敦煌石窟创建于北凉时期,窟中的内容基本上是对西域石窟的模仿,此时的飞天造型简朴,多为椭圆脸,大鼻子,深凹的眼窝,大眼睛,大耳朵,且多为男性,并且动作比较僵硬,飘带舞动的形式单一,身子只要是“U”字形,基本就是在飞舞了。
一眼认出西域飞天的方法:他们都有一张“小字脸”。这是因为西域画家习惯在脸部采用凹凸晕染法:为了表现立体,在物体的轮廓向内或向外由深至浅染色,并在鼻梁、眉棱、脸颊往往先点染白粉,形成明暗关系。也就是说,飞天刚刚画成的时候,他们的脸是很正常、很立体的西方脸庞,现在的“小”字脸完全是因为掉色!
飞天发展到北魏,佛教开始向东传播,印度传来的佛教艺术出现了汉化趋势,开始有了由男性转为女性的趋势。飞天整体比较修长,有的腿为身体的两倍,出现了眉目清秀的中原脸型,但总体造型以西域飞天为主。
西魏时期,中原的佛教、道教向西传到了敦煌,此时的飞天的显著特点是“三合一”,有西域式飞天,身穿红色袍服的中原飞天,造型清秀,肢体里有女性的阴柔美。
据统计,画飞天最多的是北周时期的石窟,这一时期的飞天婀娜多姿,造型更加重视音乐和舞蹈的表现,中原少女形象越来越鲜明。
到隋朝,西域画风完全被中原的技法取代,飞天的造型也基本为中原造型的女性。
敦煌石窟在唐代空前辉煌,现存唐代洞窟236个,占全部洞窟的一半,而飞天历经三百多年,在唐代完成了中国化的历程。受宫廷舞蹈和仕女画的影响,飞天采用工笔勾勒,趋近人物画范畴。
之后的五代至元代,飛天绘制逐渐衰落。飞天的绘制趋于程式化,没有创新,基本沿袭的是唐后期的画风。壁画中的飞天一般面相丰圆,神情凝重,身材窈窕如少女,菩萨装束。
发展到元代,佛教姿态的飞天不多见了,此时的飞天更像是乘云飞行的仙童,飞天渐渐消失于天际。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