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孔明临阵,常着便装,坐在车上,以羽毛扇指挥士兵,十分潇洒飘逸,让人不禁叹为观止。可惜,那是小说家言,不是历史。
不过,历史上确实有这样一位名将,他临阵对敌,让对手闻风丧胆,惶惶而逃。可是,此人并不顶盔惯甲,叱咤来去,而是衣着青衫,手拿竹如意,坐着轿子指挥战斗。这个人,就是南梁名将韦睿。
一
韦睿是地道的西安人。后来,他的祖父、父亲都跟着刘宋王朝的军队到了江南,他也就跟随家人到江南住了下来。
于是,北国英雄韦睿也就成了江南名将。
他有一双慧眼,在江南的一次聚会上见到后来成为梁武帝的萧衍后很是惊叹,认为此人有帝王之姿、英雄之表,因此十分倾服。等到南齐皇帝“穷虐极暴,诛戮朝贤,罕有遗育,生民涂炭”,杀害萧衍的哥哥并准备向萧衍开刀时,萧衍再也忍不住,愤然起兵。韦睿当时是上庸(今属湖北十堰)太守,听到消息毫不犹豫地组织军队,率2000人、200匹马,划着竹筏去支援萧衍。
当时的萧衍才起军,力量并不大,只有万余人、千余匹马和三千艘船,现在一下子得到这样一支生力军,很是高兴,拍着桌子大笑道: “我过去见过你的人,现在见识了你的忠心,你来助我,我的大事定会成功。”韦睿跟随萧衍,一开始并未表现出临阵将兵的才能,只是担任参谋,就是摇羽毛扇一类的角色。
萧衍攻下郢城(今属湖北荆州)后,准备继续进军。当时北魏军在郢城的防守十分坚固,以至于人口十万左右,饿死十之七八。萧衍明白这样的城需要找一个得力的人驻守,以免自己前面进军,后面出现乱局,这样后路就会被切断,军心也会随之散乱。但是选谁合适呢,萧衍睁大眼睛左看右看,等到看见韦睿不由得高兴地说: “弃骐骥而不乘,焉遑遑而更索。”他将韦睿誉为骐骥,可见是十分重视的。
韦睿上任,被任命为江夏(今属湖北武汉)太守,驻守在郢城。
郢城当时死去那么多人,怎么办?在围城的时候,死尸没办法抬出去,大家就将死尸塞在床下,活着的人睡在床上。这样下去,一旦天热,瘟疫发作,将难以控制。韦睿上任后,围困解除,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料简隐恤,成为营理”,组织部下帮着百姓掩埋尸体。
当时是乱世,一般的将军大多红着眼珠子以杀戮为功,很少有顾及百姓死活的。韦睿这一充满爱心、急民所急的做法得到了郢城百姓的信赖,百姓对他很是感激。他也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
也因此,郢城得以安宁,萧衍得以顺利进军,顺流而下,一举攻下建康(今江苏南京)。公元502年,萧衍戴着朝天冠,长袖飞扬,登基称帝,建立梁朝。
萧衍也就成了历史上的梁武帝。
二
梁朝建立后,韦睿进入朝廷,一直青衫飞扬,担任着文官的职务。他能走上军前,走向鼙鼓号角的战场,指挥千軍万马,也是形势所迫。
天监四年(505年),梁朝讨伐北魏,以收复中原,底定北国。梁武帝一张诏令让韦睿走上阵前统率全军,担任北伐军总司令。
韦睿第一次统军,一试锋芒。
梁军和北魏军围绕着一处名叫小岘城(今安徽合肥东)的要地展开拉锯战,反复争夺,一时难分高下。这天,韦睿坐着肩舆、带着部下四处巡行检查军纪。小岘城的城门突然打开,冲出一百多名北魏军士,面对着韦睿的警卫部队摆开阵势,进行挑战。
韦睿的部下见了十分害怕,说: “向本轻来,请还授甲而后战。”原来这些部下盔甲都没有备好,估计同韦睿一样,也轻裘缓带地出门,现在想回去披甲戴盔再战。韦睿摇着头,认为现在正是发动进攻的最好时机。他说,城里有两千多名北魏守兵,如果他们不出来进行守城战,梁军一时难以攻打进去。现在,竟然有这样一百多人冲出来,说明这些人里面一定有骁勇敢战的人物,我们打败他们自然会让城里的北魏守兵心惊胆战,士气受挫。
韦睿的部下仍颤抖着,摇着脑袋不敢行动。
韦睿生气了,拿着皇帝御赐的旄节(镇守一方的官员所拥有的节)大吼道: “你们如果不听从命令,就按军法从事。”大家一听没有退路了,于是舍命进攻,北魏军士大败,狼狈地退了回去。这支队伍里果然有骁勇之人。守城的北魏士兵一看,这么厉害的人都败了,这城没法守了。到了晚上,韦睿再次组织攻城时,城里的北魏守军竟然一个个扔掉武器逃跑了,小岘城也就随之被梁军攻下。
顺利夺取小岘城后,梁军又直奔合肥。韦睿派出将军攻城,军队再次受挫于坚城之下。韦睿得知消息,摇着头告诉他们,用兵不只是靠力,还得靠智。他四处巡视,看见肥水后大喜,告诉大家可以堵塞水道,蓄水淹城。于是,梁军纷纷放下武器,改行作业,修筑堤堰, “顷之堰成水通,舟舰继至”。
北魏军一见也急了,忙派人出城求救,北魏援军五万多人随着鸡毛信的传递赶到,风驰电掣,马蹄奔腾,战鼓雷鸣。当时,韦睿在堤堰上专门派出军队筑城护堰。北魏军一声号角,戈矛闪亮,攻下这座城垒,并乘胜冲击,铁流滚滚,来到韦睿防守的营垒。面对如潮的北魏军雷鸣般的吼声,梁军再次人人色变,一个个颤抖着跑到韦睿的面前,有的认为大军应该赶快回到巢湖(今属安徽合肥):北魏军善于骑兵作战,不善于水战,这样就安全了;也有的建议立即撤退到一座城池内,避敌锋芒。
这两个建议很明显都是馊主意,敌人已经到了面前才撤退,不是亮出脊背让对方捅刀子吗?
韦睿听了大怒,吼道:“将军死绥,有前无却。”说完,他将自己的旄节插在河堤上,指着旄节告诉大家,今天有进无退,否则斩首。
北魏大军派出军队,拿着锄头,准备毁掉堤堰。韦睿指挥大军,鼓声震天,向北魏军发动猛烈进攻。韦睿虽然身体赢弱, “不尝骑马”,但是仍“以板舆自载,督励众军”。大家一看,弱不禁风的主帅都坐着轿子赶来、亲临战阵,自己怎能不拼命向前冲?北魏援军在梁军的拼死进攻下大败,狼狈逃走。
合肥城里的守军一见援军都败了,没有希望了,只得乖乖竖起旗帜投降。
这一战彻底打出了韦睿的名声,北魏军称他为“韦虎”。等到梁军班师的时候,韦睿更是让辎重部队和年老体弱者先走,自己坐着板舆在后殿尾,北魏军慑于韦睿的威名,都远远望着不敢向前追击,梁军最终顺利返回。
三
北魏军受到如此重创,当然不服气,到了第二年,北魏再次组织军队进攻梁朝的北徐州(今属安徽滁州)。这次,北魏军显然志在必得,派出了皇族成员中山王做统帅,中山王可不是泛泛之辈,而是真正的将帅,他率数百万士兵将北徐州刺史围困在钟离(今属安徽滁州)。梁朝廷听闻消息,一时大惊。
梁武帝决定派出麾下大将曹景宗去退敌。谁知曹景宗赶到北徐州看见对方气势浩大,心中有些胆怯,竟然驻军不进。梁武帝知道后十分生气,又很无奈,再次请出韦睿,并赐给他一柄宝刀: “如果诸将不听从你的命令,可将其斩首。”
韦睿拿着宝刀,带着援军,坐着板舆,立马上路了。当时有部下建议他还是学习曹景宗,别急,慢慢来,以免撞着敌人的锋芒,到时就全军覆没了。韦睿告诉部下: “北徐州守军在魏军的围困下极端困难,我恨不得一步赶到解救他们,关键时刻怎么能瞻前顾后呢?”
他的军队一路烟尘飞扬,十天左右就赶到了战场。
中山王听后大惊,用木棍敲着地面道:“是何神也!”并马上派出部下一名勇将带着一万多骑兵,来冲击韦睿的军队,准备给韦睿一个下马威。韦睿早有防备,让军队结成方阵,用兵车做倚靠,随即命令2000强弩手齐放箭。在梁军的箭雨中,北魏大军纷纷倒地,惨叫声不绝。那名勇将也被一箭射中手臂,吓得骑着马逃走了。
中山王急了,第二天带着人马亲自赶来进攻。北魏大军的箭也如冷雨一般射到韦睿的脚下,许多士兵中箭,纷纷倒下。一时间“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声呵之,乃定”。为了进攻梁军,北魏大军还在淮河上造了两道木桥,用树栅保护着。韦睿见状派出大将,坐着大船,带着十兵,手执火把,顺流而下,一直冲到魏军的桥下,一把大火,接着再一把大火,两座桥顿时变成两条火龙,熊熊燃烧起来。北魏军见后路被截断,顿时大乱。此消彼長,梁军气势大盛,奋勇向前,可谓以一当百。
中山王再也抵挡不住梁军的猛烈攻势,鞭着战马狂奔而逃,很快不见了踪影。他的部下大将见状一个个丢弃部队全逃走了。北魏军一时无主,乱了阵脚,百万大军很快便被消灭殆尽。
这是梁军一次少有的大胜,也是南北朝对垒时一次少有的胜利。梁军获得的粮草辎重堆积如山,连前来犒军的使者见了也笑着对韦睿说: “君此获复与熊耳山等矣。”
韦睿从此成了梁朝的长城,也成了梁朝对外的一把利剑,无论何处起烽烟,无论何处响鼙鼓,梁武帝都会让他坐着板舆前去灭火。他虽是一介书生,却在那个时代几乎创下了不败的神话,书写了东方不败的传奇。
四
韦睿作为文弱书生,却能让众将士甘愿追随,血战沙场,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关爱士兵,无论出征还是驻扎在营地时,都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出征,他生怕对士兵有照顾不周的地方;扎营时,如果士兵没有住下来,他绝不住下来;士兵没有吃饭,他也坚决不吃饭。正是如此,到了战场上,士兵才愿意为之死战。也因此,他所战必胜,所攻必克。
另外,他善于消除军队里的矛盾,让大家团结一致。在合肥之战中,他部下有两员大将相互仇视,其难以容忍的程度简直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以至于其中一员大将谈到对方时竟然“自啮其齿,齿皆流血”。韦睿知道后,特意设宴席宴请他们,酒席间斟酒给他们,并劝解道: “且愿两武勿复私斗。”两人听了十分感动,最终冰释前嫌。
其次,他和历史上很多名将不同,从不骄横,从不飞扬跋扈,反而很谦虚。北徐州之战中,在他的指挥下,梁军取得重大胜利,当时,所有参入此战的将军都纷纷上奏陈说自己的功绩,他却默默一笑,手执玉意,转身悄悄离开。
他更有一样品行是很多名将不能比的,就是十分清廉。他将皇帝赏赐的东西,还有自己的俸禄都送给了亲戚和部下,自己家里没有一点儿多余的财物。
他归朝后恬淡、平和,如一朵荷花,洁净无瑕,纤尘不染;他对敌时,却不顾身体赢弱,总是冲在前面,胆大如虎。这不是别的原因,而是因为韦睿心中始终装着家国,只要国家需要,他便坐着轿子、奋不顾身,第一时间抵达战场,临阵抗敌,一展威武雄风,诠释自己的人生舞台。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