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十八路诸侯”为何灭不了董卓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 热度: 13812
东湖少主

  董卓篡权,天下纷纷为之讨伐。在曹操的号召下,十八路诸侯齐聚洛阳,声势之浩大前所未有。按说此等声威,足以撼动老贼,剿戮群凶。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看似十分强大的“联合国军”,却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仅没有动得董卓分毫,反而在不断的内讧争斗中偃旗息鼓,各奔东西。如此结局,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曹操招齐人马后,觉得自己羽翼未丰,没有影响力,就提议推举名将之后袁绍为盟主。袁绍初时不肯,但架不住众人一再相劝,最后也就应允了。但盟主不是好当的。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军事上,袁绍显然都不是一个理想的人选,他刚愎自用、心胸狭隘,不具备领导大兵团作战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用人特讲究出身门第。在华雄连斩数将,盟军一筹莫展的情况下,关羽挺身而出,请求出战。而袁绍仅仅因为关羽只是一个“马弓手”,就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情愿。加之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袁术总是不失时机地在一边冷嘲热讽,添油加醋,更让袁绍不知如何是好。亏得曹操慧眼识人,才有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战场传奇。尽管此战暂时解除了危机,但袁绍这种用人态度不免让将士心寒。

  要说初期,十八路诸侯的声势还是相当浩大的。或许是人多力量大的缘故,面对董卓兵马,人人都想建功立业,展示才能。这种私心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争权夺利,互相猜忌,推诿扯皮。当然,根子还是出在袁绍身上。

  袁绍做了盟主,却让袁术总督盟军粮草,兄弟两人,一个管人,一个管物,把各路诸侯置于其掌控之下。虽说革命工作分工不同,问题是袁术从来就是一个势利小人,把偌大的财政大权交到他手中,能不出事吗?果不其然,当孙坚攻打头阵取得胜利的时候,袁术却不肯补给粮草。最终导致孙坚军心涣散,手下大将祖茂也死于华雄之手。

  要说董卓有吕布之勇使得十八路诸侯难以进军还可以原谅,但导致诸侯大军不能取胜的根本原因却是,畏缩不前,贻误战机,军心涣散。董卓迁都长安,正是大军掩杀的好时机,但当曹操提出乘势追袭的时候,袁绍却以“诸兵疲困,進则无益”为由不予理睬。对此,曹操据理力争,不想其他诸侯也“皆言不可轻动”,最后惹得曹操大怒而起,骂人的话都出来了——“竖子不足与谋”。

  失去了这次机会,盟军只要重新整顿,继续西进,也未必就不能消灭董卓。但随着战事的不断扩大,盟军内部的分歧却日益明显。济世安民、共讨逆贼的雄伟壮志,逐步被利欲熏心所取代。董卓迁都,孙坚率兵进入洛阳城中,偶然得到了传国玉玺。出于私心,孙坚就想“来日托疾,辞众回军”。由于做事不密,终被袁绍察觉,立即招孙坚前来追讨,孙坚哪肯轻易交出。于是,大帐之中剑拔弩张,几欲火拼,幸有众人相劝,才没有打起来。借着这次撕破脸皮,孙坚不敢怠慢,趁势拔寨而起,离开了洛阳。

  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十八路诸侯再无战心,各自打起了小算盘。曹操见大家各怀异志,心灰意冷,带上队伍离开了。看大势已去,兖州刺史刘岱又趁机向东郡太守桥瑁“借”粮。桥瑁不给,刘岱连夜杀人桥瑁大营,杀死桥瑁,尽降其兵。袁绍见众人走的走,死的死,自己成了光杆司令,也就拔寨离开了洛阳,另寻出路去了。至此,这场看似轰轰烈烈的“讨董行动”终于在内讧中宣告失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