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的欧洲,人们的餐桌上没有像样的餐具,使用的多是卫生质量不合格的陶碗。贵族阶级虽然使用银制餐具,但银制餐具易生锈发黑,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用餐。此时中国冰清玉洁、极其卫生的白色瓷质餐具传到了欧洲,全欧洲迅速为之倾倒,视之为“白色黄金”,于是中国瓷器一下子风靡欧洲,纷纷涌现在帝王将相乃至平民百姓的餐桌上。
中国外销瓷“事件”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18世纪初,欧洲大量从中国进口外销瓷,很多国家财政拮据,不少国家颇感危机,呼吁抵制中国货,而私底下纷纷山寨中国产品。
实际上,对中国瓷器的仿制很早就开始了。马可·波罗的日记里曾记录了瓷器的存在,并宣扬瓷器的好处,这助推了欧洲人的热情,其中尤以意大利美第奇家族的法兰西斯科最为疯狂。16世纪中后期,他在佛罗伦萨的鲍博利公园建窑,开始试验模仿中国瓷器。但由于试制困难重重,又需要巨大的财力,1587年,法兰西斯科去世后,美第奇家族陶瓷生产才停止下来,目前传世的只有六十多件。
美第奇家族模仿中国瓷器虽然失败,却带了一个头,很多国家,诸如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等纷纷跟上,开窑建厂,继续模仿,试图打开中国瓷器生产的秘密。同时,欧洲国家还派出了间谍,专门刺探中国瓷器生产的情报。这一重任落在了传教士的身上,于是,受政府派遣的宗教间谍来到中国,法国传教士昂特雷柯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从1698年开始,昂特雷柯莱作为在江西省的传教士,担任景德镇一个陶工圣会的牧师,但他同时却秘密地探询景德镇烧瓷的秘方。因为很多陶工都是他管辖的圣会的成员,所以他很快获得了他们的信任,从而获得了更多的瓷器生产的秘密。不久,昂特雷柯莱给国内寄回三封信,详细记录了景德镇烧瓷的过程。
昂特雷柯莱并不是第一个潜入中国的瓷器间谍,第一个来中国刺探瓷器生产情报的是天主教传教士克鲁兹,1547年,他离开葡萄牙来到中国,是第一个描绘中国青花瓷生产流程的欧洲人。
18世纪,法国正处于路易十五时期,路易十五的情人蓬帕杜夫人很关心皇家陶瓷生产,她领导的塞夫勒瓷厂很快生产出了高质量的类似瓷器的产品。当然,要烧造出完全一致的产品仍然需要假以时日。
17世纪时,中国正处于明清更迭之际,中国陶瓷等商品出口一时阻断,造成输欧瓷器迅速减少。此时荷兰人抓住商机,加紧仿制中国青花瓷,其产品几乎覆盖了中国瓷器空缺的欧洲市场。于是,欧洲市场上到处都是荷兰代尔夫特窑生产的青花釉陶,这些釉陶外表几乎完全模仿中国瓷器,因此获得欧洲市场青睐,荷兰也因此繁荣起来。
欧洲自从美第奇家族模仿中国瓷器开始,足足进行了150年的试验烧造,最终生产出了地地道道的瓷器产品。而完成这一过程的竟然是一个囚犯——德国青年波特格尔。
波特格尔是一个年轻的炼金术士,梦想一夜暴富,诈称能点铁成金。于是他渐渐有了些名气,被普鲁士一世召进了宫里。然而,波特格尔一进入宫廷就害怕不已,一旦把戏被拆穿,小命肯定不保。于是,他逃至萨克森的威腾堡。结果被萨克森统治者奥古斯都二世逮捕,囚禁起来,并被责令要炼出金子。
就在波特格尔觉得永无出头之日的时候,机会来了。原来奥古斯都二世一直梦想试制出像中国瓷器一样美妙的器皿,便令波特格尔做宫廷顾问的助手,寻找“白色金子”。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新建立的迈森窑厂里,波特格尔日日夜夜地试烧,最终取得了成功,欧洲真正的硬质瓷诞生了,并迅速占领了市场。
这时英国的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英国陶匠威基伍德在大量模仿中国瓷器之后,获得了丰富的烧造经验,又熟读了传教士昂特雷柯莱有关中国瓷器生产的书信,产生了改革的灵感,在英国斯塔福德郡建立了欧洲第一条瓷器生产线。英国本土陶瓷需求大增,从19世纪开始,机械化生产下的印花瓷器出现。
机械化进入原本手工為主的陶瓷生产领域,虽然对中国外销瓷器带来致命的一击,但从世界陶瓷产业来看,这一革命性的改变却是注定的事情,它彻底改变了全球陶瓷生产的性质。同时,英国人开展鸦片贸易,这种罪恶的交易使得西方有钱购买它所需要的茶叶、丝绸和瓷器。
中国外销瓷进入欧洲的过程中,虽有许多无奈,但输出了当时中国所拥有的高科技,也输出了文化。客观上看,中国外销瓷带动了整个欧洲的瓷业生产,使欧洲瓷业得到蓬勃发展,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