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得偿所愿地登上皇位,看到从“靖难之役”起就追随左右的宠臣纪纲性格阴鸷且行事果断,是他打击政敌最理想的人物,便提拔纪纲做了锦衣卫指挥使。纪纲雷厉风行,掌管锦衣卫时间不长,就拔除了大批死忠建文帝的“钉子”,纪纲也以其狠辣成为永乐初期著名的酷吏。
如果纪纲的冷酷仅仅用在排斥异己、打击政敌上,也许还有情可原。但随后发生的一件事,使人们逐渐看清了纪纲的酷吏本性。一次,纪纲派一名锦衣卫千户到浙江捉拿犯人,这个千户仗着自己是纪纲面前的红人,一路上广收贿赂,擅作威福。浙江按察使周新听说后,非常气愤,提前做好了部署,这个千户一进入浙江地界,周新便将他抓起来投入监狱。锦衣卫密探遍布全国,纪纲很快得到了消息,便来了个恶人先告状,而朱棣对纪纲正是信任之时,自然也就不问青红皂白,听信他的一面之词,下旨把周新抓來审问。奉旨的锦衣卫根据纪纲的指示,在押解周新回京的路上,对他极力侮辱,百般折磨,结果周新还未进京就已奄奄一息。
若说纪纲报复周新,是因为周新对他有所“冒犯”,藐视了他的权威,那都督薛禄纯属无心之过,却也险些命丧他手。纪纲曾在一座道观闲逛时相中了一个美貌女道士,准备买回家中做妾,没想到还没等他动手,女道士却被薛禄买走了。虽然事后知道薛禄事先不知情,并非成心和自己过不去,但纪纲还是觉得丢了面子,要寻机报复。一次上朝议事,纪纲在走廊上忽然截住薛禄,用棍子狠狠向薛禄头部砸去。薛禄毫无防备,立时鲜血淋漓,但他丝毫不敢声张。要知道薛禄的官阶远在纪纲之上,按照明代礼仪制度,低品级的官员在街上遇到高品级的官员需要让路回避以示尊敬,而纪纲丝毫不以为意,由此可见其跋扈程度。
纪纲虽然冷酷,却不是薄情寡恩之人。当年纪纲上学时,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成为老师眼里的最差典型,同学们对他避之唯恐不及,唯有高贤宁毫不介意,肯和他相互往来。后来纪纲被学校开除,高贤宁还一直与他书信来往,相互勉励,纪纲因此对高贤宁心存感激。朱棣以清君侧为由发动“靖难之役”时,高贤宁和纪纲走上了相反的路——投奔了誓与朱棣死磕的济南参军铁铉,由此两人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随着局势的日渐明朗,纪纲的地位直线上升,而高贤宁却一路下滑。铁铉兵败被杀后,高贤宁做了朱棣的俘虏。
朱棣佩服高贤宁的道德文章,也知道纪纲与高贤宁交好,便让纪纲前去劝降,结果被高贤宁一口回绝。纪纲担心高贤宁的倔强性格惹怒了朱棣,性命不保,再次好言相劝,高贤宁只得对他说出不降的理由:“你是被学校开除的,所以你有造反的理由;而我在学校的吃穿用度都是朝廷供给的,我有什么理由反叛朝廷,投降反贼呢?”纪纲无言以对,他知道没有办法说服高贤宁,只得婉言回复朱棣。因担心朱棣盛怒之下杀了高贤宁,纪纲暗中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看在纪纲的面子上,朱棣网开一面,高贤宁最终被释放并得以平安终老。
永乐十四年(141 6年),纪纲失宠,紧接着内宫宦官告发纪纲图谋造反,朱棣立刻罢免了他的锦衣卫指挥使职务,随即又将纪纲磔杀于市。以朱棣的英明果断,酷吏失去利用价值,也就只剩下死路一条了。看来还真应了那句老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即使良心未泯,还有点感恩之心,但大错铸成,也于事无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