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9年的渑池,盛大的外交宴会正在举行,宴饮的双方是秦昭王和赵惠文王。酒至半酣,秦昭王提出请求:听说赵王擅长音乐,请为大家奏瑟。赵王欣然应允,弹奏了一曲,换来满座喝彩欢呼。负责记录秦王言行的御史记上了一笔: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气氛瞬间陷入尴尬,赵王没料到对方是在戏耍自己,惱火却无可奈何。这时,蔺相如站了出来,他顺手拾起一只瓦罐来到秦王面前,声称代表赵王,请求秦王奏瓦罐。秦昭王对此断然拒绝,蔺相如先是跪倒继续请求,眼看秦王仍不理会,他又声称,若秦王不答应,那么只要五步之内,自己脖颈里的血足以溅到秦王身上。秦国卫士们试图阻止,蔺相如却瞪眼怒斥,吓阻了他们。在蔺相如的威逼下,秦王只得敲了下瓦罐,蔺相如立刻要赵国御史也记下: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这就是太史公笔下一波三折的渑池会。
这起外交事件中,蔺相如的表现似乎很强硬,且“维护了赵国尊严”。但事实上,外交从来不是靠着一味好勇斗狠就能达到目的,蔺相如的强横表现背后,隐藏着秦赵两国当时的微妙关系。
这一事件发生时,秦将白起正在攻击楚国,赵国将领廉颇则刚结束对齐国的进攻,秦赵两国都需要稳住对方这个最大的对手,这才有了在渑池的和谈。换言之,当时的形势决定了渑池会一定会以和平结束,鼓瑟击缶只是其中无伤大雅的小插曲而已,与蔺相如的态度强不强硬没有关系。
赵国的另一次著名外交事件同样如此。
公元前257年,秦攻打赵国的邯郸之战进行到最后关头,赵惠文王之弟平原君带领20名门客从被困的邯郸突围而出,前往楚国求援。他同楚考烈王从早晨说到中午,也没能说服楚王发兵。
这时平原君的门客毛遂走上堂来,手握剑柄步步逼近,自称“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又历数了楚国对秦国的败仗,说秦国名将白起只统领了几万人的军队,就攻克了楚国的鄢城和郢都,烧毁了夷陵,使楚王先祖受到羞辱,这是楚国百世不解的怨仇,连赵王都感到羞耻,楚王却感觉不到……这番话最终说动了楚王,楚王答应发兵救赵。
表面看来是毛遂手持剑柄、步步紧逼的强硬态度给了楚王压力,成功使他出兵,事实上,真正促成楚王做出这一决定的,是被毛遂当众揭开的旧伤疤:楚国早有向秦国复仇的打算,毛遂只是帮他下定决心而已。毛遂对楚王的胁迫同样不过是一种姿态,他不可能真正伤害到楚王,否则不仅达不到求援目的,反而会坏大事。这和当年蔺相如瞪眼怒斥秦国卫士、恐吓秦王的举动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并不是真靠强硬达到目的的。
编 辑/夏 涵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