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四年(1468年)三月二十四日,明宪宗根据有关部门的建议,发了一道严诏,要求各级官员严格把关,不管任何人以任何理由请求赐田,一概不得批准;之前的所占之田也要认真清查。
当时,宦官、外戚、功臣占田成风,百姓流离失所,成为一大社会问题。老百姓见皇帝终于出面替他们做主了,无不拍手称快。户部官员更是摩拳擦掌,打算认真清理一番。谁知仅过七天,户部就接到诏书:赐给太后的长弟庄田62顷。
前一道诏书的墨汁尚未干透,第二道诏书就把它变成了一纸空文,朝令夕改,成什么样子?户部便顶着不办。但传旨的宦官悄悄透露:这件事是太后逼着皇帝干的,如果不给,太后肯定会继续为难皇帝。皇帝是孝子,你们看着办吧!
既然如此,户部只能照办,不过在赐田诏书中特意加了一句:“下不为例。”对于没有任何背景的人,这几个字也许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墙,但对那些平日里有恃无恐的功臣外戚来说,根本不管用,因此效法此事的人接踵而至。
一年后,周家老二周或更是狮子大开口,一次就要求赐予“闲田”六百余顷。
明宪宗这回可真是大伤脑筋:不给,抹不下情面;给,又成何體统!于是,他让户部派人去当地调查核实,看看周或所要的田地究竟是不是“闲田”。
户部派去的戴主事亲临现场查看后,发现周或要的田地里尽是快要收割的麦子,哪里是什么“闲田”。戴主事觉得难办了。后来,通过仔细核查和丈量,查出有74顷偷漏税收的田地,将其收归公有。戴主事回来后,将核实结果上报,并提出了处理意见:周或所要全是良田,不应赐给;如果要给,只能给那74顷偷漏税收的田地。
周或对这个结果大为不满,但他拿户部没办法,只能通过姐姐继续向明宪宗施加压力。明宪宗十分无奈,就绕过户部,派刑部郎中彭韶再去实地核查。
彭韶核查后,证实了这些田地全是百姓赖以生存的产业,便马上回朝复命。一到京城,彭韶就上疏弹劾自己:“小臣实在不忍心把百姓赖以生存的良田强夺下来,拱手送给朝廷贵戚,因此我甘愿领受‘奉使无状之罪。”
彭韶使出这种甘愿自罚的处理手段,不仅把众大臣惊呆了,连明宪宗也暗自击节,不得不佩服他的别出心裁。但为了向太后有所交代,他一面下诏不能动这些“闲田”,一面责备彭韶以此邀名,命锦衣卫将他逮捕下狱。
太后虽然强横,但见到有人为此蹲了监狱,也不好意思再逼儿子。她这边一松动,负责议论朝政的言官们便纷纷上疏,全力声援彭韶,一时间舆论哗然。既然引起公愤,明宪宗也就顺从“民意”,将彭韶释放出狱。这件事就此不了了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