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沈从文的矛盾,要从沈从文、胡也频和丁玲三人的友谊说起。当时,丁玲、胡也频和沈从文都是没名气的穷青年,三人相识后,因性情相投、志向一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胡也频和沈从文的字体十分相似,他们还喜欢用同样的稿纸和硬笔头,书写方式也一样。编辑们很难把他们区分开,往往把二人视为一人,把“也频”当成沈从文的另一个笔名。更有趣的是,丁玲开始写小说后,所用的字体、书写方式也和二人很相似。就是这种相像的字体,造成了沈从文和鲁迅的隔阂。
1925年,丁玲在北京的日子一天难似一天,连吃饭也成了问题,便给鲁迅等人写信求助。鲁迅本来很爱帮助年轻人,特别是女青年在那个年代走出家门十分不易,所以鲁迅几乎有求必应。
但是有一次,北大一男学生利用鲁迅这种热情,以女性的名字写信请求鲁迅帮忙推荐稿子。鲁迅上了当,十分恼火,从此对自称是女性的求助信十分谨慎。因此当他接到丁玲的信后,就把信拿给别人看,打听是否真有其人。周作人因为见过沈从文的稿子,覺得信的字体十分眼熟,猜测可能是沈从文的。鲁迅未经核实,就认定这是沈从文的恶意所为。丁玲久等没有回音,十分苦恼。当时胡也频正追求丁玲,见她着急,便亲自到鲁迅家里去问,还特意声明自己是丁玲的弟弟。鲁迅在里面生气地大声说:“说我不在家!”胡也频吃了闭门羹,怏怏而回。鲁迅也很生气,对朋友说,近来出了个沈从文,取了个女人名字给自己写信,又让人扮成这女子的弟弟,实在可恶!
不久,丁玲走投无路,回故乡去了,而发生的这一切沈从文都不知道。当时沈从文常用一个笔名叫“休芸芸”,知道他这个笔名的人很多。
1925年7月,《国语周刊》发了沈从文一篇文章,署名“沈从文”。鲁迅用十分不屑的口气写信给钱玄同,说:“这一期《国语周刊》上的沈从文就是休芸芸,他现在用了各种名字,玩各种玩意儿。”其中的“各种玩意儿”暗指他化名“丁玲”向自己求助。
沈从文后来知道了这些事。鲁迅尖刻的嘲笑,不仅让他感到委屈,更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后来,鲁迅终于明白了真相,但他们的自尊心都太强,都不肯主动表示和解。
除此外,两个人在文学观上的分歧,使他们有过几次不大不小的笔墨争论。沈从文写了《文学者的态度》,鲁迅写了《“京派”与“海派”》《北人与南人》,两人各执一端,互不相让,引发了“京沪之争”。再后来,林语堂和鲁迅展开关于小品文的争论。沈从文发表了《谈谈上海的刊物》,对论战双方都进行了批评。鲁迅又写了《七论“文人相轻”——两伤》,进行反击。
不过,鲁迅和沈从文尽管有分歧,却并没有妨碍他们对彼此的欣赏。鲁迅逝世后,沈从文写了《学鲁迅》,充分肯定了鲁迅的贡献。同样,鲁迅对沈从文的文学才华也曾给予充分的肯定。
编辑/夕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