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瞎子阿炳: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 热度: 15385
佚名

  阿炳本名华彦钧,其父華清和是无锡洞虚宫雷尊殿的住持。按照道规,华清和不能娶妻。于是,阿炳生下来后便被送到乡下,直到八岁才回到父亲身边。华清和对外说他是从老家领养的小道士,阿炳也不知就里,不称华清和为“父亲”,而是一本正经地唤作“师父”。

  母爱的缺失和家庭生活的缺乏,为阿炳成人之后的不羁生活埋下了伏笔。而对于华清和来说,与所有的家长一样,他自是希望儿子能够出人头地,将一腔父爱都给了阿炳,11岁上下教其《三字经》《百家姓》,练毛笔字,倾其所能。

  作为道观住持,华清和精通道教乐器,却不希望儿子重走他的老路。但从小耳濡目染的阿炳,12岁就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等活动,16岁便外出参加斋事,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无奈之下,华清和转而教他学习乐器。阿炳19岁时,就能正式参加道教音乐演奏,并因长相俊俏,琴术高超,被称作精通音律的“小天师”。

  华清和去世后,阿炳继承父业,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岁那年,双目相继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走上街头,把在茶馆、酒楼、烟馆听到的新闻编成押韵的词句和唱段,到处说唱,沦为街头艺人。36岁时,阿炳经人介绍,和一个寡妇走到了一起。此后他开始固定演出,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

  在老一辈的无锡人中,有很多人听过阿炳的说唱,评价他敢于揭露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还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因为他的许多唱词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所以他深得市民的喜爱。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妻子一同回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一昆曲班担任琴师,弹奏三弦。

  阿炳的日子一直很艰辛。虽有一手好技艺,但很多人听了不给钱就走了。住在一条街上的邻居往往能帮就帮一把,谁家有点剩锅巴,就会送给阿炳,让他聊以充饥。

  1949年1月,刚到南京工作的黎松寿在二胡界的一代宗师储师竹教授处上课,为了活动手指,无意中拉起了一段阿炳在街头巷尾常拉的旋律。储教授突然示意他暂停,问这首曲子的来历,随后又吩咐他再完整地拉一遍,听完之后连连称赞:“太美好了!不仅富有个性,而且内涵深邃,这是呕心沥血的杰作。”

  黎松寿后来成为二胡演奏家、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按照老师的吩咐,他与中央音乐学院的几个教授到无锡为阿炳录音。阿炳十分激动地说:“我已经三年没有奏乐了,乐器也没有了,让我练上几天再演奏吧!”黎松寿等人给阿炳借来了胡琴、琵琶,录下了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作品。后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专业人员认为阿炳乐曲杰出,演技精湛,要请他去音乐学院开《二泉映月》和《听松》音乐会,并拟聘请他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

  遗憾的是,此时的阿炳已重病缠身,卧床不起,很快吐血离世。阿炳入殓时,家中无物可带,身旁只有录音时那把借来的胡琴。

  编辑/楚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