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多维度视域下《蒙娜丽莎》的解读

时间:2023/11/9 作者: 今古传奇·故事版 热度: 12163
摘 要:《 蒙娜丽莎》这幅作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肖像画作品,约创作于1503-1506年,历经4年完成,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成就的杰出代表作品,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捧,人们希望从各种角度来解读它,特别是画中她那“神秘的微笑”。本文从作品当时的时代背景、艺术家本人和现代视角三个方面来解读,深入挖掘《蒙娜丽莎》这幅作品的神奇魅力。

  关键词: 蒙娜丽莎;达·芬奇;艺术

  中图分类号: J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264(2020)04-0087-03

一、对文艺复兴时期《蒙娜丽莎》的解读



  《蒙娜丽莎》这幅作品在文艺复兴时期体现了哪些人文精神和魅力价值?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上分为两点:

  其一,从外观布局上看,蒙娜丽莎神态安详自若,眼神平静温柔,身体略倾,肩披轻纱。丰盈温柔的双手重叠放在胸前,右手轻放在左手上,这种叠放方式会让人们觉得自然和谐而恰当好处,蒙娜丽莎手指略微抬起,从其指端的缝隙中,人们似乎能感受到某种呼唤,像是听着一首神秘的乐曲。身体姿态与面部表情相得益彰、比例协调,仿佛回到古希腊时代“美是和谐”的自然统一状态。尤其含而不露的笑容更是让人觉得深不可测,因而被称为“神秘的微笑”。画面的背景上,朦朦胧胧的岩石和流水如梦境一般,更是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展现当时人们对美追求新的层次。所以说整幅作品出色地表现出一个脱离中世纪思想束缚和封建枷锁的全新女性形象,杰出、动人的展现出文艺复兴时期崭新的时代氛围。

  其二,从审美心理上看,《蒙娜丽莎》的出现符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了画面的真实感。古典主义时期人们经过中世纪宗教“禁欲”的漫长束缚,在精神上异常空虚,《蒙娜丽莎》的出现符合当时人们的生理需求,至少男人是这样的。画中的女人是什么样的女人?她既不像中世纪画作中的神圣、高贵、不可靠近,也没有后现代的低俗、裸露的过于放肆。恰好处在生活中能接触到、真实可感的,这就满足了当时男人们的遐想。那是男人心目中渴望的女人,平和宁静的姿态诉说着她的温柔可人与无限温情。皮肤的颜色、标准的身段、黝黑的发色、得体的服饰说明着她的健康与端庄。完美的身材比例与面部结构,成熟与优雅的画中人物写实诉说着她的美丽动人。而“神秘般的微笑”、温和的目光、宁静的神态,则诉说着她的温柔贤惠与善解人意。这是一个可想、可观的标准女人形象。在当时的男人眼中,她没有使人有过于袒露的性遐想,也没有处于无性的神圣般高不可攀。可以说《蒙娜丽莎》的出现完美的符合了当时男人们内心对女人追求与渴望的理想状态。而对于女人而言,没有一个女人是不爱美的,也没有一个女人不希望被得到关注。《蒙娜丽莎》和蔼可亲的微笑和端庄优雅的姿势说明了她绝非不解风情,也是一个懂得男人心思、懂得男人精神品味的女人。所以《蒙娜丽莎》的出现表现出当时女性也渴望被关注,想象自己能像画中一样美丽动人、端庄优雅,获得他人的青睐和目光。

  所以,《蒙娜丽莎》的出现即满足了男人对“性”的遐想,也满足了女人对“美”的追求。

二、对艺术家眼中《蒙娜丽莎》的解读



  那么达·芬奇本人采取了怎样的方法使得《蒙娜丽莎》这幅作品,成为经典不朽的传世之作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从客观的角度上看,这和达·芬奇本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达·芬奇早在童年时就有着非凡的艺术天赋,后来到佛罗伦萨和著名的画家维罗基奥学画,当时老师只许达·芬奇画鸡蛋,常规的思维会认为鸡蛋有什么可画的,突出不来绘画的水准,但达·芬奇画出了不止上千幅鸡蛋,达·芬奇今后的成就和他画鸡蛋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因为越简单的事情,才越接近事物的真理。也正是画鸡蛋的训练让达·芬奇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就像世界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每个鸡蛋都是不同的,这就需要细微的观察力、敏锐力、洞察力。而《蒙娜丽莎》这幅画中不仅展现了达·芬奇本人的深厚绘画功底,更是将科学的手段运用到绘画中去,从生理结构角度深刻分析了模特面部结构,研究色彩的明暗变化,探索了脸部肌肉微笑状态,以及少妇细腻皮肤的质感。而达·芬奇使用“渐隐法”使模特与周围的画面保持着自然和谐状态,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重现了古希腊时期艺术源于模仿的真实画面感。这便是达·芬奇将自然与科学相结合所创作的不朽画作。

  其二,从主观的角度上看,《蒙娜丽莎》这幅作品必定掺杂着达·芬奇本人的情感。几百年来,许多艺术家、理论家、学者试图解开达·芬奇身上的密码,其中,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分析研究了达·芬奇本人的日记、自传和其他资料,并用“性欲升华说”来分析了达·芬奇的作品。弗洛伊德指出,达·芬奇是一个私生子,从小因为缺乏父爱而过分的依赖母亲,产生强烈的“恋母情结”。儿童时期被压抑的性本能在成年时期得到了转移与升华,使得达·芬奇成为天赋异禀的艺术家。而他晚期遇见了这位女主,她的举手投足间和自己母亲异常相似,唤起了达·芬奇儿时的情感记忆,并激发创作冲动和情感宣泄。《蒙娜丽莎》中的微笑就是达·芬奇记忆中母亲的微笑,充斥着达·芬奇强烈的“恋母情结”,这是他人永远無法模仿的。

  罗马的学者Mclinda Hennebcrger在《艺术新闻》杂志上撰文指出达·芬奇是一个对同性更有兴趣的人,他认为根据达·芬奇本人的笔记,达·芬奇本人更倾向于男性之美,认为男性器官要比女性完美得多。

  而加拿大魁北克的苏珊娜·吉罗克斯更是研究指出《蒙娜丽莎》作品中隐藏的是其男性的裸背,因为达·芬奇偏爱描绘男性的下半部——臀部和腿部,经常让他的弟子充当他的模特,《蒙娜丽莎》中隐藏的就是其弟子的裸背。

  但无论哪种心理驱使,《蒙娜丽莎》成为旷世奇画,一定倾注了作者本人诸多情感。无论是“恋母情节”还是“同性偏好”,都只是出于人们的猜测,真实是怎样的?只有作者本人最清楚。

  但达·芬奇既然可以把一个女人的肖像画得如此传神,说明其自身对女人有相当的了解,或者说他知道人们心中所理解的女人。这幅画既是作者一种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既有自身追求其神秘的完美,也有其符合当时代之卓越。总而言之,一幅非同寻常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带有作者的一定情感。

三、当代视角对《蒙娜丽莎》的解读



  (一)从现代科学角度看

  不得不说,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使得人们可通过各种手段获取自身想要的信息,而人的审美品位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那就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解读《蒙娜丽莎》这幅不朽之作,长久以来,人们对《蒙娜丽莎》的微笑都有着不同的解释,即使到今天也没有敢说这“微笑确切何为”,而只能用“神秘”一词来解释。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人们试图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蒙娜丽莎》中神秘的微笑。一些医生包括美术评论家凯涅斯·克拉克说蒙娜丽莎本人当时已怀有身孕,所以腹部微微隆起,面部看起来有些臃肿,眼睛上没有高光点,看着有些疲惫。而英国法医专家美尼克认为蒙娜丽莎是没有牙齿的,所以唇部才会收紧。意大利医生苏拉诺则称蒙娜丽莎有磨牙的习惯,由于睡觉或无意识时会不自觉地磨牙,使得蒙娜丽莎的微笑带有了无限的神秘色彩。还有医生认为蒙娜丽莎患有面部麻痹症,从而导致这不同寻常的微笑。还有从观看者的视觉感官和技法效果等方面的研究,美国三藩市史密斯凯特威尔眼科研究机构研究显示,人类视觉讯号干扰导致人们对微笑的不同理解,因为其影响对《蒙娜丽莎》脸部表情的判断。

  人的视觉分直接视觉和辅助视觉。美国哈佛大学的雷文斯通教授根据这一原理解释,人们如果把视线放在蒙娜丽莎的脸上时用的直接视觉,直接视觉最有助于辨认细节却难辨认影子,所以直接观看蒙娜丽莎脸部是看不出她在微笑的。而观看者把视线放在面部之外的地方时,用到的是辅助视觉,辅助视觉有助于影子模糊的辨认,而蒙娜丽莎的微笑都是用影子表现出来的,所以当观看者把视线转移到画作的其他地方时,才会注意到她在微笑。她认为达·芬奇就是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到这一科学原理才会取得艺术成就。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感叹人们还真是热衷于对真理的追逐和对艺术的诠释,也正因为这样,科学、文化、艺术在人们的探究中不断完善、健全。

  (二)从大众审美角度看

  经过时间的洗礼与推进,严谨的古典主义似乎已经不能吸引人们眼球,人们开始寻求一些变化来满足于现在人们的审美,而人们熟知的《蒙娜丽莎》已经过时,人们似乎寻找新奇、刺激、打破常规的可能,这时候后现代主义和消费时代打起了《蒙娜丽莎》的主意。

  杜尚创作出了《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它的出现带给传统古典主义重重一击。还有《蒙娜丽莎》达利版、吸烟版、金发版、憨豆版、猩猩版、怀孕版、发福版、独眼版、宇航版、变性版、佛像版等等。它们并没有被人们所排斥,难以接受,反而带有把玩的意味去欣赏。而商业更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做起了《蒙娜丽莎》式的广告,法国的香水、德国的卷烟、捷克的啤酒等。因为《蒙娜丽莎》不涉及版权问题,也不需要代言费,知名度又高,也没有法律规定庸俗化的文化是不被允许的,这都符合了商业化运作的模式。

  然而,在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一直就存在争议,保守人士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哗众取宠,玷污了作品,是对艺术的侮辱。也有前卫分子认为这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顺应了时代潮流,即存在即合理的思想。

  (三)从产生影响角度看

  对于现代人来讲,很少有人不知道《蒙娜丽莎》这幅作品。

  一方面要感谢科技的发达,让人们能通过不同途径看到这幅创世之作,虽然不是原作,但至少人们也可以欣赏和感受到它的存在。

  另一方面,由于它被用作于商业化导致作品偏离最初的本质,使得人们对其审美感受降低。然而却满足了普通民众的审美需求,虽然我们是普通人,但也都有着一颗审美的心,对于普通民众来讲能欣赏、会欣赏到这样的艺术作品,可以说会大大的满足了普通民众的审美心理和精神需求。

  但对于学艺术的人来讲,它不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精神之膜拜,仿佛就是那样一个点,那个人们难以企及却又去尝试的那个点,是从艺者所向往的最高艺术追求。

  它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不仅传达给人们审美、神秘、价值,而是一种能量的传达,一种精神的代表。它似乎告诉人们,即使现代科技、技术手段不断进步,人类依然可以依靠雙手创造不朽,就像我国传统的手艺人一样,一生只掌握一项的本领,但却经久不衰,这就是“匠心精神”,正因为有这样的作品存在,激励着人们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

参考文献:



  [1]李民·一画一世界:对蒙娜丽莎的解读[J].艺术百家,2006.

  [2]杨林.浅析达芬奇的绘画美学思想[J].四川省干部学院学报,2011.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李鹏飞,男,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学理论。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