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平凡的世界》中分析“路遥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时间:2023/11/9 作者: 今古传奇·故事版 热度: 13229
丁甜甜

  摘 要:《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代表作之一,并于1991年3月获得茅盾文学奖。这本书以宏伟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采用全景式场面的描写手法,表现了在大时代社会背景下,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复杂艰苦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挣扎奋斗的历程,洋溢着生活虽苦,但人们却仍然充满希望、向往,拥有顽强不屈的乐观精神。它影响和鼓舞了好几代人,甚至于在路遥逝世后也未曾消减,但是就是这样一部现当代的文学明星,在文学专业领域却备受冷落,造成了一种普通大众对其广泛热读追捧和专家对其冷淡漠视的强大反差的二级分化的局面,也就是所谓的“路遥现象”。由此,我们不禁疑问顿生,何以出现路遥现象?其背后暗含的深层面原因又是什么?这种现象所蕴含的内在意蕴和《平凡的世界》中所彰显的昂扬不屈的生命力是否能,现今甚至未来有新的启发和感悟,这是值得我们深析详究的。

  关键词: 平凡的世界;路遥现象;民主精神;乐观不屈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264(2020)03-0060-05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每个人都要在人世间走上一遭,不同的是,有的人终其一生,浑浑噩噩、迷茫度日,至终也碌碌无为;有的人行色匆匆,来不及认真和享受人生旅途,便仓促戛止;有的人生活的多姿多彩,遇见和经历了许多风景和人事。《平凡的世界》中的以孙少平为代表的平凡人过着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是来源于真实的史料,经由路遥艺术加工而成的,不仅仅对于当初经历过当时中国七八十年代有着巨大的通感影响和心灵共鸣,而且对于我们现如今的众人来说也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时光一直向前未曾停歇,但是人生中的经历却是大同小异,几乎从古至今开始,成长、理想、工作、爱情等仍是人生的主题,它们贯穿和交织于人的一生,只是随着时代变迁换上了另外的形式而存在。而这部长篇巨制中的各色人等的人生百态和心路历程拉近了读者与书本的距离,让人们产生了共同的情感共鸣基础,让《平凡的世界》广为流通传阅,为大众百姓所认可接受。

  但是就另一方面而言,这本书虽瑕不掩瑜,然也有瑕,路遥创作时采用的是与当时主流文化相较而稍显“过时”的现实主义手法,在当时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先锋文学和寻根文学等的主流文学思潮下可谓之沧海一粟,且是不属于其中任何之一的奇葩,所以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自然不为当时文学界所看重,而惨遭被边缘化。由此可见,在文学史上,大众的广泛支持和认可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地位也不是如出一辙的,而是有所不同甚至于是相互矛盾对立的。

  故本文主要以路遥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为切入点来辩证论析、理解“路遥现象”的形成原因以及这种现象带给我们关于对文学作品,甚至于对文学界的反思和影响。本文主要围绕《平凡的世界》的内容简要及大众、专家对其的评价、“路遥现象”的涵义和形成原因——以《平凡的世界》为例和辩证理解路遥现象所产生的影响这三大块来论述。

一、《平凡的世界》的内容简要概述和人们的评价



  (一)《平凡的世界》的内容概述

  《平凡的世界》一书由三部组成,采用全景式手法将有代表性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让其纷纷亮相,全文于“批斗会”开始,止于“欢庆修建小学的盛典”,首尾两次大会,主要人物均都有出席,岁月变迁、物是人非前后十年的对比衬托和强化了文章的悲剧气氛,同时由此更反衬出了普通人民大众在艰苦复杂的平凡的世界中展现出来的乐观向上、奋斗不止的“不平凡”的精神面貌。

  这本书主要是以孙少平和孙少安两兄弟的生平为主线,二者分别代表和反映了当时中国西北城乡的社会面貌,孙少平是拥有现代知识文明,渴望融入城市的拼搏者;孙少安是致力于农村立志改变命运的奋斗者。文章以王满银卖老鼠药被批斗展开,引出各种复杂冲突的矛盾,王满银与孙家的纠葛、孙家与田家的渊源、金家与田家的牵连、田家与郝家的恩怨及与孙少平有关瓜葛的曹家和顾家,甚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抗争等等,从双水村到县、地区和省串联在一起,其中夹杂着孙少平兄弟俩的成长成熟、事业理想和婚姻爱情间的发展牵连和人间友情、亲情的呈现,如一张蜘蛛网随二人的成长发展历程慢慢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交织成包揽世间百态的大网。

  二人不甘屈服于命运的摆布和摧残——孙少安的爱情一波三折,由郝红梅到最后的田晓霞,在快修成因缘时田晓霞牺牲,同时在事业上也跌宕起伏,正值大好之时少平为救人致残;孙少安的感情也从润叶历经多番煎熬到与秀莲结婚,砖窑事业也大起大落,正到终有成效捐钱建学时,妻子秀莲确诊肺癌……

  他们正是那些为活着在平凡的世界苦苦挣扎的万千普通大众的典型精神代表,面对悲苦交织的人生他们从不放弃,在自尊自信、和善友爱的人性光辉下,挖掘自身被禁锢的价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奏响时代乐观向上的交响曲,用血和泪谱写不屈拼搏的人生篇章。

  (二)人民大众和文学专家对《平凡的世界》的评价

  1.关于人民大众对《平凡的世界》热爱的评析

  从现实生活中路遥《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的持续居高的销量,以及青年社较为客观的调查研究—— 66%的受访者认为《平凡的世界》对其影响最大且获选率排名第一来看,它可谓是深受人民大众的热爱和青睐。那为何时隔多年甚至于在路遥逝去的长久时光里,那些身着上世纪旧衣服、饱含时代特色的人物却仍旧熠熠发光、感染和打动我们的心灵?

  究其根源在于《平凡的世界》具有巨大的人生引领作用和道德感化力量。从古至今一直都有贫富差距这个客观因素的存在,并且在现当代一直以城乡差距的形式而存在,这种差距不單是针对物质层面而且还涉及精神文化层面,而书中的两大主要人物孙少安和孙少安两兄弟分别是不甘于这种出身差距命运的摆布,奋力逐梦向上的精神代表。

  人民大众在成长历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经历事业和爱情等这些波折起伏、苦乐交杂必经历程,这些历程让众人在书中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化身和情感寄托,《平凡的世界》所带来的那种直击人心穿透心灵的激励、不被命运压垮的坚韧和拼搏、人世间冷暖相随的亲情友情等感情的交织和慰藉,让饱受生活苦难的大众看到希望的曙光、人生的方向。正如张颐武所说:“所有古典戏剧、巴尔扎克的小说、琼瑶剧里,都有这样一套激励人心的东西。向上,翻身,改变命运,走向通俗意义上的成功,是永恒的母题,直击人性本能,永远打动人、激励人。”

  所以这部包含了宽容、柔软、坚毅、忠厚、真诚等高尚品格的现实主义巨著,哪怕时隔多年,我们对于书中细节情节可能都已模糊,却仍然能回忆起那种力透纸背的震撼和感动。它是我们精神的理想殿堂,指引我们人生道路的灯塔,人性情感的栖息地。这大概便是我们对于《平凡的世界》热爱不释的情结之所了。

  2.文学专家对《平凡的世界》冷淡的反应

  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部问世以来,引起了不同的反响,社会上对其褒贬不一,尤其是以文学家和评论家为主的专家们对其保持冷淡甚至是非议态度,认为:“路遥以不算成熟的艺术方式,来呕心沥血地完成这样一部多卷本的巨著,事实上是一件欠考虑的事情。”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追求的是“史诗般”的鸿篇巨制,文章内容多而详实,但是关于主人公的奋斗史章节却只有一半左右,大量的笔墨围绕着相关的生活现实和人事纠纷,结构较为松散、缺少章法。就文学标准而言,这部书也很难被列为优秀作品,这正是为当时文学界所疏离的原因之一。所以自此《平凡的世界》完成及其后的时间,有不同的声音此起彼伏。

  从总的方面来看,这部书仍然是被冷落的,特别是当时的文学新思潮——西方现代派和国内寻根派、反思派等冲击下,至此之后不仅路遥的作品受到非议冷落,而且连其本人的作家地位也受到动摇,李建军曾说的一句话可谓是当时路遥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最佳写照:“路遥还被我们时代的‘文学批评及‘文学史忽略和遗忘,我们在中国的评论性的文学杂志里,已很少看到路遥的名字了。”

二、路遥现象的涵义和形成原因—— 以《平凡的世界》为例



  (一)“路遥现象”的涵义

  “路遥现象”主要是指人民大众对路遥作品的广泛接受和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家对它的冷淡形成二级分化和反差,它源自于这两种不同文学阅读对象的阅读策略和审美标准,是文学界和大众对阅读路遥作品产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且该趋势在路遥辞世后丝毫未减。

  一方面它主要表现为读者对于路遥作品的长期追捧和热读,尤其是《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全文广播后,曾收到数千封读者来信,在有些城市一度还出现了排队买书的现象,并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一经播出大众更是对此爱不释手,例如李建军所说:“路遥的小说尤其是《平凡的世界》,却是当代大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作品。” 另一方面就文学界来说,对路遥作品的态度情况更为复杂些,经历了从上世纪文学评论家的漠视失语到本世纪的重新审视、反拨再到肯定。这多方面的复杂意见和反差,故将其冠以“现象”一词来探究。

  (二)“路遥现象”的形成原因—— 以《平凡的世界》为例

  1.人生经历的相似性是大众产生情感共鸣——前提

  对于处于文革时期的路遥而言,他的一生也是劫难不断、艰苦伤痛的,但是他从未放弃过与命运相搏的机会,在失恋和停职的双重打击下他弃政从文,在淡漠沉郁的婚姻中泰然处之,甚至于在身患绝症时淡然隐瞒,仍要辛勤地奋笔疾书。

  此外在《平凡的世界》中,象征着路遥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的孙少平和孙少安两兄弟,二人在艰难生存境遇徘徊挣扎,但他们坚忍不拔地与命运抗争,一个在农村施展抱负,另一个在城市打拼,他们的故事构成了普通人人生奋斗的两极经验,他们也同样是平凡世界中为活着而奋力拼搏的大众的代表,他们同样遭受了在工作和爱情上的挫折和磨难,这同时也是我们世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历程,虽其结果不一,但也有本质的共同点。人人都在平凡的世界中生活,为了活着历经千辛万苦,但是为了我们的心中的理想和温情的羁绊,我们得好好活着,努力过出“不平凡”的人生。

  正如邵燕君所认为的那样:“(路遥的文学作品)以其强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建构了一套充满希望和光明的‘黄金信仰,虽然现实社会存在着无数的残酷和不公正,但真正勤劳善良的好人,经过不屈不挠的努力,终能获得成功和幸福。”这些与人民大众的人生经历“相重合”的语言文字更能触动人的心灵,与广大读者群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无数读者从中获得温暖和力量,对生活和未来道路充满了动力和希冀。所以这些类似经历和共鸣情感使《平凡的世界》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和群众基础。

  2.中底层个人奋斗的正面叙述在读者群体中产生分歧——萌芽

  现代大多数人处于社会中低层——农村出身的,且就算不论现在,历史往前推移到改革开放前,农村人口占据十有九成之多,故就客观现实而言,路遥选取了为存而自强奋斗的底层人物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深远意义的。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中的这一群以孙少平和孙少安两兄弟为大众典型的越挫越勇、自强不息的中底层人物形象,既能引起前几代人的共情,也能激励现代人努力“跃农门”而施展自身抱负。从这一点来看,大众对于《平凡的世界》广泛接受性是理所应当的,也是路遥成功的地方。

  但就从《平凡的世界》塑造人物的正面叙述手法而言,情况较为复杂存在着较多争议。李建军对此直面了《平凡的世界》存在的不足,他认为:“是道德叙事大于历史叙事的写作,是激情多于思想的写作,是宽容的同情多于无情批判的写作,是有稳定的道德基础但缺乏成熟的信仰支撑的写作。”这部作品中的中心人物——孙少平和孙少安两兄弟,尤其是对于孙少平的人物塑造具有完美人格和理想化的道德色彩,主要從道德角度去表现人物,使文章弥漫着一股“修饰过的正气”,或者称之为“道德化叙事”。

  “通览路遥的全部小说创作,一股浓郁的儒家伦理气息扑面而来——不论是世俗人情、家庭亲情还是男女爱情,都浸透了儒家伦理的审美规范。”例如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一家互相相濡以沫、亲善体谅,孙少安为了帮助父亲减轻家里的负担,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毅然放弃,将求学的机会让给弟弟少平和妹妹兰香,而少平在高中毕业后辍学外出打工补贴家用,供兰香求学等等这些都充满了高尚理想的人性道德光辉,把苦难中的伦理真情表现渲染到了极致,诸如种种温情的例子在文中不胜枚举,在此不再赘述。

  与《人生》中的高加林相比,这些理想化的“正面”叙述让这些人物宛如神圣的纯粹的圣徒一般,没有我们正常人偶尔出现的“无伤大雅的负面情绪”,修正的人物有些许“平面化”,缺少一丝生活气息,多了一些神圣味道,缺乏对现实的深度思考和辩证批判。正如李建军所言:“至于《平凡的世界》……是他的热情稀释了他的冷静,是因为他把善良变成了无边的宽容,是因为他用圆满的想象置换了残缺的现实,他因此丧失了观察生活的深度,丧失了批判现实的力度,失去了分析人物心理的尖锐和准确,失去了控制文字的节制感和分寸感。”

  并且随着西方思想的传播和国内思想解放运动兴起,中底层人物的正面描绘被许多文学评论家抛弃,他们认为太过于正面化的叙述会让文学作品失去客观真实性,缺乏生活气息,所以这时期的文学界开始出现了将中底层人物粗鄙化,破除将人物塑造成具有英雄精神的美化传统,使文学能依照作家的自身特点和写作意愿自由发展,谓之给精神“松绑”。然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讲,具有高尚品格精神的正面叙述恰好是普通大众读者所喜欢的,生活的迷茫和苦难,让他们更崇尚、信仰人间的美好和温情。这两种读者群体的价值取向的不同也就导致了“路遥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3.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无法同时满足不同的读者群体——形成

  路遥“大智如愚”的采用真实客观反映社会生活,重视于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全面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及时代风貌的现实主义手法。另外在此之前,现实主义也一直在文学界中占据主流,采用现实主义手法也符合广大读者的阅读习惯。在《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中没有过多的矫揉造饰,真实呈现了日常生活中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和不平凡的奋斗和理想。用朴实的语言默默讲述着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城乡社会生活巨大历史变迁,淳朴诗意的语言、真诚细腻的情感如春雨润物一般贴合大众,使人产生共鸣。他力图以朴实充满田园诗意的语言和表现方式将普通人生活的艰辛、情感纠葛、风俗人情细腻真切的描绘出来。文中对平凡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体验的详尽描绘,让大众读者仿若身临其境,以上帝视角旁观普通人的生活;亦或是因相似的人生经历将自己代入角色追忆自己的人生,让广大读者都能从中找到精神寄托和进取力量。并且,于1991年获得的茅盾文学奖扩大和提高了路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普通大众读者对此当然更加喜闻乐见,因此路遥的文学作品经久不衰,这也是形成了“路遥现象”的最主要助力之一。

  再观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对采用的创作手法产生的结果显然早有预见,在《平凡的世界》出版后一直不被文学批评界看好,他却说:“写作过程中与顾忌的不是专家们会怎样看怎样说,而是全心全意地揣摩普通读者的感应……我承认专门艺术批评的力量,但我更遵从读者的审判。”路遥并不提倡那些西方现代派的新型创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他们大多数是没有这些新式文体的专业素养,对于这些“陌生化文体”存在潜在的阅读障碍,所以尽管文学界漠视冷落他,将他视为“时代的落伍者”,他也坚定地选择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这也就导致了文学批评家对其乏善可陈,认为其创新不足,故路遥中的文学作品一直备受爭议,这也是促成“路遥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辩证理解路遥现象所产生的影响和启发



  由于路遥现象所涉及的覆盖面之大、追捧者之多,影响力之广,直到本世纪评论家才真正正视起这部引起争议的巨著—— 《平凡的世界》,并将其放到当下的文学背景下,给予应有的尊重和评价,从一开始的遗忘到现在客观理性的评价和分析,这个转变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面对同一件作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由于知识结构、文学素养和生平经历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见解或许情有可原。但是就《平凡的世界》而言,会出现两种如此截然相反、彼此冲突对立的态度确实是令人震惊的。对于文学界而言,到底是顺应时代文学思潮的变化,而不假思索盲目的一味适应求新?或是坚守与人民大众同气连枝、立足现实的传统手法?或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和赏析要一贯遵循严格的文学标准而漠视大众喜闻乐见的态度观点?还是评价文学作品时以大众的意愿和想法为主而同时尊重专业评价?这些是对于诸如像“路遥现象”一样需要理性客观地辩证思考和解决的。

  对于一件文学作品的鉴赏,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阅读群体的态度和评价,不可偏颇一方而忽略评价的充分性和客观性,而且事实上,一个作家,一部作品能否进入文学史并不在于是否得到“沉默的大多数”的支持和认可,文学史自有其准入准则和标准,但是一件作品能得到广泛而持久的认同必有其应得的理由,我们在评论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而不是生硬的套搬文学标准而将其拒之门外。

四、结语



  本文以《平凡的世界》为例探析了“路遥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对于文学界其产生的影响,就人生而言,“生活不能等着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另外,在赏析一本文学作品时也应该保持一种理性公正的态度,既不要妄言批评,也不要盲目人云亦云。同时随着“路遥现象”的被文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诸如《平凡的世界》这类的文学作品将重新得到其应有的评价和地位,不同群体的读者对于此类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新的体会和心得。

参考文献:



  [1]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2]李建军.路遥评论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路遥.路遥文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4]路遥.路遥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5]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