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后现代;边缘人;遗忘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264(2020)01-0020-03
“后现代”是什么?究竟什么才能称为“后现代”?
人们感到过去所依赖的价值态度和观念体系全面崩溃,什么都对,什么又都不对,一切都变得不确定和模糊,生命的意义和思想深度同时消失,一切都被商业化,高雅和通俗难以分辨,任何权威的话语都被认为是过时的,整个世界成了一个混乱无序的梦境,不断被篡改和颠覆。
在作者眼中,后现代具有反讽的意义,后现代生活其实描写的是当下的生活,小说的故事和细节都是针对缤纷生活所面临的问题:手机、墓地、股票、黄昏恋……
表面看来,这部小说花大量的笔墨表现了姨妈叶如棠退休后面对汹涌澎湃物质与金钱至上、消费主义的氛围,陡然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境地尴尬的文化人的生存状态。
透过小说,可以了解到姨妈年轻时作为“知青”随着上山下乡的热潮来到鞍山,结婚生女,又在返城的大潮中重回上海,在遍体鳞伤后又从上海回到了鞍山的人生轨迹。
在大家开始正视“后现代”,甚至于把玩 “后现代”这个概念时,其实“后现代”早已来到身边。
一、被历史遗忘——没有明朗化的舆论导向
这部长篇小说描写的是当下城市中老年女性生存状态。
作者以上海的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位知识女性退休后充满戏剧性的悲喜命运故事。这个早年有过不幸的爱情、经历过婚变的女人,在新的生活浪潮中又面临着不甘寂寞、子女不孝和“黄昏恋”等一连串的心灵困境,很快陷入了多重的矛盾之中,她的每一次奋斗与挣扎,都伴随着复杂的心理嬗变。
在看似幸福温馨的现代都市生活中,有着许多像“姨妈”这样孤独的老人,他们面对繁华的世界心态复杂,他们青春不再又不甘于被社会边缘化,他们既不是富人,也不能说是穷人,然而却深陷于生存差距形成的情感漩涡中,对家庭幸福与亲情的渴望与失望,对世俗标准的追逐与失落,使得他们的生活令人啼笑皆非又辛酸难忘甚至于触目惊心……
也许是常常被现实的繁华所欺骗,从来没有明朗化的舆论导向引导不再年轻的她们该怎么做。可是对于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个个体来讲,一个人的不幸就是他的全部世界。
二、被社会遗忘——缺乏社会支持系统
人的心灵需要安全感,亲情的链条、事业的链条、友情的链条、爱情的链条,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姨妈所有的链条都断了。她感到无助,又是如此软弱。父母、婚姻、子女、事业、爱情、友情、健康、经济……
姨妈最后因为精神分裂住进了医院,当医生登记姨妈的基本情况时,她的每一条链条都断了。
(一)被遗忘的亲情
从青春期跳到更年期,理想和现实的冲撞再也不是和孩子的冲撞,而成了自己和自己的较量。作为知青的子女之一——姨妈的女儿刘大凡,在情感上,她对姨妈没有过多的亲情可言。在孩子生长的关键期,姨妈选择了离开,留给孩子的不是爱与恨,而是由于女儿对她没有爱更没有恨。
姨妈的妹妹每天要奔波于她的工作,就是打电话也是常规性的问候,最多的安慰也是物质上的——金钱。为她着想的另一半也是那样世俗与现实,并没有设身处地为她思考。
(二)被遗忘的友情
水太太本是和姨妈同样寂寥的老女人,每日高唱卡拉OK,换假发像换衣服一样频繁,因为在她的嘴里“穿什么样的衣服要配什么样的假发”,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看似独自妖娆,实则为了激起姨妈的嫉妒。姨妈与水太太之间没有友情,她们貌合神离,互相窥视、互相提防,是相互的攀比与炫耀,相互的戒备与伤害,连小小的宽宽也能洞察这份虚伪和做作而窃笑不已。
姨妈的骨子里虽不得不处处设防,但善良的本性,却总让她处处峰回路转,她努力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去帮助一个看似朴实却步步为营、有着明确生活目标的农村妇女金永花。在我们都惆怅地望着与姨妈刚刚建立友情,却又无情地抛弃她的金姨时,她的目光却是异常的热切与期盼,使人不忍责备她,却忍不住怜爱她。
那件红毛线的泳衣,是她亲手编织的一件在这种生存环境中的盔甲,是姨妈给自己的体贴,给自己的温暖。姨妈除了自傲清高外,还有一个明显品质——自怜。如果说自傲清高大家都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她的戒备,那自怜则是她给自己最后的温暖。可这最后的温暖也随着这件红毛线的掉色被一池冰冷的池水冲淡,就像她以为可以触手可得的友情,就算她再细心洗净拧干,也摆脱不了变形拉长的命运。
(三)被遗忘的爱情
姨妈当然没有爱情。大都市里的爱情本来就少,何况是对一个年老色衰的女人。对于现实的人讲,她没有资格得到爱情。姨妈也知道这些,但谁能拒绝初恋?王寅大的身上有如此让人迷醉的东西:他知道挑姨妈爱听的话说,他知道姨妈回忆中最柔软的地方。姨妈是那样一个心高气傲的人,她不想这样不明不白地做这个男人的情人。
而潘知常的京剧唱段,不凡的谈吐,偶尔为她挺身而出,又打动了姨妈。而潘知常真正让姨妈心动的地方却是示弱。在上海这个大都市,处处示强已经成为一种集体人格,人人都表现出“我过得比你好”,而潘知常有着让人心疼的身世,有一身的毛病要吃药,有过三次不幸的婚姻,有曾经住过大房子……年纪大了,钱已经不为姨妈所动了,权势对她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吸引力了,姨妈不会爱上也没有资格爱上一个有钱有势的男人。她需要存在感,她需要被需要。
在姨妈的丈夫那里,她当然也没有爱情。在姨妈对爱情已经失望到想结婚的时候,这样的一个男人正好出现。他木讷、脏乱,与有着小资情调的姨妈形成极大的对比。我们可以想象到她年轻时嫁给这个男人的无奈,所以我们应该理解当年姨妈离开时是义无反顾的解脱。
三、被自己遺忘——永远的“边缘人”
“边缘人”这一概念是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首先提出的,是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这种人是处于两个群体的边缘人,他们行为表现是很特殊的。地位上升或下降、从乡村到城市或从城市到农村、移民等人都属于边缘人之列。边缘人的产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整个过渡期,对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特别的影响。
姨妈不属于这个时代,她跟不上,怕拉下,又在不断挣扎。姨妈的一生就是在四处追逐中四处为家,又无处为家的一生。她的一生就是“边缘人”的最好诠释。
(一)我是谁?角色定位的混乱
是城里人抑或是农村人?从城市被踢到农村,又从农村挤进了城市。这一撮为数不少的人,他们身在都市当中,拥有城市的户口,有着都市人的饮食起居,但是他们又没有完全融入到都市当中,因为他们有过将近十年的农村生活经历,可以说是最为热烈的青春都洒到了他们下放的地方。在农村人眼中,他们是城里人,在城里人的眼中,他们是农村人。有时候,他们自己都产生疑问:自己到底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
知青就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一个“都市边缘人”群体。他们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重新从农村挤进城市后,本身并不见得有多大的角色认同感。不管他们愿意还是不愿意,他们都必须接受都市改变。姨妈看不惯插队下乡的地方的贫穷与落后,又受不了城里人居高自傲的姿态。身为边缘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辈子都在做边缘人,在她的内心深处没有一个准确的角色定位。当姨妈面对“灰带鱼”时,骨子里带着仇恨一样的嫉妒,可还是流露出无奈和无力。而对于乡下人,她的优越感又立刻流露出来,一口标准的上海话,指手画脚,一副不与他们同流的姿态。
(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伦不类的人生
姨妈出生在上海,在一个人角色认同的青春期因为时代问题,她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来到了鞍山,她的家不在这里,她注定是要离开。经过无数次挣扎,她终于选择了在这里结婚安家生女。当突如其来的返城政策来临时,她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离开,到了她的出生地上海。
姨妈抛夫弃女来到上海这个大城市,她回来了吗?离开了这么多年的城市早已抛弃了她,无论她怎么努力也融入不了这个新的环境。她想融入,她想找出口,可是处处碰壁,她无处倾诉。她是一个回环,一个起落,她转在了自己的圈子里无处容身。
她老了,钱被骗走了,病殃殃的时候又回到了东北,尽管姨妈得到男人和女儿的大度接纳。她还是回不了她的“家”——人生画了一个圈,她最后得到了她最不想要的东西。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如果说人的一生都在被这三个问题所困扰的话,那么知青的一生都在这样的困扰之中。
四、我们所不能遗忘的,我们都是“边缘人”
作者燕燕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她将触须伸到人们最为柔软的角落,引发我们勇敢地正视身边这一大类的“边缘人”。她表达了对知识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入观察以及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的忧虑、悲悯和感伤。
城市在变化,城市在进步。但是,对于鞍山,对于上海,东方明珠、金茂大厦这些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在书中出现的时候都是快速而模糊,它们流光溢彩的一面永远在远处。城市在进步,但不是全在进步,生活是在好转,但不是人人都在好转。城市不仅有光鲜的一面,还有大厦背后的阴影。不是他们融入不了城市,是城市早已把他们给遗弃了,是城市拒绝了他们。
他们面对繁华的世界心态复杂;他们青春不再又不甘于被社会边缘化;他们的生活令人啼笑皆非、辛酸难忘……姨妈代表了每一个人的未来,姨妈是个群像角色,无论身处社会中的哪个位置,甚至如年少的姨妈般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总有一天会老去,理想早已飘走,自己也终将死亡。这是不能忽视的,不能遗忘的,姨妈的衰亡过程就是每个人的未来。小说的最后一句话:人们常说,时间在流逝,其实不对。时间是静止的,是我们在流逝……
参考文献:
[1]勒温.社会科学中的场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2]邓贤.中国知青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余夫,汪卫华.悲怆青春:中国知青泪[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3.
[4]余华.活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5]阿来.尘埃落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朱晓丽,女,籍贯江苏,就职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小学高级教师。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