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曾经描述了这样一个神奇而可笑的故事:在蜗牛的左触角上有个国家叫触氏,右触角上有个国家叫蛮氏,这两个小国经常为了争夺土地而发生战争,动辄伏尸数万,血流成河……庄子生活的时代,诸侯国之间的“国际战争”此起彼伏,连绵不绝,“蜗角传奇”不断上演。其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就是东周的灭国战争。
众所周知,周朝实行諸侯分封制,周天子实际控制的土地极为有限。到公元前441年周考王坐上王位时,在魏国、韩国和秦国的蚕食鲸吞下,周天子直辖的地区已经缩小到了都城洛且(今河南洛阳)及其周围的两三个城邑。但是,周考王好像还嫌自己的“直辖市”不够小,他在即位的第二年就发布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红头文件。
公元前440年,周考王把黄河以南的直辖领地分封给自己的弟弟,以便其继承周公的官职,这样一来,周天子实际控制的土地少了一半。
新封的周公国已经小得不能再小了,但是,后来竟然又被分成了两个更小的国家。
周公国的第三任国君惠公在位的时候,他封少子于巩(今河南巩义)。于是,蕞尔小国周公国被分成了两个蜗角小国,西边的叫西周国,东边的叫东周国。
公元前367年,周公国内讧,这时候在位的周王是周考王的儿子周显王。
东周国背后有韩、赵二雄撑腰,便总向西周国寻衅滋事;西周国虽然既没实力又没后台,可是也不能让从自己这儿分裂出去的东周国随便欺负,于是,两国之间隔三岔五就要搞一场小型战争。
奇怪的是,每次这两个小国发生战争,倒霉的都是夹在它们中间的周天子,不管哪国赢了,吃了败仗的一方都会把战争的矛头转向比它们更没有实力的周王,然后从他那儿抢占一些土地和百姓作为对自己的补偿。等到周显王的孙子周赧王在位的后期,他真正能够管理控制的财产只有一座宫殿和洛阳城外那百八十亩供他一家人活命的公田了。风调雨顺时还好说,一旦遇上灾荒,周天子就得像难民一样到处讨饭吃。
更可笑的是,西周国和东周国这两个蜗角小国除了互相掐架和欺负周天子之外,还热心于合纵伐秦的“伟大”事业。它们也知道凭自己那点儿实力攻打秦国绝对是蚂蚁撼大树,无论如何也成功不了,于是就跟在齐、楚、燕、韩、赵、魏等大国屁股后面摇旗呐喊,擂鼓助威。
两个小国的国君本来打的是这样的如意算盘:如果胜了,就分一小杯羹;如果败了,人家秦国也不会和他们这些敲边鼓的小国一般见识。但秦国却不按常理出牌,而且还是贪得无厌的主儿,多么大的土地它也敢要,多么小的土地它也不嫌。于是秦国在击退多国部队的联合进攻后,便向两个蜗角小国张开了报仇雪恨的血盆大口。
西周国离秦国较近,而且没有后台,首先遭到了秦国的报复。秦国的大军还没到西周国,西周国君就被吓得带着厚礼和地图日夜兼程跑到秦都咸阳谢罪去了。秦昭王见他已经献上了那可怜巴巴的全部家当——36个乡镇、三万人口,也就没有再为难他,接受了土地百姓后,让他回西周去了。
公元前256年,做了59年受气天子的周赧王驾崩了。这位整天东躲西藏,缺吃少穿的史上最穷帝王终于彻底解脱了,延续了约800年的大周朝也从理论上寿终正寝了(因为东周国还在)。
东周国在西周国被灭后又苟延残喘了七年,于公元前249年,被秦国灭掉。虽然两个蜗角小国的土地面积小得不值一提,但却给秦国在函谷关以东的发展提供了立足之地,秦国在19年后能够成功发动扫灭关东六国之战应该和这个小根据地的获得不无关系。
编辑/晓雪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