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闺蜜紫鹃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 热度: 12206
周 珣

  闺蜜分很多种,波伏娃概括为:女人交换秘密和食谱。交换秘密的一类,偏精神分享,热衷彼此倾诉,互为情绪垃圾桶;交换食谱的一类,偏生活实用,基础是相近的生活圈子和兴趣品位,一起逛街购物,有很实际的相互照顾和相互托付。所以,一个闺蜜就是一本消费指南或一个家庭实务助理。

  紫鹃之最具价值,在于她超越这两种交换。

  有人夸紫鹃是忠仆,但这种话委屈了她,也小瞧了黛玉。这两个姑娘,是姐妹、密友和知己。黛玉临终,会以身后事相托,说:“妹妹,你是我最知心的。”在大观园和她们略接近些的人眼里,比如李纨,会认定她俩“是前世的缘法儿”。最重要的是,紫鹃并不把自己放在一个奴婢的位置,她会说黛玉“和我极好”,“一时一刻,我们两个也离不开”。

  尊卑高下,有时候会成为友情的鸿沟,很多友情都因为地位的变化而变异、衰减,甚至消逝、反目。但这也要看站在鸿沟两侧的人自身的素质和相处的姿态。在大观园里,平和自信、人格健全的紫鹃,和黛玉建立起了一种惺惺相惜、精神平等的关系。

  《红楼梦》第八回,黛玉去看宝钗,下了雪,小丫鬟雪雁给黛玉送手炉,说:“紫鹃姊姊怕姑娘冷。”这份细意周到、心思缜密,放在生活实际上,是知冷知热,懂得心疼和照顾;放在精神分享上,就是洞察和了解,以及替人打算的远见。

  紫鹃最了解黛玉,最知道黛玉深情所系,她会替黛玉分剖情势,清醒而理性地提示黛玉“趁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更难得的是,紫鹃肯把黛玉的心事当自己的心事一样承担,仗义出手,无顾忌地直接干预。她设词诳宝玉,说林妹妹要回苏州的家,吓得宝玉急痛迷心。这一试,试出了宝玉的真情,也试出了紫鹃的聪慧和率性。

  闺蜜之间,真有事时,通常出主意的多,倾心相助的有限,直接把事儿接了的更少。紫鹃此举,大有侠气。

  高鹗续书,鱼目混珠,唯紫鹃光彩不减。黛死钗嫁一场,黛玉最失意、最病弱、最绝望的时刻,昔日大观园里多少闺蜜,姐姐妹妹叫着的,都因为形格势禁,没一个顾得了她,始终守护在她身边不离不弃的,只有紫鹃。

  人顺的时候,朋友多也不稀奇;“背”的时候,不背弃、不疏离,始终如一,才是炎凉世态中真的情谊。但若只是这些,紫鹃也就是个“义紫鹃”,还不是“慧紫鹃”。紫鹃的慧,更在于她所给予黛玉的,永远是正向、积极、明朗的影响。

  黛玉闹小性儿、发脾气,在心理阴影中徘徊的时候,紫鹃会直言相劝。宝黛吵架砸玉,她嗔怪黛玉“太浮躁了些”,批评“姑娘小性儿”,“有七分不是”。

  闺蜜之间,倾泻情绪垃圾,很多时候都会形成一个放大的过程,无原则地向着,把“一”推向“十一”,负面情绪几何级膨胀,事情往往越叽咕越糟。紫鹃这样的开解、劝慰,放开怀抱,甚至当头一棒,才不会形成把人往下拽的力量。

  大观园内外,职场今昔,多少闺蜜总被雨打风吹去。但因为有紫鹃,幸而有紫鹃,“闺蜜”这种关系,仍然让我们心里温热。

  编辑/石用伶

  读者来信

  随着“开心学国学”的热播,全国兴起了学国学的热潮,最近我们随着《百家讲坛》杂志,连续推出了两期《开心学国学》小册子,希望能借着学国学的热潮,和广大读者一起,开开心心地学好国学。近段,有不少读者来信,谈到了当前学习国学的一些体会,现摘选一些和大家分享。

  对于现在的学国学“热”,钱文忠教授曾表示担忧,说现在许多人即使对启蒙读物《三字经》都了解甚少,所谓的“热”不免有许多“虚”的成分。对此我很有感触,想到了最近读的县志。作为地方志主流的县志,是人们了解本地历史风俗人情的一个很好途径,然而我了解到,周围许多人都没有见过县志,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知道有县志。地方县志是一种非常质朴和直接的文字历史,可以说是第一手的历史资料,因为没有过多文饰太平的顾虑,所以其中所记载的较正史来得更可信。

  所以,学习国学,不妨从自己的家乡着手,从了解自己本地的历史着手,这样还可以激起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提高学国学的兴趣。如果能进而从这种情感出发,涉猎更广阔的领域,并最终达到一种像国学大师们那样,把学识当作一种境界,一种精神追求,那就更上一个高度了。

  (河北沧州市孙一林)

  国学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诸如哲学、历史、文学、语言、考古等。国学就像一把启动智慧的钥匙,从过去走来,连接现在,走向未来。国学有着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就像是我们的瓷器、戏曲、国宝大熊猫一样。

  细细品味国学,我深深地陶醉其中。“秋天的落叶不代表终结,而是代表另一个新开始”,国学给人以深思的美,这是哲学国学-“岳飞精忠报国”、“诸葛亮三气周瑜”,给人以壮丽的美,这是历史国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以形象的美,这是文学国学,仓颉造字,平仄压韵,给人以抑扬顿挫的美,这是语言国学……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世界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贡献。我想,现在的国学热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可以激发我们学习国学的热情,希望大家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充实自己,提高文化素养。

  (黑龙江哈尔滨市张莹)

  编辑日除了以上两位朋友的热心参与外,还有不少读者为杂志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

  湖南省汉寿县的曹倩同学建议多登一些与名著有关的内容;广西玉林市的林道同学建议发一些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章;湖南省泪罗市的何聪朋友希望多增加一些民国历史方面的文章,内蒙古的赵秀利希望能在刊登文章的同时,有选择性地介绍一些作者的情况,山西省稷山县的唐泽斌提出在介绍历史故事的同时,结合当前的时事加一些点评……

  对于以上建议,我们都会认真考虑,同时也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和广大读者做交心的朋友,真正使《百家讲坛》成为广大读者喜爱的杂志。

  读者读史

  换个角度看纣王

  我们常用“助纣为虐”来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一直以来,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商朝的最后一个君王纣是一个残暴无道的君王,一无是处。其实人都是多面的,纣王也不例外,在其残暴的背后,也有好的一面。

  商纣28岁登上王位,一生致力于开拓疆土,向东扫灭东夷,基本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完整版图。他最早提出和实施了解放奴隶的思想,多次批评王公大臣随意杀戮奴隶,反对奴隶陪葬制度,并且优待战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他制定了许多严刑,要求王公大臣和百姓都要遵守。如果抛开这些刑罚的残酷,他的这种做法正好体现了法制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毛泽东曾在读书笔记中说:“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能文能武很有本事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很有功劳的。”其实纣王在老百姓中间,也还是有一些好名声的。比如在淇县,现在还能见到纪念纣王的遗迹。所以,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认真地全面分析,避免片面化。

  (河南鹤壁市李治功)

  古人的避雷针

  在报纸和电视上,我们会看到一些人或物遭雷击的事件。在已经有了很好的避雷针的今天,还会有这样的事件,那几千年前的古代又是怎样防雷的呢?

  通过学习历史,我了解到,古代,一般人家的房屋都比较矮小,不太容易遭雷击。但是许多帝王居住的宫殿、行宫,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些建筑多在地势比较高的地方,虽然“居高临下”,却也“树大招风”,招来横祸的几率较大。

  古人注意到了这一点,就发明了类似于今天避雷针的东西,并且在建筑宫殿时,巧妙地将其融入到建筑当中。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古代的宫殿,就不难发现,在屋檐角突出的地方挂着用金属做的类似风铃的东西。这些东西看起来不起眼,其实却是起避雷作用的。在风吹动的时候,它们还能发出动听的声音,可谓两全其美。另外,在宫殿屋顶上,向上翘起的地方卧着“龙”的造型。龙角里包裹着金属棒,也有避雷的作用。

  (广西玉林市林道)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