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最显赫王室因近亲通婚灭亡?
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大陆非常显赫,成员曾统治过西班牙、奥地利、匈牙利、比利时、荷兰和德意志等帝国,堪称王室中的王室。其中,哈布斯堡家族在西班牙的末代君主查理二世身材矮小瘦弱,4岁才会说话,8岁才会走路。30岁时看起来像个老头,双脚、双腿、肚子和脸臃肿。晚年时他几乎无法站立、出现幻觉,有时会抽搐。他的两个妻子还说,39岁过世的查理二世有不举、早泄的毛病。
查理二世的症状并非偶然,而是历代近亲结婚的直接受害者。原来,哈布斯堡家族为维持王室血统纯正,盛行近亲结婚的传统。查理二世的父亲(菲利普四世)是他母亲的父执辈、他的曾祖父菲利普二世也是他曾祖母的父执辈,而他的祖母同时是他的姑姑。受此影响,查理二世身体、心理残缺,无法生育子嗣,也因此终结了其家族在西班牙的统治。类似的悲剧也发生在该家族的其他成员身上,并且哈布斯堡家族的婴儿或儿童死亡率比一般寻常人家高出甚多。科学家由此推断出,近亲通婚是造成哈布斯堡王朝走向毁灭的关键。
《永乐大典》毁于明末皇宫大火?
公元1403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借“靖难”之名,赶走建文帝,夺取政权,年号“永乐”。为了炫耀文治,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解缙、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编纂一部大型类书,用以系统地收集天下古今书籍。永乐五年,全书大体定稿,姚广孝领衔进呈,朱棣阅后表示满意,亲自撰写了序言,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朱棣迁都北京后,《永乐大典》随之运到了北京,长期贮藏于官城内的文楼,后被移放到文渊阁,然而明亡之后就下落不明。
对于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不解之谜,后世学者众说纷纭。近日,明史专家任道斌教授经过考证发现:万历二十五年,北京皇宫发生大火灾,《永乐大典》正本连同其他许多文献资料一起被烧毁于文渊阁内,这在晚明学者方以智的《通雅》中就有相关记载。
北宋灭于愚忠
刘吉同
公元1126年,金兵仅以4万人南下攻宋,次年四月,东京陷落,北宋从此告亡。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史家认为北宋灭于重文轻武、徽宗荒淫腐败,其实北宋灭于“赵宋特色”忠臣愚忠。
主战派李纲、种师道只知一味死心塌地效忠于赵家,却不懂“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这是愚忠最致命的地方。他们忠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圈子,而不是忠于国家。
忠臣与愚臣,愚臣与弄臣,弄臣与奴臣,构成了一个难以分辨又一起误国的“共同体”。北宋末年,什么臣都不缺,缺的恰恰是治国最渴望的直臣和能臣,像包拯、欧阳修、王旦、范仲淹、寇准那样的朝臣几乎没有了。否则,富庶的北宋断不至于在那样急促的时间内和空前的侮辱中提前谢幕。
“刑不上大夫”并非官员不受处罚
凤文
汉孝文帝六年,身为梁怀王太傅的贾谊给皇帝上了一疏,大意言礼,他说:“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无戮辱。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大夫。”就是说,士大夫鉴于其身份,自有节制的办法,并非真可以免于刑戮。贾谊引用了一个“投鼠忌器”的典故,士大夫犯法与民同罪,理所当然,但他们是皇帝近臣,不能与凡夫走卒相提并论,而是应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有道德羞耻感,这也是体统的需要。
对于“刑不上大夫”,后人多把它理解为古时商级官员是法外之人,可以为所欲为,不受节制。和“礼不下庶人”一样,这句话被百分之百地误读。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说,用札法来约束自己,形成严格的自制力,比单纯的明文规定要有效得多。正如对平常人只要他们接受礼法的约束,并不期望他们能引领风尚一样,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者也。
“开心学国学”只是普及国学的一种形式
张颐
央视“开心辞典”要开办“开心学国学”栏目,引起了社会的争议,有人认为这会将国学庸俗化,会把国学变成一场闹剧。这一提醒,自有积极的意义,但由此就说国学不能普及,不能“开心”,却又难免有偏执的一面。
国学中当然有许许多多专门的学问需要专业人士研究,但也有许多文化的基础知识和有趣的常识,可以为公众所理解。易中天和于丹并非国学的当行专门学者,却是很好的国学普及者。用各种形式普及国学,让更多的人对国学感兴趣,其实没有什么坏处,开心学国学,也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