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10月4日上午11:30,日本广岛,战时大本营,御殿前庭。一名脑后垂长辫、身穿大清国平民服装的人,被御前侍卫角田海军大佐引领着,拜谒明治天皇。角田大佐朗声禀报了拜谒者的姓名、履历。明治天皇温语褒奖有加。
这位拜谒者,名叫宗方小太郎,其日本最著名的间谍之一,他撰写的大量中国问题研究报告,成为决策层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甲午战争那场改变了东亚乃至世界命运的大战背后,还有着一条看不见的战线:忍者般潜伏已久的日本间谍,在大清国的内部发动了致命的打击,其影响甚至远超出军事层面……
密码
日本外务省的“周到服务”,显然令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有点意外:他拿到手的那份长长的文件,居然已经一反常态地翻译成了中文。
1894年6月22日,关于从朝鲜共同撤军的事宜,中日双方已经来回折冲了近20天。日本政府不仅不撤退军队,反而决定增兵。汪凤藻手上拿的,就是这“绝不撤军”的照会,甲午战争史上著名的“第一次绝交书”。
被谈判搞得焦头烂额的汪风藻,显然无暇多考虑这一反常的“周到服务”,朝鲜那边,日本军队无论在人数还是装备上都占尽优势,北京的总理衙门和天津的北洋大臣李鸿章,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日本方面的消息呢。
汪凤藻将“绝交书”交给了译电员。用密码电报赶紧拍发。这次可比以往的效率高多了,毕竟省下了一道从日文翻译成中文的程序。当中国使馆的工作人员将密码电报送交电报局时。日本照例抄录了一份副本,然后他们拿出了自己写的中文版“绝交书”,略加比对,中国使馆的密电便显出了原形。
日本政府只不过主动花了点工夫将日语翻译成中文,就轻松获取了中国使馆的密电码。主持“绝交书。中文翻译和密电破译的,正是日本外务省的电信负责人中田敬义。因此功劳,他后来官居外务省政务局长。
日本人获得密码后,不动声色,从此不仅掌握了中国使馆与国内的全部通讯,而且还从中截获了大量军事情报。甲午战争中,中、日两国海军实力相差无几,但日本舰队总是能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集结优势兵力,除了陆上的情报人员之外,应该也与此密码的泄露有相当关系。
直到1938年中田敬义本人披露此消息之前,中国方面对此都懵然无知。而中田敬义揭秘时,大清国早已灭亡了27年,日军的铁蹄也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百多年来,多如过江之鲫的甲午战争研究者,对此细节多未重视,而美国人却似乎受到了启发,他们将这一用“钓鱼”手段破解密码的方式原样用回到日本头上。当时,美军从日军一系列电报中,发现频繁出现“AF”代码,估计应该是指中途岛。为了进一步查实,美军便用浅显的英语拍了一份作为诱饵的无线电报,报告中途岛上的淡水设备发生故障。果然,不久以后,美军截获的一份日军密码电报声称:AF可能缺少淡水。自此,美军便对日军动向了如指掌,太平洋战局大为改观。
乐善堂秘史
从甲午战争开始,日本特工便在中国黑社会中成功渗透,并且不断地鼓动。豪杰们”发动内乱。以配合日本对华外交及军事行动。
1888年盛夏,汉水之上发生了一宗抢劫案。这在充满了潜规则的水上世界,实在是稀松平常的一件事。
被劫之人是个眉清目秀的年轻书商,自称来自福建,船中满是书籍和杂货。令劫匪惊奇的是,这位小帅哥却不慌乱,对劫匪头目赵某说:“观公状貌,当系一方豪杰,何以不掠富豪,而劫我这样的小商人呢?”
赵老大倒也爽快,讲了一通官逼民反、无奈落草之类的套话,两人谈得十分投机,赵老大便将其释放。而这位少年书商居然给了他一份大礼:一支崭新的手枪。喜出望外的赵老大表示,将传令沿江数千徒众,对该书商不得为难,并妥加保护。
这位小书商,其实是汉口乐善堂的日本间谍藤岛武彦,时年仅19岁。此次携带货物奉命前往西北,先到兰州开设店铺安顿下来,一则作为掩护,二则以回收的货款作为进入新疆的费用,其目的是要说服新疆巡抚刘锦棠联日抗俄。
水匪赵某随即被官府抓获,羁押在襄阳大牢中,藤岛得讯,星夜前往救援,但赵某已被枭首。藤岛便冒险将赵某的首级盗出,看守们一路追赶到汉水边。藤岛无奈,将首级绑在腰间,跃水逃逸,因体力不支,在登岸后不省人事。他醒过来后,便在岸边将赵某的首级掩埋,再通知赵的手下前去挖掘。藤岛此举,令赵某的手下感激涕零。
在乐善堂的间谍们看来,君子,豪杰、豪族、长者、侠客、富者是被侦察的重点和主要策反对象,而具有下列缺点者,则不能列入“豪杰”:品行不足为人仪表,智不足以分嫌疑。信不足以使人守约,廉不足以分财;见危而图苟免,见利而图苟得。赵某正符合其中的“豪杰”类别,因此,尽管可能耽误西北侦察大事,藤岛武彦还是前往营救。
钦案
甲午战争爆发的直接导火线是“高升号”事件。
英国商船“高升号”被中国租用运兵,当时中、日并未宣战,该船由英国船员驾驶,且飘扬着英国国旗,却在朝鲜海面被日本军舰打沉,千名中国士兵和欧洲船员罹难,震惊世界。
这一事件,据说是日本间谍探知的情报。来自德国人的信息说:“有一倭人才具甚大,华、英、德、法言语俱能精通……爱仁、飞鲸,高升船载若干兵、若干饷、何人护送、赴何口岸,该倭人无不了彻于胸。”
这位“才具甚大”的倭人名叫石川伍一,时年28岁。他曾受命到中国西南地区调查,多次死里逃生,其撰写的西南报告,庞然巨册,并附以十分精密的地图,被日本军事当局当作极为珍贵的资料保存。他甚至设想仿效三国故事,割据四川,另立一国。
石川伍一收买了天津军械局的书办刘菜做内线。战争爆发后,领事馆馆合由美国托管,他只好悄悄搬进刘菜家,结果次日清晨就被天津城守营拿获。
此后半个月内,上海、浙江又相继破获两起日本间谍案,美国外交官们积极干预此三案,希望中国放人了事,但遭到中国的严词拒绝。而石川一案成为解决这三案的关键。
石川一案,人证、物证俱全,但除了中、美关系外,还牵扯到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军械局总办正是李鸿章外甥张士珩,李鸿章的政敌们如获至宝,连章弹劾,借机痛打落水狗。江南道监察御史张仲忻甚至弹劾李鸿章“通敌”,依据是“风闻”所得的李家父子向日本人出售大米和煤炭,甚至与日本王室攀亲,并在日本开了一家洋行。
此案自然便惊动了紫禁城,光绪皇帝亲自给李鸿章连发批示,要求迅速彻查。李鸿章只好一边应对美国人,一边应对朝廷。最后,石川伍一被判处枪决,张士珩以玩忽防务而被革职,而对李鸿章的各项指控,则“皆系影响之词,暧昧之事,碍难查办”。
因为无意触发了大清官场的争斗,所以石川伍一成了大清官方档案中出现频率最多、知名度最高的日本间谍。
间谍门
1894年8月14日傍晚,两名正准备前往辽东前线的日本间谍楠内有次郎、福原林平,在上海
法租界的同福客栈,被道台衙门的差弁抓获。从他们身上。当场搜出了关东地图和清军军官名录等,证据确凿。
但根据中法条约,人犯只能交由法国巡捕房,法国方面则将这烫手的山芋塞给了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毕竟美国人受交战双方委托,是在对方国家的利益托管人。
两名日本间谍见机行事,立即向美国总领事佐尼干投诉说受到了中国政府的“诬陷”,请求获得避难权。佐尼干立即批准,同时拒绝了中国政府的引渡要求。
清廷毫不示弱,一方面在北京向美国驻华临时公使小田贝提出严正抗议,另一方面指示中国驻美公使杨儒立即向美国国务院进行交涉。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葛礼山闻报大惊,立即指示小田贝,美国外交机构绝无权利庇护任何被中国政府指控有罪的日本人。在他的强硬命令下,美国外交官们只得将间谍们引渡给中国,不久即在南京被斩首处决。
当时美国的外交政策,正处在扩张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斗争高峰。在野的共和党抓住这一事件,对民主党的克里夫兰总统发起了猛烈攻击。共和党领袖西奥多·罗斯福(后来的美国总统)亲自布局,议员们甚至准备发起针对总统的弹劾。美国报章也开始连篇累牍报道“上海间谍门”事件,妄称是美国政府的冷血和愚蠢葬送了两名日本青年的生命。《纽约世界报》甚至公开质问:“葛礼山脑子是否正常?”并认为“一个正常的领导人是不会这么做的”。《哈泼斯周刊》则直接采访了上海的佐尼干,发表了长篇报道,详细地描写了这两名日本间谍被移交给中国政府后受到的“非人折磨”,引起舆论哗然。
亲政府的报刊则在葛礼山的协调下,展开了微弱的还击。有意思的是,日本人却保持了沉默,因为他们在认真研究相关法律后,认为美国政府的确无权干预中国对日本间谍的审判和处置。
然而“上海间谍门”事件,成为美国理想主义的绝响,从此,美国的不干预政策让位于炮舰政策,开始主动地卷入东亚事务。
民营谍报网
甲午战争期间活跃在中国的乐善堂日本间谍网,耗资巨大,却并没有享受日本的“机关”待遇,甚至连“事业单位”都算不上,纯粹是企业,而且是民营企业。
这么“无私爱国”的企业家,名叫岸田吟香,其声望甚至与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并称。如果说福泽是西方文明的引进者,岸田则是一个最成功的移植者和消化者。
岸田吟香年轻时爱写东西,结果得罪了军方,不得不躲到江户的妓院做龟奴维生。后来,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博士赫本收留了他。赫本让岸田帮他编撰日本第一本英文词典《和英辞林集成》,词典编好了,岸田也精通了英文。岸田随即重操旧业,办起了自己的报纸,跻身日本四大“名记”。为酬谢他在词典编撰中的努力,赫本博士将其研制的一种水溶性眼药配方送给了岸田,岸田将其命名为“精镝水”(seikisui),大为畅销,随后,他开办了自己的公司乐善堂,并把生意打进了中国市场。
有了钱之后,岸田开始用独特的方式“报国”:一方面,他撰写大量文章,介绍中国市场,鼓励日本政府和企业到中国与列强进行“商战”,厚植国力,另一方面,他游历中国各地,进行调查研究,撰写了大量报告,成为日本政界和军方的重要情报来源,更为重要的是,他效仿中国古人孟尝君的做法,收留了大量到中国前来寻找机会的日本浪人或学生,管吃、管住,还管出路。汉口乐善堂分堂就是他专门为间谍活动设立的,其经营药品和书籍的所有利润都用于谍报工作,走上了以商养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商养谍的思路,后来进一步发扬光大,乐善堂在甲午战争前干脆在上海成立了间谍学校,命名为日清贸易研究所,全力培养“商战”和“兵战”的两栖谍报人员,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收集了大量情报。
编辑/石用伶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