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三十六计与中国政治》之二十四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 热度: 12179
王春地

  公元577年,周武帝灭北齐,结束了北方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详见上期《擒贼擒王,周武帝雄才大略统北方》),可是没等到再展宏图,第二年,一代雄主英年早逝,年仅3 5岁。武帝病逝后,长子宇文赟即位,史称宣帝,宇文赟自幼不学无术,行为乖张,及长嗜酒好色,不务正业。当了皇帝后,他更加纵情声色,父亲尸骨未寒,便将先皇后宫宫人不论年龄大小、模样丑俊一律照单全收。579年二月,宇文赞突然心血来潮,下诏传位于7岁的儿子宇文阐,自任太上皇,但仍把持朝政大权。后又自称天元皇帝,封杨丽华为天元皇后。

  宇文赞当了太上皇,行为更加怪诞。杨丽华的父亲杨坚时任上柱国、大司马,看到皇帝昏庸荒淫,便想取而代之。

  杨坚(541-604),小字那罗延,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武帝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为随国公。杨坚曾在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里读过书,但成绩不好,他自嘲“不晓书语”。但因为父亲的关系,杨坚14岁便开始做官,武帝即位时,不满20岁的他做了随州刺史。6年后,当朝柱国、大将军独孤信就把14岁的女儿许给了杨坚,这就是后来有名的独孤皇后。

  史载:“杨后颇贤,宫中妃嫔皆礼敬之,独天元皇帝不悦,迫令自决。杨坚妻独孤氏特往见帝,叩头流血,始得免死,但以杨坚威望日隆,仍愤然谓后日‘必灭尔家,曾欲杀杨坚而未果。唯郑译则与杨坚深相结纳。”

  为了避免皇帝的猜疑,杨坚打算到地方任职,积蓄实力,以期事态有变时能争夺皇位。反复思量后,杨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内史上大夫郑译。郑译是杨坚的至交好友,应允为之帮忙。

  公元580年,宣帝决定出兵南伐。颇为宣帝信任的郑译便向宣帝推荐了杨坚,杨坚被任命为扬州总管。但是,还没有等出征,周宣帝便一病不起。在郑译的参与下,杨坚等人拟了一个假诏书,以宣帝遗诏的名义宣布:杨坚总管朝政,辅佐刚刚8岁的周静帝宇文衍。

  五月,宇文赞一命呜呼,时年22岁。皇帝之死,对于急于取而代之的杨坚当是好事,可是杨坚等人并没有立即公布这一消息,因为他要借皇帝之“尸”,还代朝之“魂”。

  “借尸还魂”是三十六计之第十四计,属攻战计: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甩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意为世间许多看上去很有用处的东西,往往不容易去驾驭而为己用;而有些看上去没有用途的东西,往往有时还可以借助它而为己发挥作用。犹如我欲“还魂”,还必须得借助看似无用的“尸体”的道理。

  关于此计,古人按语说:“换代之际,纷立亡国之后者,固借尸还境之意也。凡一切寄兵权于人,而代其攻宁者,皆此用也。”历史上常有这种情况,在改朝换代的时候,都喜欢推出亡国之君的后代,打着他们的旗号,来号召天下,达到夺取天下的目的。

  早在秦末农民战争时,“借尸还魂”便被起义者采用。当时一批兵卒被征戌边到达渔阳,陈胜、吴广准备率众起事,可是害怕自己地位低下,没有号召力。当时,有两位名人深受人民尊敬,一个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温良贤明,已被阴险狠毒的秦二世暗中杀害,老百姓却不知情;另一个是楚将项燕,功勋卓著,爱护将士,威望极高,在秦灭六国之后不知去向。于是,陈胜公开打出他们的旗号得到了大家拥护。

  以“借尸还魂”之计谋,宣帝这个看似无用的“尸体”还有很多政治妙用——杨坚借宣帝的名义,用假诏书夺取了朝政大权以及京城部队的指挥权,等一切准备就绪后,才发布了宣帝去世的消息,辅助外孙周静帝即位。

  “借尸还魂”的原意是说,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杨坚巧妙地把它运甩到政治中,他以“诏书”的形式使皇帝“复活”并听命于己,顺利地做了辅政大臣,之后他率先建立新的领导层,吸收一批有才干的人,稳定了政局。然后又剪除了威胁他地位的宗室各王,平定了河南、四川、湖北等地反对将领的起兵,彻底控制了北周的政权。史载:“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百官均听命于杨坚。”

  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所归为由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定国号为大隋,改元开皇。

  杨坚以智谋开国,施仁治于天下,所以后世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杨坚是才智最高、最为仁慈的开国之君。

  编辑赵雪梅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