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冯梦龙:最是一生凄绝处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 热度: 10563
王耀诚

  风流才子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生长于小桥流水的苏州,是中国杰出的通俗文学家,在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一生经历了明代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及南明时期,见证了明末的百孔千疮,饱受了战乱的硝烟烽火。

  和同时代的文人一样,冯梦龙从小就读四书五经,习八股时文,成年即参加科举考试,二十岁左右成为童生,取得了最低等的功名。但他后来的乡试极不顺利,一直未能中举,这对希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冯梦龙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打击。

  青年时期的冯梦龙也有过一段“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的生活。在早年的著作中,他毫不掩饰地记下了自己与妓女交往的情况:“每见青楼中凡受人私饷,皆以为固然,或酷用,或转赠,若不甚惜。至自己偶以一扇一悦赠人,故作珍秘,岁月之馀,犹询存否?而痴儿亦遂珍之秘之,什袭藏之。甚则人已去而物存,犹恋恋似有馀香者,真可笑已。余少时从狎邪游,得所转赠诗帨甚多。夫赠诗以帨,本冀留诸箧中,永以为好也。而岂意其旋作长条赠人乎?然则汗巾套子耳,虽扯破可矣。”

  与冯梦龙交往甚密的妓女在他的著作中留下姓名者便有十多人:侯慧卿、阿圆、董四、冯贞玉、冯喜生、冯爱生、白小樊、来姬、陌花馆、王生冬、薛生。那么,他为什么在当时如此受名妓的青睐与追捧?究其原因,无非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冯梦龙是一位才情跌宕、风流蕴藉,为时人推许的才子,所谓“早岁才华众所惊”,决非溢美之词。他二十几岁便创作了《双雄记》与大量的散曲诗文,而且多才多艺,牌经、酒令无所不通。

  第二,冯梦龙是一位极富正义感与同情心的文人。冯梦龙的散曲《青楼怨》就是为当时的名妓白小樊所作。《青楼怨序》说:“余友东山刘某,与白小樊相善也,已而相违。倾偕余往,道六年别意,泪与声落,匆匆订密约而去,去则不复相闻。每瞷小樊,未尝不哽咽也。世果有李十郎乎?为写此词。”东山刘某和白小樊都是冯梦龙的朋友,两人相善,白小樊一往情深,而刘某则逢场作戏。冯梦龙做《青楼怨》曲,同情白小燮的不幸遭遇,谴责刘某的负心薄情。

  冯梦龙的这种义举还有葬名妓冯爱生一事。冯爱生14岁就被卖到苏州冯妪家做妓女,因聪慧美艳、能饮善谑,一年便名声大噪,但她志厌风尘,有心从良。后来,冯爱生看上了邑子丁仲,但丁仲因赎金不足,久拖不成,爱生遂抑郁成病。老鸨将她卖给茸城公子,不受怜重,后病情加重,公子便将她返还老鸨,不久即病死,年仅19岁。对于冯爱生的悲剧,冯梦龙给予了深切的同情,把此事完完本本记载在《爱生传》中。不仅如此,爱生因无墓地,棺材停放郊外不能下葬,冯梦龙联系她生前好友为她捐资买墓地,将其安葬。

  第三,冯梦龙与妓女的交往与一般文人狎妓并不完全相同。文人狎妓由来已久,唐代士子到长安赶考,不少人便到平康里去排遣羁旅愁思。明中叶以后,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文人不再执著于宋代以来理学家提倡的虚幻天理。为了挣脱传统的束缚、追求人性的解放,狎妓就成了他们表现自由个性的一种独特形式,而当时的名妓,大多色艺双全,所谓艺,就是指吹拉弹唱等艺术修养。冯梦龙青年时期就开始创作戏曲,搜集整理民歌,与妓女往来,是因为彼此有共同的艺术追求。

  恋爱悲剧

  冯梦龙交往的妓女在技艺方面均有较深的造诣。“琵琶妇阿圆,能为新声,兼善清讴”(《挂枝儿·帐》),阿圆既会弹琵琶,擅长唱歌,还会填新词。冯喜生“美容止,善谐谑”(《挂枝儿·送别》),也擅长歌唱,技艺当不在阿圆等人之下。但在这十多人之中与他交往最密、感情最深的要数侯慧卿。

  冯梦龙与侯慧卿的恋情大约发生在万历二十几年,侯慧卿是当时苏州一位色艺双全的名妓。在为侯慧卿所作的《端二忆别》中,冯梦龙这样写道:“情深分浅,攀不上娇娇美眷”,“谢家园,桃花人面,教我诗向阿谁传?”“娇娇美眷”、“桃花人面”等形容侯慧卿的美貌。

  时人眼中,妓女要么一味贪淫,要么只认钱财,而侯慧卿虽然阅人无数,但方寸不乱。所交友人按情之厚薄,依次排序,日后从良嫁人,也以此为准。

  与冯梦龙交往的妓女甚多,为何冯梦龙独独对侯慧卿情有独钟?从现有材料分析来看,是因为冯梦龙非常佩服侯慧卿的见识。从《山歌》附记可以看出,冯梦龙对侯慧卿欣赏久矣,赞赏不已。

  冯梦龙对侯慧卿的感情非常真挚、深沉,他失恋后写了大量思念侯慧卿的诗歌和散曲。《太霞新奏》卷七《怨离词》附录静啸斋的一段评语说:“子(冯梦龙)犹自失慧卿,遂绝青楼之好。有《怨离诗》三十首,同社和者甚多,总名曰《郁陶集》。”《郁陶集》今已失传,但《怨离诗》保存下来一首。《挂枝儿》卷二《感恩》篇附记云:“余有忆侯慧卿诗三十首,末一章云:‘诗狂酒癖总休论,病里时时昼掩门。最是一生凄绝处,鸳鸯冢家欲招魂。”从这些记载来看,冯梦龙失侯慧卿之后,曾大病一场,闭门谢客,专门创作情词。这段恋情改变了冯梦龙的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风流放诞的他从此再也不上青楼妓院了。

  相对而言,侯慧卿对冯梦龙的感情似乎要淡一些,因而冯梦龙才有“单相思万万不值半文钱”的感受。当然,这并不是说侯慧卿对冯梦龙毫无好感。侯慧卿从良的前一天还专门请冯梦龙来,与之话别,由此可见冯梦龙在侯慧卿的心中还是有分量的,这在冯梦龙的散曲《端二忆别序》中有明确记载。

  既然冯梦龙与侯慧卿郎情妾意,侯慧卿为何要离开冯梦龙?

  冯梦龙所作的散曲《端二忆别序》云:“五月端二日,即去年失侯慧卿之日也。日远日疏,即欲如去年之别亦不可得。伤心哉!”从冯梦龙对侯慧卿从良之前与他话别的反应来看,分别的场面肯定是非常凄凉、悲切的。冯梦龙未能娶侯慧卿,主要是经济条件所限。晚明时期,一个名妓的身价,少则几百两银子,多则上千两银子。这种身价非富商、高官负担不起。冯梦龙既非富商,当时也未做官,他根本没有经济能力来为候慧卿赎身。《怨离词》中将此事说得很明白:“谩道书中自有千钟粟,比着商人终是赊。”感叹文人的贫寒,商人的富裕,显然是因为侯慧卿J嫁给了有钱的商人,放弃了贫寒的他。妓女从良无可厚非,嫁商人还是嫁文人,她有权选择。但读冯梦龙的散曲,了解了冯梦龙失恋后痛不欲生的情境、一往情深的思念,不禁让人同情冯梦龙的遭遇,责怪侯慧卿薄情。

  无缘未必真无情,冯梦龙与侯慧卿恋爱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是他恋情散曲创作的高峰期,他早已把这段生死不渝的爱情寄托在他的作品里。在辑评《情史》中主张万物有情的观点,其动机是要劝世人做有情人。他将人与物进行比较,认为“其精灵有胜于人者,情之不相让可知也”,进而棒喝世人:“故人而无情,虽日生人,吾直谓之死矣。”他还在著作中明确提出了“立情教”的主张,自封“情教教主”。《怨离词》、《怨梦》、《有

  怀》、《誓妓》和《端二忆别》等这些悲剧爱情题材的上乘之作也都诞生于此时。

  抱憾终生

  崇祯三年(1630年),冯梦龙得中贡生。这一年他57岁。出贡对冯梦龙来说是一件痛苦而无奈的选择。科举时代,要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必须考中举人、进士,一般来说,家境尚好、年龄不大的士子是不愿出贡的。

  年龄不饶人,不愿出贡的冯梦龙最终还是选择了出贡,随后做了一任丹徒训导,崇祯七年升任福建寿宁知县,这年冯梦龙已是61岁。

  在一个贫穷而又偏僻的山区小县做官很难有显著的政绩,这也意味着他很难有升迁的机会。冯梦龙对此非常清楚,尽管如此,他还是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寿宁的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福宁府志》、《寿宁县志》均将他列入《循吏传》,称他“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有恩,待士有礼”。仅从他在寿宁任上亲手编纂的《寿宁待志》中所记载的施政活动来看,他确实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清官。

  冯梦龙初到寿宁,见到的是一片破败景象,城门崩塌、学宫倾圮、百废待兴。冯梦龙筑城墙、修城门、建谯楼、设司更,带头捐俸集资修建一些必备的设施。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缢死于煤山。四月初,确切消息传至江南,这场被冯梦龙称为“天崩地裂,悲愤莫喻”的甲申之变彻底搅乱了他宁静的晚年生活。四月,吴三桂领清兵入关,李自成兵败,被迫撇出北京。五月初一,清睿亲王多尔衮率兵进入北京。同日,明福王朱由崧由马士英等人拥至南京谒陵,过二日称监国,又十一日即皇帝位,史称弘光帝。密切关注时局发展的冯梦龙再也坐不住了,作为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已不能上抗清前线真刀真枪地厮杀,但作为一位文人,他要用自己手中的笔为抗清复明呐喊助威。

  弘光帝即位之后,冯梦龙作《钱法议》上奏朝廷。奏书中写道:“今天子中兴,启泰弘光之钱,将与日月俱新。主计者能自爱以爱国,必当力矫夙弊,为嘉靖,为万历,而不为紫祯。”新帝即位后都要铸新钱,这是关系到朝廷财政、百姓生计的大事。冯梦龙奏书中提出效法古制,兴利除弊的主张,并且在末尾保证:“行之三年,而司农犹蹙额患贫不能复二宗富庶之旧者,臣请服妄言之诛。”

  弘光元年(1645年)亦即隆武元年正月,冯梦龙最后一次远游,出游路线是经吴江、湖州,到杭州、绍兴、台州。这次出游绝不是游山玩水,国难当头,一心要为国分忧的冯梦龙没有这份闲心。当然他也不是逃避战乱,从其出游路线及所作所为来看,此次出游显然与复明大业有关。

  冯梦龙之所以远走台州是因为台州有一支重要的抗清力量,即鲁王朱以海。朱以海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世孙,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他南逃到浙江,住在台州。南京沦陷后,浙中南明官员及士大夫方安国、张煌言于弘光元年闰六月在绍兴拥立鲁王监国。鲁王军后来一度打过钱塘,攻克被清军占领的州县,有一定的实力。冯梦龙此时已到了病急乱投医的程度,只要打明朝的旗号的他都拥护,只要愿抗清的他都赞成,到台州是否与鲁王取得联系就不得而知了。

  隆武元年冬(有说是次年春),冯梦龙回到家乡苏州。隆武二年夏,他带着满腔悲愤遗憾地离开了人世。他的遗憾来自于两大方面:一是有生之年没有目睹明朝的中兴;二是心中自始至终没能放下年轻时的那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不知道此时侯慧卿身在何方,是否幸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