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名,在古代被称为小字。在大多数情况下,历史人物的小字是不入正史的,但偶尔也有例外,目前对小字最早的记载见于《文心雕龙》,书中有关于屈原的小字灵均,“灵均余影,于是乎在”一句。
如果要列出历史人物中最著名、最响亮的小字,那么,曹阿瞒(曹操)、刘阿斗(刘禅)和刘寄奴(刘裕)则当之无愧位居三甲。
曹操小字阿瞒,天下皆知,后来有东吴人撰写了以曹操小字为名的传记《曹瞒传》。一般来说,只有关系比较亲密的近亲好友可以直呼小字,同僚、臣下则尽量避免称呼小字,以免被视为不敬。因此以小字为书名,自然带有敌意,书中内容对曹操也颇多微词。
《三国志·崔琰传》记载:“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官渡之战中,袁绍手下重要的谋士许攸投奔了曹操。曹操击败袁绍后,许攸自恃功高,经常在席间与曹操肆无忌惮地开玩笑,直呼曹操小字:“阿瞒(原文避忌,用某甲代替),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曹操表面上满不在乎,内心却对许攸心存芥蒂后来便借故杀掉了他。唉,这不能不说是小字惹得祸。
刘禅,字阿斗,蜀后主。其实“阿斗”算是一个不错的小字,只是由于刘禅的昏聩无能而使之充满贬义,甚至至今仍有“扶不起的阿斗”、“不要把群众当成阿斗”等说法。自古以来,亡国之君基本上都被史书定义为昏君,同样刘禅也背负了这样的千古骂名。事实上,蜀亡的直接原因是军事上的失败。即使刘禅是一个明君,当时也一样避免不了蜀亡的结局。邓艾兵临城下之际,刘禅曾想退保南中,但被谯周劝止,遂降魏。到了洛阳后,反以他乡是故乡,乐不思蜀,将亡国之恨化作苟且行乐。
刘裕,字德舆,小字寄奴。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中的“寄奴”讲的就是刘裕。刘裕出身布衣,发迹于卒伍,后建立南朝刘宋王朝。两次北伐,均建功勋,一时“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寄奴”虽为其小字,却光耀青史。后来其子宋文帝刘义隆急于立功,仓促北伐,欲“封狼居胥”,结果失败。北魏拓跋焘趁机大举南侵,两淮残破,胡马饮江,由此南朝国势一蹶不振。若是寄奴仍在,胡马必不敢南犯。
除此三人外,还有一些帝王的小字见于青史,只不过他们的小字并没有广泛流传开来。如后赵石勒的小字匐勒、北魏拓跋焘的小字佛狸,均带有胡风;梁武帝萧衍的小字为练儿,以“儿”称字,略少“丈夫气”,也许这是当时南朝取名的时尚;隋文帝杨坚的小字那罗延,则是鲜卑化的名字。
从古到今,小字的选取往往不拘一格,可为山,可为水;可为龙,可为虎;可为儿,可为奴。小字比姓、名、字更要生动、简单、风趣,也易于用来修饰文辞,因而历史上小字常常被人“别有居心”地编入童谣和风谣中。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称:“吾闻文、成之世,童谣有之。”可见童谣出现的年代很早。因为童谣或风谣本身往往含有某种政治目的,具有预言、谶纬的特点,所以在兴衰轮替过程中,对不少人来说起到了昭示天命的作用。现在看来,这些带有预言性质的童谣、风谣往往是某些人有意为之,使之流传于市井街巷,从而试图影响时局、影响舆论,进而达到某些政治目的。
将小字编入童谣并加以利用,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西晋大将羊祜积极备战伐吴的史实。《晋书》记载,西晋咸宁初,大将羊祜认为伐吴必须“藉上流之势”,自上游而下进攻江东。当时吴国有童谣日:“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羊祜听说后说:“此必水军,但是首先应该找到歌谣中阿童其人。”当时益州刺史王浚小字阿重,正好应了重谣。于是羊祜上表请王浚统辖益州诸军事,加封龙骧将军,秘密整修舟楫,做好顺流南下的准备。羊祜很有政治智慧,巧妙地利用(甚至编制)了童谣,取得了舆论上的主动权,从而得以顺利做好伐吴的长期准备。没有羊祜等人的战备,伐吴之战绝不会那么顺利,就没有后来“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结局。
西晋皇后贾南风专权时期,曾设计陷害太子司马通,得逞后将之废黜。《晋书》记载,太子被废之前就有童谣传播:“东宫马子莫聋空,前至腊月缠汝合。”暗指东宫太子要出事。又有童谣唱道:“南风起兮吹白沙,遥望鲁国郁嵯峨,千岁髑髅生齿牙。”南风,指贾南风;司马通的小字为沙门,南风吹白沙,正好应了贾后废太子之事。其实,这哪里是具有预言性的童谣,分明是某些人刻意编制而成。
东晋桓石民镇守荆州上明,老百姓中流传一首“黄昙子”歌。曲中唱道:“黄昙英,扬州大佛来上明。”不久桓石民死,王忱赴荆州镇守上明。原来黄昙子是王忱的字,而王忱的小字为佛大,所以才有“大佛来上明”的说法。
苻坚灭前燕后,宠幸鲜卑人慕容冲,并让其在长安居住。王猛多次谏言后,苻坚才将慕容冲外派。当时长安中有童谣唱:“凤凰凤凰止阿房。”苻坚以为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于是在阿房城内种植桐、竹数十万株,以招待这只童谣中的“凤凰”。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只“凤凰”不是只鸟,而是指慕容冲,因为他的小字为凤皇,后来在淝水之战后发动叛乱,曾一度占领了阿房城,果然应验了童谣之说。
而慕容垂在淝水之战后脱离前秦建立了后燕,至慕容熙经历四世,共24年,于东晋义熙三年被灭。早先有童谣流传:“一束藁,两头然,秃头小儿来灭燕。”“藁”字上有草,下有禾,“两头然”指两头燃烧,禾与草都烧尽时“藁”字里只剩下“高”字。慕容云的父亲名字为慕容拔,小字秃头,慕容云排行第三,是其最小的儿子,所以“秃头小儿”指慕容云。后来慕容熙为慕容云所灭,一如当时的童谣所唱。
战场上,利用童谣可以瓦解敌方的军心。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发生于北魏与南朝刘宋之间的瓜步之战。
公元450年,北魏拓跋焘率大军讨伐刘宋。双方攻心战在战前就已经展开。有趣的是,双方都以淝水之战为经验教训。《宋书·索虏传》中载,拓跋焘给宋明帝刘义隆写信说:“我亦不痴,复不是苻坚……”《宋书·臧质传》记载,刘宋大将臧质致拓跋焘书说:“尔识智及众力,岂能胜苻坚耶?”臧质的答书中还提到重要的一句:“尔谓何以不闻童谣言邪:‘虏马饮江水,佛狸死卯年。此期未至,以二军开饮江之径尔,冥期使然,非复人事。寡人受命相灭,期之白登,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生全,飨有桑乾哉!”其中“佛狸”为拓跋焘的小字。
臧质在回信中巧妙地利用了童谣,称胡虏如若饮马长江,拓跋焘第二年就会死。臧质强调说这是“冥期使然,非复人事”,这封回信的攻心效果可想而知。拓跋焘果然大怒,“乃作铁床,于其上施铁镊”,说破城俘获臧质,就把其囚禁在铁床上。可以推测,“虏马饮江水,佛狸死卯年”这样的童谣,必是南朝人所编,意图不言自明。
《臧质传》还记载,当时北魏有童谣曰:“轺车北来如穿雉,不意虏马饮江水。虏主北归石济死,虏欲渡江天不徙。”这更不合理。北魏流传的童谣怎么可能称自己为“虏”呢?可见这首童谣还是南朝人所为。此次瓜步之战,南朝人将拓跋焘的小字“佛狸”编入童谣,利用了“迷信”的力量,迫使北魏最终退军。拓跋焘的临时行官被后世称为佛狸祠,落得一片“神鸦社鼓”,任后人凭吊。
《诗经·沔水》云:“民之讹言,宁莫之惩。我友敬矣,谗言其兴!”讹言风谣总是容易传播,但未必所有的都能应验。有的童谣捕风捉影,最后不但没有应验,还达到了相反的效果。
据《三国志》和《晋书》中记载,三国魏末时期,司马懿诛曹爽后,司马氏全面代魏的局面业已形成。幼帝齐王曹芳成为司马懿的傀儡。楚王曹彪素有名望,成为一些拥曹势力反击司马氏的希望。拥曹势力有歌谣日:“白马素羁西南驰,其谁乘者殊虎骑。“殊虎”是楚王的小字,“白马”为曹彪的封号。王凌、令狐愚两位大臣闻此谣后,试图谋立曹彪为帝,占据扬州起兵声讨司马懿。后来王凌、令狐愚举事失败被诛,楚王曹彪亦被司马氏赐死。
《北齐书》记载,北齐世祖武成皇帝高湛登上皇位前曾与济南王争夺皇位。当时北齐曾有童谣流传:“中兴寺内白凫翁,四方侧听声雍雍,道人闻之夜打钟。”书中的解释如下:“时丞相府在北城中,即中兴寺也。凫翁,谓雄鸡,盖指武成(高湛)小字步落稽也。道人,济南王小名也。打钟,言将被击也。”意即高湛会被济南王杀死。当时太史也上奏说北城有天子气,齐昭帝认为济南正是北城方向,于是以为济南王是合适的继承人。可是,最终登上皇位的却是大将军高湛。可见虽然有人编制童谣,请太史出马圆说,以图形成一边倒的舆论,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实力。
这类包含小字的童谣大都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此后,正史中对此的记述大大减少。只有《旧唐书·五行志》中记载说,武则天垂拱以后,东都洛阳有一首广为流传的童谣《契苾儿歌》,内容都是淫艳之词,其中契苾正是张易之的小字。可见当时很多人对武则天的这位男宠很不满,故意创作了这首“淫曲”以坏其名声。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