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颠沛流离李清照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 热度: 11710
康 震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赵明诚因病故去,剩下李清照孤身一人漂泊在世间。赵明诚遗留下来的金石文物,李清照该如何处置?面对时局动荡的岁月,一位年届天命的孤独女人该怎样生活?

  赵明诚故去之时,李清照46岁。有两个很严酷的现实摆在了她的面前:一是其自身的重大问题。孤身一人,生活上依靠谁,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二是文物遗产问题。赵明诚虽然去世了,却留下了一大笔的文物遗产,即他们夫妻二人积数十年的时间,收藏的两万多件古籍图书、两千多卷的碑刻、金石的摹本和拓本。这批文物不能落到金国人的手里,更不能让它们毁于战火。

  关于这两个难题,究竟该怎样解决呢?

  首先说文物。当时李清照住的建康城已是非常不安全,从建炎三年(1129年)的七月份开始,金国名将金兀术率兵由北而南,不久就攻下了建康城。在此之前,宋高宗早已离开建康,朝东南沿海一带逃亡了。对于孤身一人的李清照来说,她个人和文物的安危实际上都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

  这时候,李清照想到了一个人,即赵明诚的妹夫。此人的姓名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他当时担任的官职是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正在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护卫隆佑皇太后(宋哲宗的皇后、宋高宗的伯母)。

  为什么李清照想到了这个妹夫呢?

  在李清照看来,远离战火的洪州要比建康安全得多,所以她委托赵明诚原来的两个下属,把家中的文物护送到洪州,交给妹夫。她认为,虽然文物很宝贵、数量很多,但是一个手里握有兵权、手下有部队的国防部的副部长难道还不能保全这些文物吗?但如果说当初赵明诚把这批宝贵的文物从山东淄州转运来建康,是把文物从虎口中夺出来,那么这一次,李清照把文物送到洪州就等于把文物又送到虎口里去。

  当时金国分兵好几路攻打南宋,除了金兀术那一路,还有一支部队沿着湖北向南。这支部队的将军听说隆佑皇太后逃到了洪州,便进兵直逼洪州。十二月,金兵大举压境,洪州失陷,李清照运往洪州的文物顷刻间在战火中化为乌有。

  文物的散失对李清照来说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正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文物的命运尚且如此,那李清照的命运又将怎样呢?

  当时送出文物的时候,李清照也为自己做了打算。她很有政治眼光,也非常冷静,所以并没有匆匆忙忙地逃到深山老林中,也没有找一个偏僻的山村躲起来,而是把眼光盯住了宋高宗。也就是说,她要跟着宋高宗这支中央政府队伍一起逃难。但是,金兀术率领主力部队连克数城,打下建康后又日夜兼程南追,希望活捉宋高宗,消灭南宋朝廷。

  李清照既然想躲避战乱,那她为什么还要自寻死路,紧贴着这支队伍逃亡?根据各方面的资料做一个综合判断,大致有以下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与李清照的弟弟李迒有关。李远是南宋敕令局的删定官(负责把历朝历代皇帝的圣旨、诏书和诏命进行对比和删改,并结合本朝皇帝的诏书等编纂成书,以便皇帝翻阅),官虽然不大,但他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官员之一。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并没有什么亲人,只能依靠这个唯一的弟弟李迒。这应该是李清照最直接的考虑。

  二是与金石文物有关。青州和洪州两次浩劫之后,李清照手里剩下的文物就不多了,但还是有一些“岿然独存”,然而,正当李清照怀着对于金兵残暴攻击的担忧和恐惧,带着“岿然独存”的文物追随宋高宗而奔波时,一个令她更加恐惧痛心的消息传来。

  这个时候,朝廷上下突然冒出来一种传言,说赵明诚生前将一把珍贵的玉壶献给了金国人。献宝给金人是卖国罪。当时金国和南宋正处在严酷的战争状态,这种言论对李清照而言是非常大的压力,又在她丧夫之痛未宁的心灵上又撒上了一把盐,让她的精神面临着崩溃。

  实际上到底有没有献宝这回事呢?

  《金石录后序》里,李清照对此事的前因后果做了非常详尽的交代。在赵明诚病重快要去世的时候,一个名叫张飞卿的学士前来探望,并随身带了一把玉壶,让赵明诚帮他鉴别。鉴别之后张学士又将玉壶带走,并且从此音信全无。李清照特别指出,那只壶根本不是玉制的,而是一种特别像玉的石头制的。但传来传去,则变成了:这壶肯定是赵明诚的-这是一把真正的玉壶。玉壶是赵明诚献给金人的。这让李清照非常惶恐,她这样描写自己的心情:“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意思是太恐怖了,这个罪名太大了,可是又不敢去辩白。以她的个性,这件事必须以一种非常智慧的方式来解决,也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把文物全都献给朝廷。这也就是为什么李清照非得跟着宋高宗的逃难之旅往下走的原因。

  但一个正在逃命的皇帝和逃亡的朝廷,根本顾不上这些。从宋高宗的逃亡路线中,就能看出当年逃亡之狼狈,可谓是“亡命天涯”。为了赶上队伍。李清照把衣物、被褥全都扔了,但文物却一件也没有扔。跟随着这支逃难队伍,她的足迹可以说是涉及到了苏南和浙江的大部分地区,一路下来,异常艰辛。

  一年多的逃亡生活,李清照饱尝战乱流离之苦。在那风雨飘摇的动荡岁月,一个男人都难以承受的沉甸甸的担子,压在这个亡国丧夫、心力交瘁的46岁的李清照身上,是何等的残忍。不管怎样,李清照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建炎四年四月,将见证了她和赵明诚爱情婚姻生活的文物进献给朝廷,用实际行动来表明自己和丈夫的清白。

  但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文物进献给朝廷之后,文物所在地剡州爆发了叛军的暴乱,所有的文物在官军平叛过程中被一个姓李的将军悉数纳入囊中。不久将军死了,所有文物也随着将军的死再也不知道下落。

  《金石录后序》里,李清照再次沉痛地写到:“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逃亡中,李清照身心遭受了巨大的损害,这一时期她的心境非常不平静。在《清平乐》中,她写下“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词句,来慨叹独自逃亡、流落他乡的苦闷心情。

  其实,李清照当时面临的这两大问题是完全统一在一起的,如果自己没有一个稳定的安身黧之所,她侍之如命的文物也终究会飘零在江湖?之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