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心逐春风过玉关

时间:2023/11/9 作者: 作家 热度: 13512
吴文昌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每当读到李白这首豪气天纵的《塞下曲》,我便难以收敛想象的翅膀,循着李白的诗意,穿越时光隧道,飞向广袤的新疆,飞过神圣的天山,飞到戍边将士的营垒。

  新疆在我心目中的神圣,不仅是因其横跨的地域之辽阔,也不仅是因其关系国家安危的地位之重要,更因其有着独特的厚重的历史,有着东西方兼容、多民族共生的灿烂文化。你若有兴趣查阅新疆的历史资料,有机会穿越两疆,凭吊楼兰古城,踏查古丝绸之路的遗迹,叩问新疆沧海桑田的变化,你一定会浮想联翩,脑海中情不自禁地呈现出汉唐时期此地的繁荣景象。那时,东西方商贾云集,驼铃阵阵,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风俗的商人、信使、旅行者、探险家,纷至沓来,匆匆聚散,在这里留下说不尽的苦辣酸甜和诸多传闻逸事,沉淀为不同文化沟通交融的佳话。历史上,出生在新疆,生活在新疆,出使过新疆,镇守过新疆,收复过新疆以及在新疆工作过的名人,真可谓灿若繁星,不胜枚举。张骞、班超、李白、马祖常、纪晓岚、林则徐、左宗棠、冼星海、茅盾、翦伯赞、王洛宾、克里木,一个个令人耳熟能详的名字,至今仍为新疆朋友引以为自豪。这里更是诞生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的地方。《玛纳斯》与《格萨尔王》《江格尔》并称中国三大英雄史诗。史诗通过曲折动人的情节和优美的语言,反映了历史上柯尔克孜族人民争取自由、渴望幸福生活的理想和愿望。你听:“……为了人们的心情愉快,我给大家演英雄,这是祖先留下的故事,我不演唱怎么能行?……大地经过了多少变迁,戈壁沙漠变成了林海,绿色的原野变成了荒滩,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化,祖先留下的史诗仍在流传。”在柯尔克孜人心目中玛纳斯英雄没有死去,依然活在人间,可见史诗影响之深远。

  大凡到过新疆的人,最打怵的一件事莫过于乘车,因为新疆太大,车程太长,对于像我这样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真可谓苦不堪言;当然,最高兴的一件事也是乘车,因为你可以饱览西域风光,享受平时难得的视觉盛宴。我们这次采风,乘车从阿勒泰市出发,穿过吉木乃县、哈巴河县、布尔津县、富蕴县,经乌鲁木齐市返程,行车五千多公里。途中从茫茫戈壁,到葱葱绿洲;从高山峡谷,到平湖湍流;从熙熙攘攘的边陲小镇,到哈萨克族宁静的毡房;从童话世界般的风电场,到悠悠白云似的满山羊群,频频映入眼帘,令人惊艳和心醉。这时,不知谁哼起了《我们新疆好地方》,使大家更加沉醉于新疆的大美之中。我们一行,多是散文作家。在他们的笔下,喀纳斯湖的清澈、圣洁和神秘,吉木乃口岸的旧貌、新颜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焕发出的勃勃生机,草原世界神石城的宏大、雄奇和险峻,哈巴河白桦林的俊秀、静谧和幽深,古石人的苍老、奇特和诡秘,布尔津五彩滩的瑰丽、壮观和景色一日三变,都仿佛有了生命一样,顿时生动鲜活了起来,令人流连和神往。但更令我难忘的是可可托海,是可可托海的3号矿坑,是3号矿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东北边缘,阿尔泰山脉的东端南麓,额尔齐斯河的源头,有一个自建国以来就被列为国家高度机密的区域——可可托海。在这里隐藏着一个和共和国命运息息相关的神秘大坑——可可托海3号矿坑。这是一个伟晶岩脉矿坑,堪称世界上最大的矿坑,深200米,长250米,宽240米,边壁上的盘山道呈螺旋状,积水漫到矿坑腰部。这里盛产着目前世界上已知的一百四十多种有用矿物中的86种矿,其中铍资源量居全国首位,铯、锂、钽资源量分别居全国第五、六、九位。其矿种之多,品位之高,储量之丰富,层次之分明,开采规模之大,为国内独有,世界罕见,与世界最著名的加拿大贝尔尼克湖矿齐名,是全球地质界公认的“天然地质博物馆”,也是中外地质学者心目中的圣地。3号矿坑有着苦难的经历、光荣的历史。矿坑于上个世纪30年代由当地牧民发现,苏联人介入勘探开采并管理。新中国成立后,经我方争取,暂由中苏共管,1955年我国才收回全部管理权。上个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时,苏联指名让我国用该矿的矿石还债。矿石带着国家的无奈,带着新中国矿工的悲愤和血汗,被源源不断地运往苏联。就这样一个矿坑,竟为国家偿还了欠苏联47%的债务。还是这个矿坑,它提供的稀有金属,曾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爆炸立下了不朽功勋,为航空航天事业以及相关尖端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资金支持。面对饱经沧桑、接近枯竭的3号矿坑,我驻足,徘徊,沉思,心灵受到强烈震撼。这哪里是矿坑,分明是勋劳卓著的功臣,伤痕累累的战士,耗尽自己无私奉献的蜡炬和春蚕,它以自己的牺牲,维护了共和国的尊严,支撑了共和国的发展,帮助共和国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直到今天还在为实现中国梦默默地做着贡献。我突然感悟,这不就是新疆精神、民族精神吗?岁月可以流逝,矿藏可以枯竭,但这种精神一定会代代相传,越来越彰显出其价值和光彩。放心吧,我们会永远记住可可托海,记住3号矿坑,记住新疆对祖国的贡献。临别时,作为军人出身的我,默默地向3号矿坑行了注目礼。

  “治国必安边,安边必稳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行车途中,不时看到路旁标语牌上昭示的中央新时期的治疆方略。循着治疆方略的内容,我尽量在记忆中搜寻历史上国家治疆的重大事件。仅近代以来,在稳疆、安边、治同方面,就有四件大事,足以永垂史册。

  第一件,当属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维护了民族尊严和国家领土完整。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斗争加剧,英俄两同在中亚地区的角逐激化,对中国西部边疆安全构成直接威胁。1865年(清同治四年),中亚浩罕汗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军事头目阿古柏在英国支持下,率兵侵入南疆,建立“哲德莎尔”伪政权,进而占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实行殖民统治。清廷忙于镇压内地人民起义,无暇西顾。1871年,俄国又乘机出兵占领时为新疆军政中心的伊犁地区,加紧与英国争夺中国西北边陲。与此同时,中国东南、西南和南部边疆也面临列强侵略威胁,边疆危机日益严重。面对危局,左宗棠大声疾呼:“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力排众议,慷慨请缨。1875年(清光绪元年),清廷采纳左宗棠等人当务之急是出兵收复新疆的主张,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1878年问,左宗棠以古稀高龄,率六万精兵,抬棺西征。他根据新疆敌情及地理特点,制定“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对敌分兵合围,各个击破,经过两年多艰苦征战,击败阿古柏等入侵者,到1878年1月2日攻克和阗止,整个新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外,全部收复,彻底粉碎了英俄企图利用阿古柏肢解和侵吞中国西北领土的阴谋。紧接着,又迫使沙俄同意与清廷谈判。经过长期反复交涉,于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从而使新疆各族人民免遭殖民统治,重回祖围怀抱。这一壮举,留下了一段至今仍令人称颂和自豪的佳话。左宗棠不仅率兵收复新疆,还针对新疆生态环境恶劣的实际情况,大军所到之处,遍栽杨柳,为新疆增添了宝贵的绿色,至今人们还在称道“左公柳”。左宗棠的幕僚杨吕溶曾有一首七绝,赞扬左宗棠的历史功绩:“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杨昌溶为官平庸,为文也算平常,但这首七绝,在同类诗中却无与伦比,足以和左宗棠的功绩一样,流传千古。

  第二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即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新疆和平解放,新疆的历史从此真正翻开了全新的一页。大军西去气如虹。1949年5月下旬,在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中央军委向各野战军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令一野于年底以前占领兰州、宁夏、青海;次年春夏占领新疆。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一野下达了歼灭青海马步芳部、宁夏马鸿逵部的动员令,吹响了向大西北进军的号角。经过陕中战役、扶风郿县战役、甘肃河西战役和河西追歼战。到8月份,歼灭了胡宗南、马鸿逵、马步芳的主力,解放了青海、宁夏、甘肃全境,解放大军直叩新疆大门。在党中央的民族政策感召和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压力下,1949年9月25日、26日,国民党新疆军政当局通电起义,实现了新疆和平解放的第一步。同年10月5日,一野第一兵团在甘肃酒泉召开进军新疆誓师大会,宣布了向新疆进军的命令,彭德怀、王震分别讲话,向部队发出了“不怕一切牺牲,不怕一切困难,奋勇前进,把五星红旗插上帕米尔高原”的战斗号召。当第一兵团沿着河西走廊西进时,王震豪情满怀地赋诗一首:“白云罩祁连,乌云盖山巅,草原秋风狂,凯歌进新稿。”诗是否合格律自当别论,但风格大气豪放却值得称道,真有点当年曹孟德把酒酹江、横槊赋诗的味道,诗很快就流传开,令三军士气大振。从1949年10月到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第六两军胜利进军新疆,结束了国民党政权在新疆的统治,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妄图把新疆从祖同大家庭中分裂出去的阴谋,为民主改革和自治区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疆从此与祖国一道,走上了一条繁荣稳定的发展道路。

  第三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和发展,使其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繁荣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特殊的重要力量。新疆屯垦戍边事业源远流长,远从西汉屯田戍边开始,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时期,两干余年,历代相袭,一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解放前,新疆经济十分落后,百业凋零,物资奇缺。1949年全疆粮食总产8.48亿公斤,人均占有195.7公斤,各族农民除去地租、口粮和种子外,已所剩无几,就地解决近20万军队粮饷绝无可能。当时,新疆军区每月派飞机去北京运一趟银元,购粮以供军用。毛泽东高瞻远瞩,认真分析新疆形势,借鉴历代屯田戍边经验,为了西陲边疆长治久安,决心在新疆大兴屯垦戍边事业,从根本上解决部队粮饷问题。1950年全军指战员投入开荒生产,当年全军粮食基本自给,食油、蔬菜全部自给,不仅改善了部队生活,而且极大地减轻了新疆各族人民负担,使部队在新疆站稳了脚跟。接着,又利用节约的军费和官兵的捐助,大力发展工业,建成了七一棉纺厂、八一钢铁厂等一大批工矿企业,初步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1953年5月,新疆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和西北军区命令,将驻新疆部队分别整编为国防军和生产军。二、六、五军大部和二十二兵团全部编入生产部队,共约10.55万人,担负屯垦戍边任务。1954年7月中央决定,二十二兵团部与军区生产管理部合并,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0月7日,新疆军区遵照军委总参电令,发布命令《公布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0万多官兵就地集体转业,这标志着他们从此要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新疆的命运更紧地连在一起,为新疆繁荣稳定和同家的长治久安,奉献自己的全部青春、热血、汗水乃至生命。当时,生产部队即后来的建设兵团,不仅生活条件艰苦,劳动强度超出常人的想象,官兵中大部分人还由于戎马倥偬,三十多岁尚未婚配,思乡心切,军心难稳。为解决这一世纪性难题,王震请示中央同意,从湖南、山东、上海招收大量女学生参军入疆,“八千湘女下天山”,说的就是这段历史中的一束花絮。成千上万花季少女,或带着憧憬,或带着喜悦,或带着迷茫,或带着无奈,听凭命运的摆布和组织上的安排,风尘仆仆,长途跋涉,来到祖国大西北,融入兵团这个特殊的大家庭。她们和兵团官兵一起劳动,一起生活,日益增进友谊和感情,后经组织上做工作,大部分嫁给了兵团官兵,成为兵团的第一代母亲。今天兵团的官兵,已经是第三代人了。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作“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这的确是真实的写照。我曾在石河子垦区兵团史陈列馆里看到过女兵应召入疆的记载,心里既感到苦涩,又充满敬仰。

  第四件,是前三件事的继续,即当下正在进行的对口援疆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一批又一批有志之士,背负着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踏着左宗棠西征的足迹,沿着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新疆的路径,迎着生产建设兵团搏击过的风雨,开赴新疆,用忠诚和汗水,书写着对口援疆的新篇章。自2010年3月中央做出对口援疆的重大决策以来,全国各路援疆大军,相继开赴新疆。仅吉林省就已经有两批319名优秀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和医生,到阿勒泰市和吉木乃县、哈巴河县、布尔津县,从事对口援疆工作。他们大部分是七零后,上有老,下有小,正处于生活和事业上的爬坡阶段,若离家三年,真是困难不少。但面对国家的呼唤,事业的需要,组织的安排,他们义无反顾,踊跃报名,毅然踏上援疆之路,告别亲人和故乡,万里西行,投身到三年对口援疆的艰苦生活。阿勒泰地区党委副书记、吉林省第二批援疆干部总领队冯庆忠同志满怀深情地向我讲述了韩庆国、刘冰夫妇携子入疆支教的故事,听者无不为之动容。2013年下半年,省里组织第二批援疆干部报名推荐工作,给吉林化工学院两个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职务的名额。报名的结果,只有航空学院实训中心主任韩庆国和汽车服务工程系主任刘冰夫妇符合条件。当时,他们的孩子正上初二,面临中考,难以离开。他们就商量要带着孩子一起去援疆。不料遭到双方老人坚决反对,他们整天唉声叹气,说新疆太苦,还有暴恐势力威胁,孩子又小,到那上学教育质量肯定不如吉林,耽误孩子是一辈子大事,你们就让老人省点心吧!同事们也不赞成他们去,认为他们是教学骨干,离开学校到新疆,专业技术提高要受影响。面对这些阻力和压力,夫妇俩也很为难。但他们懂得,自古忠孝就难两全,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于是,他们说服老人和同事,于2014年2月,带着正上初二的孩子,来到了阿勒泰地区职业技术学校,开始了三年的对口支教生活。入疆后,一家三口克服生活方面的种种困难,积极融入当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韩庆国负责的学校实验实训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刘冰老师主持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成功申报为自治区精品专业建设项目,为学校争取到20万元的建设资金,用于师资培养和课程建设,对于提升汽车专业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们的孩子也很争气,顺利通过中考,被阿勒泰地区二中的奥赛班录取。

  韩庆国、刘冰夫妇一家,只是广大援疆干部的一个缩影,在每一个援疆干部身上,都有一大堆感人的故事。我和援疆干部交谈,问他们来援疆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他们想了想,说:“最大的困难,不是水土不服,不是条件艰苦,不是饮食不适,也不是工作繁忙和劳累。最大的难处是思念亲人,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他们最怕过双休日和传统节日、重大节日。每当此时,孤独之感,思乡之情,萦绕心头,久久挥之不去。听了他们的叙述,不禁黯然。30年前我在《人民文学》上读到一篇小说,写的是喀喇昆仑某哨所的故事,主题就是通过孤独写艰苦。哨所远在边陲,高寒缺氧,交通不便,平时除有定期上山送给养的车辆往来外,哨所几乎与世隔绝。到了车辆上山的日子,战士们像过节日、迎亲人一样在哨所外等候和眺望。他们养的一只军犬,更是乐不可支,冲着车来的方向,跑上跑下。有一年,大雪来得早,山路被大雪封严,过了送给养的日子,车还没有踪影,军犬无奈地坐在哨所门口,望着山下来车的方向,发出阵阵悲鸣。它终于耐不住寂寞和孤独,不顾一切地向来车的方向狂奔,不幸葬身于风雪峡谷。至今重温这段故事,仍唏嘘不已。是啊,犬犹如此,人何以堪!人的孤独,当是更痛苦和难耐的。我问冯庆忠书记,怎样排遗寂寞和孤独。他笑了笑说:“没别的办法,从大东北到大西北,家山万里,不可能老回去。每到节假日更易想家的时候,我们就下基层,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牧民家里去,和他们交朋友、论亲情,帮助他们解难题,享受那种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过得也很充实。”我听了真是很受感动。

  援疆干部真是了不起,他们堪称新时期最可爱的人。他们真正将自己献给了援疆事业,将感情融入了新疆人民,同新疆各族人民一道,书写着新时期新疆稳定繁荣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以来,吉林省共安排232个援疆项目,使用援疆资金7.83亿元,加上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援疆工作,引进规划外援疆资金2.41亿元,总计援疆资金超过10亿元,为改善民生,促进新疆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历史将会记住这一切。我在新疆采风期间,被援疆干部的事迹所感动,曾填一首词《沁园春》,献给第二期援疆干部,也算作这篇文字的结尾:

  壮别松辽,万里西行,受命进疆。感二期援建,千钧责重;三年相处,一世情长。雨雪风沙,酸甜苦辣,思念妻儿恋梦乡。身许国,便欣然忘我,斗志高扬。

  回眸历数沧桑。有多少仁人奋自强。念虎贲讨逆,左公栽柳;铁军叩扃,王震催缰。屯垦兵团,戍边战士,各逞英豪绘锦章。今胜昔,继安边伟业,再铸辉煌!

  2015年8月于长春临清居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