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MPA之父夏书章教授

时间:2023/11/9 作者: 钟山风雨 热度: 15329
朱延庆

  

  

  

  夏书章,1919年1月生于江苏高邮送桥镇。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政治学系,同年考入美国哈佛大学立陶尔公共管理研究生院(肯尼迪政治学院前身),1947年获得硕士学位,是第一位获得此学位的中国学子。夏书章自1947年起在中山大学任教至今。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山大学港澳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副校长等。现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名誉会长、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夏书章研究成果丰硕,已出版著作、译作、教材40余种,发表专题文章500多篇,获奖众多,其中主编的《行政管理学》曾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人民日报》刊登文章称夏书章是“中国MPA(公共管理硕士学位)之父”。面对丰硕的成果和众多荣誉,他始终淡然视之,有诗句为证:“生不逢时老逢时,耄耋欣幸历盛世。”他把个人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伟大的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他奋斗不止创建、研究社会主义公共行政学的精髓。

  浓厚的家国情怀

  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应当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以及对学术研究孜孜以求的精神。夏书章很欣赏《国语·晋语》中的一句话:“上医医国,其次疾人。”青年时代的他就抱定一个信念:上医医国,其次医人。他要通过政治来“医国”,齐家、治国、平天下。他牢记使命,历尽艰辛,初心不改。1946年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放弃了留校深造的机会,毅然回国。在中山大学任教70多年来,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行政管理人才,其中有的成为党政部门重要岗位的领导,有的成为高等院校的学术带头人和专家教授,可以说,他是一位国宝级“医国”的“上医”。

  自从1935年离开故乡高邮送桥镇,直到1947年,夏书章才与夫人汪淑钧回乡。又隔40年后,1987年11月初,他应南京大学(他是南京大学政治学系兼职教授)、江苏省人事局之邀,来南京讲学。高邮地方政府知道这一消息,特请其回家乡讲学。11月5日,他回到阔别40年的高邮,当晚我即去第一招待所谒见先生。他向我简要介绍了自己的经历,谈到美国的林肯、罗斯福、基辛格等要人均是他在哈佛大学先后的同学。他仔细询问了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非常希望家乡的建设越来越好。第二天上午,夏书章向部分县级机关干部作了行政管理的报告,遗憾的是我要下乡处理应急事务,未能聆听。报告后,他抓紧时间游览了文游台,并吟诗一首:“昔日发出航空信,今日城头跑马来。半个世纪真游子,何尝不念文游台。”最后一句深深蕴含着他对家乡的关切、思念之情。

  我第一次拜识夏书章先生,留下了很深、很好的印象,以后便不时书信往来,先生有大作问世便寄给我学习;我出的新书及相关文章也寄请其指教。高邮话及武汉以东的九江话、南京话、镇江话还有扬州话、淮安话、盐城话等都属江淮方言。我研究江淮方言的《江淮方言趣谈》《江淮方言趣话》《江淮方言趣事》几本书都寄去,他“很感兴趣”。其中有一本没有了,就写信给某出版社,出版社未复,便又写信给我,风趣地写道:“也许不回就是回吧。”并要向我“借”一本,“阅后奉还”。我手头尚存两本,赶快奉寄,先生“一读为快”。我想其中的主要原因大约是书中的方言土语、俚俗故事会勾起先生的乡思,读后会过一下思乡瘾而已,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后学的激励。

  先生讲话的口音,我以为是带着高邮方言语音的普通话。他虽然海内海外、走南闯北多年,却怎么也忘不掉高邮话,高邮话是先生的母语,母语文化会融化在血液中。

  1999年,高邮实验小学(今第一小学)百年校庆。第一小学的前身是清代的“致用书院”,名出自《易·系辞》:“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先生曾在一小就读三个学期,成绩优异。当时,整个校园为“致用市”,先生被选为“致用市长”,进行校园管理,如交通秩序、清洁卫生、文明礼仪等方面。由此,先生便对“市政学”产生兴趣,以至导引先生毕生的寻梦之旅。他写了一首藏头诗以贺:“实学真才世所珍,验效共见泾渭分。小谨微慎关大计,学以致用日日新。百年树人成伟业,年丰人寿国运亨。大哉科教兴国事,庆国庆校庆斯文。”夏书章还主动为母校题写了“致用教育”,饱含着对母校为国家多培养“致用”人才的希望与祝愿。2019年,第一小学120年校庆之时,先生又写了一首藏头诗祝贺:“高山流水有知音,邮电畅通见文明。第幾无非先与后,一帆风顺最关情。实干兴邦须牢记,验取人才多精英。小为中上定基础,学业成否在初心。”诗后注明:“一九三○年至一九三一年高小班。”先生怀着深情注明在母校读书时间,令人感叹。

  2019年,高邮市计划在家乡建“夏书章书房”,夏书章很是高兴,欣然命笔:“古镇送桥,秀美故乡”。“夏书章书房”于2020年1月20日揭牌,这天是先生101岁生日。他欣然赋诗一首:“特设书房不敢当,喜闻乐见重书香。毕生牢记家乡地,朱宋转‘送有文章。”他当场对最后一句作了解释。现在的送桥镇一带原是明初朱元璋赐给元朝一降将的土地。元人的姓一般为“塔思不花”“忽鲁不花”等,朱元璋赐那降将姓“朱”,降将称“不敢同皇上一样姓”,朱元璋于是将“朱”随便添改了一笔便成为“宋”字,那降将就姓“宋”了。那地方多桥,就叫“宋家桥”了。在明代的高邮地图上写着“宋家桥”。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均经过高邮,高邮运河边有“御码头”,那是康熙上岸的地方。有人为了图吉祥,在高邮话中“宋”“送”同音,“宋家桥”就改为“送驾桥”了,其实乾隆并没有到过那里。在高邮民国十八年(1929)的地图上就已写成“送驾桥”了。后来有不少外姓移民到了宋家桥,本土的“宋”姓外迁到高邮城区及他地,再称“宋家桥”也不名副其实了。现在高邮城内有一些“宋”姓,在民族类别一栏中都填写“蒙古族”,这大概与“宋家桥”的来历有关吧。先生对家乡历史知晓之深透、记忆之清晰,对家乡人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与启示。

  夏书章与夫人汪淑钧(教育家、翻译家)生二子二女,均成人成才,且都有所建树,这与其“尚学、向上、勤俭、自立”的家风、家训密切相关。他还特别教育子孙:一辈子必须靠自己的勤奋、刻苦和努力;礼义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老当益创”的奋斗精神

  夏书章先生的百年是寻梦的百年,奋斗的百年。2016年,先生获得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他发表获奖感言:做学问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与不足,不断地读书、充电和加油。他从来不同意“人到中年万事休”“七十老翁何所求”这类的说法。只要一息尚存,他就会在学术道路上前行。

  他将“老当益壮”的成语改成“老当益创”。人老了,书读多了,经历丰富了,更应当不断创新、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一种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夏书章7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善于不断总结过去的研究实践,分析现状,拓展视野,与时俱进,不断提出新观点、新理论,作出新贡献。

  从2001年起,先生应《中国行政管理》之邀,在该杂志上开设《夏老漫谈》专栏,每月1篇,每篇约800字。到2017年连发了200多篇,谈管理,说行政,讲改革,论现实,议发展,有的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共管理智慧,有的剖析当代中国治国理政中的行政学内涵,有的对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问题进行评点,有的放眼全球,有的反映学术生态和公共情理,还有治学箴言与人生寄语等,文章敏锐深刻,清新犀利,亦庄亦谐。2010年3月结集出版《夏老漫谈(夏书章行政随笔)》,2017年12月出版了《夏老漫谈(夏书章行政随笔)》增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封面上介绍该书:“共商国是,社政评点,治世镜鉴,苦口良言,学界万象,学问聊斋。”该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背景下伟大变革时代的独特记录。

  2016年3月,夏书章97岁,写了两年、近40万字的《谈实干兴邦》专著出版。他不用电脑,全用手写,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这本专著共16章。“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空谈必然误国,兴邦必须实干。专著对于“干”论述得全面且深透:实干是真干而非虚干或假干,实干要会干而非蛮干乱干,实干要敢干敢闯敢于创新,实干要提倡巧干而不是笨干,实干要注意合作而非只顾单干,实干要全力以赴和全神贯注,实干要精益求精而不是草草了事,实干要准备大干、苦干和快干,实干要注意勤俭节约和降低成本,而最后真正有发言权的是经过验证的实效。专著论述了实干的目标、道路、理论、制度、方法和經验总结等一系列重大和根本性的问题,有理论、有实践,最后将实干兴邦落实到实现“中国梦”上。追梦、筑梦、圆梦必须实干,因此要做到“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论实干兴邦》这本专著对正在追梦的中国人起着鼓舞和指导作用。

  2018年3月31日,中山大学举行新时代中国治理研究高端论坛暨夏书章公共管理优秀博士论文奖颁奖典礼,标题是:问人问政治之道,以善政天下,求公共管理之理,为良治中国。先生曾于2017年提出“善政天下,良治中国”,“善”和“良”是行政管理中的出发点、目标、途径和归宿。先生当场吟诗一首:“明明白白近百年,喜见日月换新天。全面小康已在望,民族复兴梦必圆。”

  2019年1月5日,2018年度“新时代中大力量”典型人物颁奖典礼举行,夏书章是获奖者之一。颁奖辞写道:他是中国当代行政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MPA之父,行政学界泰斗。70年如一日的专注,他用使命和责任书写了生命的意义。他使中国行政管理学重获新生。他对治国理政的关怀与研究,给无数从教者以启迪。他从教70余年,潜心教书育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提灯前行者,虽前路迷茫,但一往无前。先生所怀,是国家大志,是家国情怀。他就是夏书章教授。

  会上,他只是淡淡地说:“谈不上贡献,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2019年1月19日,庆祝夏书章教授百岁生日座谈会暨夏书章教授系列著作发布会在中山大学南校园举行。会场悬挂的横幅是: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学校为先生的祝寿词是:他,生逢乱世,立志上医医国;他,历经改革,让“中国行政管理学”重获新生;他,喜逢盛世,百岁高龄坚持“老当益创”。

  先生满怀深情地回顾了在中山大学的72年,深深感到学校有三大特点,即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他特别讲到“老当益创”,是指有一定经验的人应该更有创新能力,因为走过很多路,所以更有发言权,应该有更多的想法。“年纪越大,越要想创新,创新才能传承、发展,咱们国家会大有希望。”

  寄希望于青年人

  70多年来,先生一直有一个观点:一代更比一代强。

  2019年5月15日,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团市委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举行了“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青春故事会,特邀先生参加,并作10分钟演讲。

  主持人介绍先生时,全场起立、欢呼并热烈鼓掌:他是中国MPA(公共管理硕士)之父,他是中国当代行政学的主要奠基人,他是国宝级的学者,道高、业精、德馨。他与“五四”运动同庚,他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中国近现代史”。小学经历军阀混战,初中经历“九一八”事变,高中经历西安事变,18岁抗日战争爆发,30岁见证新中国成立,见证着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

  先生10分钟的演讲,字字珠玑,振奋人心:“年轻人就是新生力量!是生力军,更是主力军!我们站起来了,我们富起来了,我们强起来了,我们还要更强起来,而且一代要比一代强!要跟党走,听党的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中国的前途就在青年身上!”到会的青年代表说:“我们正青春,我们要用青春唱响中国的未来,请百年来前赴后继奋斗的前辈们放心!我有一颗中国心,我们有充分的自信!强国一代有我在!一代更比一代强!”最后两句话成为会场的最强音,也是时代青年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当代青年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定能担当的决心与信心。

  夏书章27岁就成为中山大学最年轻的教授,72年后成为中山大学最年长的教授。72年是先生不断奋斗、砥砺前行、献身教育的72年。72年来,先生一直与青年学生生活在一起,一直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他的心一直与青年同脉搏,共命运。

  每个人的成长总离不开老师。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之幸运,一个学校拥有一批好老师是学校之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之希望。夏书章教授为党和国家、为民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好老师,他是好老师的老师,正是:教书育人树千秋栋梁才,立言成章圆百年中国梦。

  (责任编辑:吕文雯)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