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坚持大运河文化的人民主体地位

时间:2023/11/9 作者: 钟山风雨 热度: 16280
谢波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我国第一条以文化建设为导向的带状发展战略,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带发展战略。建设大运河文化带需要加强对大运河历史文化,包括水运文化、河道工程文化、名人文化、工商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等内涵的充分挖掘和整理,深入认识大运河。特别是,要“还河于民”,确立大运河文化的人民主体地位,传承文化与生态环保,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千年运河史,无论是哪个朝代、哪一段大运河,都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沧桑变迁,记录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和社会的变革。大运河文化带需要以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为前提,以运河水工遗存及其附属设施、相关遗存保护为基础,以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为使命,形成一个以运河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为主要载体、贯穿南北的带状功能区。

  当前,大运河沿线相关地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由于大运河跨度很大,涉及的省市县地方政府非常多,在具体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比如,因破坏性开发造成功能性损伤、因疏于修缮导致残垣断壁,大运河水体污染严重等。以江苏段为例,苏南运河穿过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四个城市,镇江段得益于长江水冲刷水质较好,常州段上游来水为III类水,但仅仅经过25公里市区后,流向下游就变成了Ⅴ类水,有时甚至出现劣Ⅴ类水。对于这些问题,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和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关于让古老的大运河向世界亮出金名片》的调研报告都有涉及。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2019年9月18至21日,在考察调研大运河江苏段建设工作时强调要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一宗旨,充分发挥大运河在交通运输、水资源利用、农业生产、防灾防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大运河更好地融入当代、服务为民、造福于民。概括地说,就是要以人为本,“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好,使千年运河能够泽被当代、启迪未来。

  坚持文化惠民、文化利民。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贯彻好新发展理念,赋能城乡、致富百姓,福泽子孙后代,这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第一要义。大运河承载着两岸千百年的文明史,从京津文化、燕赵文化到齐鲁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金陵文化乃至吴越文化,一路走来,丰富多彩。大运河现今承担航运的河段大都是年代比较近的,而那些失去航运功能的河段,则相对古远,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也比较多。为此,应进一步弄清“家底”,对大运河的文化遗存进行历史文献研究、民间传说征集、实物收集保存,对地下遗址深入发现、发掘、保护盘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就是要把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发掘好、整理好、传承好,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划定“保护”红线。大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遗存,既有大量的园林、古宅、古镇、古村等物质文化遗产,又有品类繁多的戏剧、民俗、曲艺、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多文化中蕴含沿线人民的饮食习惯、语言腔调、生活起居、田耕劳作、迎来送往、婚丧嫁娶、服装首饰、戏曲小调、琴棋书画、宗教习俗、乡亲邻里、民俗官风等。大运河首批列入世界遗产的27段河道,58处遗产点中,有着线性、多元、活态的特质。因此,必须遵守法律规定的“保护”红线,使之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同时,明确“传承”底线。优秀文化的传承,事关文化生态安全。在运河文化建设上,传承是不可让步的。要对运河沿线的文化名人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通过口述史等方式,为他们留下音像资料,创新文化传承机制,在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市场手段,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

  坚持古今并举、古为今用。大运河不是一整条河,而是由一条条经常变化的短运河组成,不同地段的地理特征不同,开凿运河所需的花费和水工技艺也大相径庭,地区治水、漕运、水利开发工程设施均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开源、蓄水、洪沙等诸多水利难题的解决,见证了中国古代的治理智慧。淮安段的清口水利枢纽,借用自然之力,在水系格局极为复杂的情况下,以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的办法,解决了漕运畅通的问题。扬州段的水流急转而下,古人把一段直线百米的河道改成1.7公里的三道弯,以抬高水位、减缓流速。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在兴修水利、江河治理中,大运河的水工文化又有了现代演绎。河道拓宽改道,改变了古代运河水浅道窄的状况;引长江水调节水位,保证了航运以及沿途生产、生活用水;新建的现代化船闸,便利了内河航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千年運河又有了新的使命和功能。扬州段的江都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修建的,运行40年至今仍是亚洲最大的泵站枢纽,是现代水利工程的一大典范。目前,大运河江苏段保存了大运河从开凿迄今最为完整的文化遗产类型,其航道和航运功能从最原始的功能、风貌到最现代化的风采都能呈现,保持着“活性”和工程性特征,代表古代科技最高水平的大型水利水工遗产和代表运河管理的制度性漕运总督署衙等,由大运河串联,形成了兼收并蓄、包容多样、独具魅力的江苏运河文化。

  坚持生产性保护、强化利用。大运河的功能多样,最为主要的有两项:一是经济功能。大运河是南北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历史上曾是国家经济的主动脉,鼎盛时有12万军人沿途护航。据2009年统计,长江年运输量为6.53亿吨,珠江为2.72亿吨,大运河为1.88亿吨,居内河水运的第3位。大运河灌溉着沿岸,尤其是里下河地区数百万亩良田。南水北调的新使命,又为北方地区广大人民带来了福祉。同时,大运河的经济功能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大运河上逶迤壮观的运输船队,百舸争流穿梭忙碌;沿河船队过闸,景致独特;河水自流灌溉,奔流畅快;南水北调逐级提升,翻水机站的壮观设施等,均给人以美感和文化启迪。目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中之重,仍然是合理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文化保护必须坚持在生产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赋予大运河新时代精神和生活意义,让大运河文化继续造福于民。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发展文旅融合产业,提升旅游文化的内涵,策划一批具有较强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文化旅游项目,按照原真性、整体性的要求,复原老街道、老字号等。二是生活功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锻炼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疫情之后,人们对健康更加重视。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嵌入健康规划,是真正贴近老百姓之举。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马拉松道及体育广场等等。另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前提是生态带规划,要做好水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强化截污治污,坚决摒弃把大运河当排污河道的行径。目前,大运河江苏段一些河段水量少、考核标准低、治理缺位带来多种生态问题。需要岸河湖一体规划,完善地方性法规,理顺运河管理的体制、机制,实现全流程综合治理。环保生态的另一方面是绿化,要防止大树进城式绿化、花团锦簇式绿化和地面铺满洋草坪式绿化,提倡能树不草的“绿色银行”。

  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千秋大计。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中江苏段纳入核心区的县、市、区,纳入六大文化高地建设的城市数量、纳入国家工程的重大项目也最多,《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明确将大运河江苏段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重点建设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有人民情怀,建设成果要经得住历史和时间的检验,最终惠及人民。

  (责任编辑: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