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运河之缘

时间:2023/11/9 作者: 钟山风雨 热度: 16666
王霞

  小时候喜欢读书。那时候藏书贫乏,仅有的一些书,不论看懂看不懂,都会翻来覆去地看。记得家里有一本古旧的《唐诗三百首》,因为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所以就背了不少,偶尔会向母亲炫耀。

  背到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有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母亲听了,就说:也下扬州。我给你讲个古,隋炀帝下扬州吧。于是我知道了隋炀帝,知道这个皇帝为了到扬州看一棵花树,竟然就挖了一条河。

  长大以后,我住在南京,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京杭大运河和金陵古城擦肩而过。每一次出行,似乎都能与大运河有交集。

  远的不说,就是江苏境内,就有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这些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的诸多运河城市。而沿河分布的那些富足的小镇乡村,更是如点点繁星。

  在洪泽湖东岸的千年古堰——高家堰,我着布衣布鞋,漫步古堰。这段古堰通称洪泽湖大堤,俗称“石工堆”,被誉为“水上长城”。它是大运河水利工程的重要历史见证和宝贵遗产,2003年被江苏省确定为全省推荐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六个条目之一。

  那古老的码头还在。垒土而成的高台在新修筑的堤坝的对比下,显得低矮,就那样静静地匍匐在那里。我一步步踏过去,隔着布鞋的软底,双脚似乎能感受到土壤的温热,那是千年历史烟尘的温度啊。

  在运河之都淮安古城,我站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隔着不算太宽的马路,将目光专注地投射在那所名闻遐迩的镇淮楼上。

  这座楼不高,砖木结构,单体,也不雍容庞大。大约三十几米宽的台基高高的也很厚重,中有城门。一束光正从那看起来幽深如眼的门洞中透过来,明亮异常,使得那个黄昏有了特殊的韵味。

  台基之上是二层山楼,从我这个角度看过去,青砖红窗处,飞檐高挑,有了几分睥睨天下的味道。

  这座楼,始建于北宋年间,原为镇江都统司酒楼。“扼江北之要冲,为南北交通之孔道”。纵贯淮安全境的大运河,便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命脉。南粮北运,要从运河穿长江,越淮河,才能北上。漕运船只均以抵达淮安视为安全。彼时,无论文武官员、显宦世家、巨商富贾、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都要登楼祭酒,以庆幸运。至元代,淮安“置总管府,用以控制南北舟车转输”,楼上便悬挂“南北枢机”“天澈云衢”的金字匾额。到了明代,楼上置有“铜壶滴漏”用以报时,故又名“谯楼”。后又置大鼓专司打更、报警,故又称为“鼓楼”,清代为镇压淮河水患,始名镇淮楼。

  这些年,风风雨雨。在这座因漕运而著名的江淮名城中,它雄踞水城要地,已然成为古城淮安的象征性建筑了。

  从楼右侧拾级而上,过二层,直抵最高一处。幽暗的室内,临窗北望,热闹的遗址广场后是新修复的“总督漕运部院”。中国目前规模最大、规制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漕运府衙机构,正在呈现历史应有的本来面貌。

  遥遥看过去,画梁雕柱,飞檐翘角,虽在周遭现代高楼的包围中,依然还有着大气恢宏的气势。

  “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船,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以次出运河,虽山东、河南粮船不经此地,亦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属咽喉要地也。”这是《重修山阳县志》中的记载。山阳,现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在民国以前称山阳县,为唐代楚州治所所在,明淮安府治所。

  当时,千万艘粮船衔尾而至淮安楚州,由末口入淮北上。粮船卸载之后,再从河下装满盐运往南方各地,何其浩浩荡荡。南粮北调、北盐南运都要途经淮安楚州,使淮安楚州成为漕运、盐运集散地,客观上形成了在漕运史上的特殊地位。

  这座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的古城,九省通衢,七省咽喉,南船北马,交汇于此。古淮安因此而日益兴盛起来,这座水运码头成了店肆酒楼鳞次栉比,“市不以夜息”的繁华闹市。

  淮安的繁荣得势于淮安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就是说得益于漕运,当然依靠的也是大运河。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据《辞海》释:漕运者,水道运粮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水与粮是人生存不可或缺的,所以,漕运也是王朝兴衰的命脉。这条命脉也依附在滔滔运河水上。

  在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2242年建城史的古城高邮,我曾登上盂城驿鼓楼。细雨迷蒙中,放眼历史长河里驿马奔驰的烟尘;也曾走访竺家巷,在小巷深处的汪曾祺故居与汪先生的家人叙话。

  从故居小巷走出,拐过去不远就是古运河。古运河穿城而过的高邮,河道支流遍布整座城市,众多河滩分布东西,是一座名副其实因水而兴的城市。

  这一段河面比较狭窄,河上有一座古雅的廊桥,此刻停了几辆三轮车,成了避雨的车棚。两岸民居青瓦灰墙,间隔着草木葱茏,有一树一树的木槿,还在不管不顾地开着。嗯,就应该是这样寂静安然的小城,才能让那漂泊在外的游子,相望而不相忘,把万般乡愁尽化作笔端百味百人。

  在因东晋太元十年(385)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谢安于此筑埭,造福于民而得名的邵伯古镇,我走过头南尾北的条石街。散落街巷中那些精巧细致、布局优雅、风格独特的明代建筑,彰显着运河城市所蕴含的人文价值。

  坐在临河的餐馆,品尝着肥美的小龙虾。河岸边停泊的渔船,随着水波缓慢地摇摆,船上的人在忙碌着手中的鱼虾。曾经是京杭运河线上闻名遐迩的繁华商阜,如今以它的古街,古宅,古码头,美食美景,以及优雅幽静的自然环境成为游人众多的旅游佳地。

  2019年一个碧空如洗的春日,我驻足在风景如画的扬州三湾湿地公园。目之所及,怡红翠绿。春草葳蕤中,成行成排的鸡爪枫如火焰一般,红得嫣然。

  这里位于扬州古运河三湾段,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水利风景区。它以运河三湾及周边湿地风光为依托,因地制宜地配置人文景观及休闲设施,从而形成了大型生态人文景区。听说景区规划建设是以扬州的高旻寺和文峰寺为端点、以古运河为轴线、以运河三湾风景区为核心,以充分彰显水工技艺和运河文化。

  虽然是假期,这里游人并不算多,或许也是因为公园的面积大。在美丽的山光水色中,三三两两的游人尽显悠闲。年轻的多是成群结队,更多的是扶老携幼的举家出游。

  沿水而行,依路就弯,在造型古朴大气的听雨榭前,让那造型别出心裁的剪影桥与古运河定格为手机中最美丽的背景——碧水蓝天,红桥飘逸。换一个视角,可以看到远处的凌波桥如仙女扬起的水袖,——从水面扬起,又停落在水岸。不由得又想起前面看到的琴瑟桥。与人们通常概念中的桥有点区别,这座桥不是平直的,它是可以叫做折桥或者弯桥的。木板桥面贴水扬起,而后弯转。水面的那一段像极了一张古琴——洁白的桥栏和天篷宛若琴弦,而木质桥身与桥墩仿若琴体和琴枕。“声传琴瑟风生枕,影泻琅玕月满庭。”遥想明月之夜,这儿必然是琴瑟从容,岁月静好,一如我们现在的生活。

  这些桥与河,是那样和谐地紧密相依。这流淌了千年的运河,从人力而来,却融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人离不开水,水润泽了大地,繁华了人间,也才有了存在的意义吧。而源远流长的大运河,不仅记录着国脉与文脉的世代赓续,也已沉积为泱泱中华厚重的民族文化与精神。

  继续慢行,走过软如锦缎的草坪,走上曲曲折折的木橋。前面是高高台上木制半圆顶的小屋,好些孩子欢蹦着跑进去,这是观鸟屋。大运河的水泽覆盖着这方土地,水草繁茂。闲鸥野鹭,飞鸟鸣禽,它们在这里有栖息的草木,有自由翱翔的天空,让大运河的风韵多了几分明快和热烈。

  回程时天色已晚,我打开车上的音响,童丽的《烟花三月》悠悠响起——“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悠扬的音乐中,回眸窗外,静默的运河,泛着细碎的夕阳。我依稀看到,一条飘扬着古老龙旗的航船,穿过淡金色的暮霭,缓缓驶来……

  (责任编辑:武学沪)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