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能用中文写作的韩国人

时间:2023/11/9 作者: 钟山风雨 热度: 19158
李洪甫

  1999年暮春时节,韩国文坛泰斗许世旭先生专程赶赴连云港(海州)以完成他筹划多年的一次学术旅行。

  在韩国学人的心目中,“海州”的知名度非同一般。不只是因为在中国的二十四史和韩国的《三国史记》中,“海州”被指称乐道,还因为在朝鲜半岛的版图上,也有一座滨海重镇叫做海州。所以,许世旭一提到连云港,总是说海州这样,海州那样。

  面对许世旭的文学创作成就,我们会立刻想到学贯中西能用中英文写作的张爱玲女士和林语堂先生。汉语习用的艰难,众所周知,但汉语是林、张两人的母语。而许世旭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韩国人,但他无论是写诗还是作文,用的都是汉语。“海峡文库”在出版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和萧红的《商市街》之后,又将许世旭的《城主与草叶》列为“海峡文库之六”。由许世旭签名送我的这本书的封面上,赫然印着两行深青色标题字:

  “唯一能用中文创作的外籍博士作家;

  融入诗人感性和学者理性的散文。”

  许世旭,1934年生于韩国全罗北道的任实郡,一座宁静而美丽的山城,傍依海拔800多米的圣寿山,苍鹭是当地居民最喜欢的鸟。

  1954年,许世旭考入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学习汉语。1960年,他留学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研究所,攻读中国古典诗歌。1963年,许世旭取得文学硕士学位,1968年取得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执教于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及高丽大学中文系,从系主任、院长到教授。因其重大学术影响,成为美国加州大学的特约研究员。

  1999年,65岁的许世旭退休,2000年被韩国外国语大学续聘为教授。2006年被首尔网络大学聘为讲座教授。历任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会长、韩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研究员、中国复旦大学顾问教授。许世旭自1961年起用中文创作诗歌、散文,并用中韩文从事学术研究,共创作、翻译出版70多部作品。2010年7月,许世旭因肝癌去世。著名作家痖弦曾评述许世旭的文字,说他的诗集《雪花赋》“冰晶透明,令人既钦且羡”,说他的散文集《移动的故乡》是“诗细胞的溶解”,是“诗情的挥洒”。

  许世旭的文学创研方向从诗走向散文,又从散文走向中国文学史的编纂和研究。

  他极力仿效中国古代文人追求“考据、义理、辞章”三精的治学原则和阐述方式,以饱满的热情用中韩文编纂上、中、下三册80万字的《中国文学史》。其中,下册以较多的篇幅论述中国的明清小说,所以,海州古城址、花果山、板浦镇以及赣榆旧城是他向往已久的地方。

  因为关于西游记和花果山水帘洞的故事最早保存在朝鲜人学习汉语的《朴通事谚解》中,许世旭的海州之行和对花果山胜迹的造访,使他决心要在《中国文学史》中用浓墨重彩表达对这些珍贵遗物、遗迹的深厚感情。他在《三元宫田地碑记》、姚陶《登云台山记》刻石前驻足留连。在现在看起来是十分简朴的吴承恩纪念馆里,他一站就是两个小时,详尽地摘抄资料。他感慨地说:“韩国的古典小说《九云梦》《南征记》以及《春香传》《沈清传》与《西游记》《水浒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很多方面都有清晰的体现。”

  许世旭研究古典小说,十分注意其中故事情节和哲理诗词以及富有韵味的说唱。他认为这是中韩两国古小说所共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可以说是一种共同的文学现象,这种样式深刻影响兩国的小说史乃至近现代的小说创作。

  许世旭从专攻中国诗、创作中国散文到编纂《中国文学史》,始终用诗的语言,诗的视角,诗的求索,正如他身上始终保留着的诗人的气质和品格。

  1987年,许世旭专程去重庆考察抗日战争时期韩国临时政府旧址。1938年,日本的侵略使韩国政府“流亡”到中国,重庆七星岗莲花池38号是流亡到中国的韩国政府所在地,许多韩国的爱国志士在此从事抗日复国独立运动。许世旭考察现场后回国,发表文章,吁请韩国政府启动重庆韩国临时政府旧址的修葺工程。在汉城(首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许世旭慷慨陈词,声泪俱下。

  北京有一座“中国现代文学馆”,是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于一身的中国现代文学的资料中心,是全世界最大的文学博物馆。这里设有许世旭的专柜,陈列他的纪念文献及代表著述。许世旭先生送给我的《城主与草叶》中文版就摆放在醒目的位置。

  (责任编辑:刘跃清)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