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春发生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巨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和胜利信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骄狂气焰,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高度评价,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在台儿庄战役的策划和组织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各级党组织从多方面给予了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特别是国民党军队中的中共地下党员直接参加了台儿庄大战,他们有的是高级军官,在战役指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是中下级军官或士兵,他们在战斗中勇于担当,不怕牺牲,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刘培植就是其中一个,他表面是国民革命军第51军的一名传令兵,实则是51军党的工作委员会(简称军工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在危急关头,他挺身而出,发挥了共产党员中流砥柱的作用,阻止了部队溃退,扭转了一次战斗的败局。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王任重在刘培植的回忆录《铁骨春秋》的序言中说:“(刘培植)在党的领导下,机智顽强不怕牺牲,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各个不同时期复杂艰巨的任务,为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
刘培植,1917生于陕西省宜君县尧生乡东舍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正在上高级小学的刘培植假借贩卖酒香为名,在龙坊镇找到了红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刚刚16岁。入党后,他受党组织委派回到宜君县高小以学生身份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建起了宜君县第一个党支部,发展党员,为红军传递情报,组织“秘密读书会”,曾因闹学潮两次入狱。
1935年夏,刘培植高小毕业,与四位同学以求学为名,经过艰难险阻,巧妙躲过国民党军队的盘查,来到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洛河川的阎家湾,见到了他的入党介绍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亲自与他谈话,赞扬他们的革命行动,鼓励他们加入红军参加战斗,努力锻炼自己。之后,刘培植被分配到边区政府经济委员会任经济建设科科长。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边区政府的建设中。
正当前方红军反“围剿”斗争胜利进行的紧要关头和根据地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之际,部分“左倾”分子在陕北苏区搞起“肃反”运动,一些红军干部、战士被无辜杀害,刘志丹被逮捕入狱,习仲勋成了“富农路线”的代表被抓了起来。习仲勋被关押在一间四面透风的破屋子里,缺衣少盖,天气渐渐冷起来,看到这种情景,刘培植于心不忍,就偷偷送去了一条毡绒毯子。“肃反”负责人戴季英得知后十分恼火,把刘培植叫去大声训斥道:“你怎么给反革命送东西!”刘培植沉默以对,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刘志丹、习仲勋这些久经考验的革命同志怎么一夜之间变成了反革命?年纪轻轻的刘培植也成了怀疑对象,后来,由于中央红军即将到达陕北,他才没有被审查。
1936年初,党组织派刘培植到陕甘省委白区工作部工作,主要负责做争取东北军的统战工作。西安事变后,刘培植参加了中共中央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东工委),在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等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1936年12月26日,蒋介石被释放回到南京,将护送的张学良秘密软禁起来,东北军被分拆瓦解。中共地下人员集中到于学忠的第51军,成立了军工委,刘培植任副书记、组织部长兼114师的特委书记,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他公开身份是51军传令兵。
刘培植在51军积极开展工作,健全组织,在2个师设立特委,7个团建立总支委,军部炮营建立了支部,在营、连建立了特支和支部,建立了有雄厚基础的组织系统,秘密发展党员300余人,充分发挥了团结改造51军坚持抗日的主导作用,是51军进行抗日的中坚力量和台柱子,是中共在国民党军队里人数最多、力量最强的地下组织。
二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杀害我同胞30余万人,即以其第13师团自镇江、南京、芜湖三地渡江北上,与津浦北段的日军第5师团、第10师团遥相呼应,妄图打通津浦线,控制陇海线,合攻徐州。1938年1月下旬,日军第13师团主力攻占滁县、来安、明光、藕塘,抵达池河东岸。另一部攻占扬州后,即进击邵伯、天长一线。日军第9师团一部攻占裕溪口后,循淮南铁路北进至巢县、全椒一线。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中国第五战区以李品仙第11集团军利用淮河、淝河、侩河等地形障碍,阻止沿津浦路北進的日军。为加强淮河一线的防务,1938年初,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急调于学忠的51军南下淮河,阻击日军。
于学忠(1889—1964),山东省蓬莱县人,清末入毅军,民国后历任北洋陆军排、连、营、团、旅、师、军长。后投张作霖部。历任东北军军长、天津卫戍司令、集团军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等职。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张委托于全权负责东北军。东北军被蒋肢解后,于学忠先后任第51军军长、第3集团军副总司令等职。当时51军驻扎在山东胶东青岛、高密一线,布守海防。他们在此刚刚打下基础,立足未稳,又要奉调南下,中共军工委认为,胶东半岛具有较好的战略地形,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拟趁部队调动之机,把中共掌握的部队拉出来,继续留在胶东打游击。但是这一计划被中共长江局否决,来电指示随大部队南下,直接参加对日的正面作战。于是,1938年2月,刘培植随51军千里迢迢奔赴淮河北岸,沿津浦路东西两侧,在临淮关和怀远布防,阻止日军渡河北上。
淮河阻击战是51军对日作战的第一仗,战前,军工委号召全体共产党员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英勇杀敌,首战必捷。党组织以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党中央关于抗日救亡的主张,对战士们进行宣传教育,并在构筑的河岸工事及其附近,张贴和刻写许多宣传鼓动口号,如“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誓与阵地共存亡”等,以鼓舞广大官兵的士气和斗志。
自1938年2月2日起,日军不断炮轰淮河北岸阵地,连续以小部队强渡淮河,但均被击退。几度攻陷不下,日军开始大部队强攻,除炮兵进行猛烈轰击以外,还用飞机进行轰炸。51军的中共党员和积极分子冲锋在前,视死如归,负伤不下火线,奋勇杀敌。有一股日军乘船渡过淮河登上北岸,684团1营营副、共产党员罗广智率部阻击,多次带领士兵奋勇反攻,迫使日军背水为战,节节败退。罗广智身负重伤后,仍不下火线,坚守阵地指挥战斗,终于将渡河日军全歼。罗广智因流血过多,倒在血泊之中,壮烈殉国。抗日先锋队排长、共产党员何刚坤,在战斗中身受重伤,仍然英勇杀敌。入党积极分子黄金栋看到日军防御工事里的机枪喷出罪恶的火焰,将冲锋的战士扫射倒地,他奋不顾身地猛扑上去,硬是将敌人的一挺轻机枪从枪眼里夺出,因负重伤不愿做俘虏,毅然拉响身上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在这次阻击战中壮烈牺牲的共产党员有姓名可查的有10多人,光荣负伤的共产党员人数更多,连长李长汉、林千和杨国治三位共产党员身负重伤,刘培植把他们护送到曹老集车站,扶上火车送到后方医院养伤。
在共产党员的影响下,51军浴血奋战,迎头顶住了日军的进犯,使日军不敢渡淮河半步,为中国军队从容调兵布防赢得了时间。
三
1938年4月8日台儿庄大捷后,日军退至峄县,我军攻到峄县,与敌呈对峙状态。12日,日军不断增援,卷土重来。李宗仁急调于学忠的51军由淮北乘火车增援台儿庄。4月17日,51军到达台儿庄南车辐山车站下车,向台儿庄以北右翼的兰陵、杨楼、邵庄一带集结,占领阵地,阻止敌人。
4月20日上午,日军步炮联合3000余人,向114师防地陶墩以北的底阁、杨楼猛烈攻击。114师士气高涨,奋力抗击,与敌展开激战,给予日军大量杀伤。从此,51军与日军在此展开激烈的争夺战。贾家埠、邵庄阵地是敌我以重兵拼死争夺的战略要地。4月25日,日军向该阵地炮击3个多小时后,1000多日军向阵地扑来。680团奋起抵抗,激战到晚上8时,团长于学道几次向师长打电话请求增援。由于援军来迟,于学道弃守阵地,日军突破贾家埠防线。于学忠和于学道是叔伯兄弟,兄弟俩在东北军几十年,关系融洽亲密。但是在战场上,军令如山,于学忠给师长牟中珩打电话说:“命令680团,务必夺回阵地,你告诉于学道,奪不回阵地,我连他一起枪毙!”于学道得知后,重新组织部队,乘日军立足未稳,于晚上10点,打响收复贾家埠战斗。敌人死守阵地,一时间枪声大作,炮火连天,照明弹把整个前沿阵地映得通红。团长于学道负伤,擅自离开指挥岗位。一时,部队失去了指挥,出现混乱状态,有的士兵开始后撤。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刘培植挺身而出,以“传令兵”的名义传达团长“命令”,指挥各营长、连长继续战斗。8连有19名中共地下党员,而且全连5名军官都是党员。在中共党员的带领下,该连浴血奋战,向日军盘踞的杨楼村发起猛烈攻击,一夜之间夺回4个据点,并把敌人全部烧死在碉堡里。在邻近的部队都已撤退之后,全连在连长、共产党员孙清溪,排长汪奎英,张则三等中共党员的带领下,顽强战斗,掩护大军撤退。全连坚守阵地,视死如归,最后全部殉国。在中共党员的影响下,51军广大官兵不怕牺牲,奋勇杀敌,坚守台儿庄东北邵庄一带阵地,击退日军多次进攻,并组织反击,毙敌200余人,堵住了日军增援台儿庄的通道。
《台儿庄战役史》记载:台儿庄一战,51军“4名旅长死伤3名,团长死伤7名,营以下官兵伤亡万余人,缴获敌人火炮30余门,击毁坦克20余辆,缴获、击毁汽车70多辆,击落、击伤敌机数架,沉重地打击了日军,阻止了日军南下,掩护了大军集中和撤退,受到第五战区的传谕嘉奖。”
四
台儿庄大捷,歼敌万余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决心,中国最高军事当局令第五战区集中兵力于徐州附近,又从全国调集军队赶赴徐州,共60余万人,准备再次聚歼日军。日军察觉了中国的意图,改以部分兵力在正面牵制对方,纠集30余万主力向西迂回,企图从侧后包围徐州,歼灭中国军队主力,徐州突然面临严重危机。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意识到,日军的企图是要围歼徐州附近的中国军队主力。蒋介石电令李宗仁:“军委会着令你部力避决战,撤离徐州,火速突围。”此时的李宗仁也意识到了严峻形势,危机正一步步地逼近,5月16日,第五战区命令各部队分别向豫、皖边界山区突围。
在突围中,部队出现一些混乱状况,有的军官畏敌如虎,换上便衣偷偷出逃,扔下部队不管。一些战地服务团的女学生把头发剃光,以“许身作妻”央求士兵带她们突围,徐州城内一片狼藉。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中共地下党员大义凛然,又一次挺身而出,自觉地组织好部队有条不紊地撤退,最大限度地保护抗日有生力量。51军军工委的负责人刘培植、解方(工委委员,1939年夏任工委书记)、张炳南(113师339旅旅长)、贾陶(工委军事部长,114师342旅副旅长)、徐瑞林(工委宣传委员)等共产党员精心组织,相互配合,不仅把部队完整地带出敌人包围圈,还在突围沿途收容掉队的散兵游勇10000余人。
1938年5月底,51军突围撤到河南省唐河、信阳一带休整待命,随后开进大别山。由于当时部队缺盐,很多士兵生病,为解决这一难题,刘培植自告奋勇,来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找到老领导周恩来。周恩来热情周到地安排刘培植住下,并听取他的汇报。当得知部队缺盐后,立即协调,搞到500斤盐,让刘培植带回部队,解了燃眉之急。
1938年秋,刘培植随51军调到大别山北麓六安一线布防,又投入到武汉保卫战中。■
(责任编辑:吕文雯)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