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袁晓园的传奇人生

时间:2023/11/9 作者: 钟山风雨 热度: 19290
李绪元

  不久前,有位老同事在家整理旧物,发现我的一张旧照片,我得悉后告诉他,该照片是金陵之声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的电台)建台15周年出专辑时,从我身边取走后就不知去向。我虽曾三次录音采访过民国第一位女外交官袁晓园,但这是唯一的合影照。今天失而复得,我很快取回,由此也引发了我对袁晓园先生的怀念。

  照片正中,袁晓园先生虽然满头银发,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眼不花,手不抖,气定神闲地手握羊毫,用繁体字给金陵之声广播电台即将编辑出版的新书《海峡两岸养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题写“弘扬国粹话养生”七个大字。我和新同事茆晓明(现任江苏广播电视总台人事部主任)站立两侧,帮她抚平宣纸,协助她挥毫而就。

  诗书画抒发爱国情怀

  那是2000年10月的一天下午,按预约,我和茆晓明来到南京紫金山下、月牙湖畔的一座寓所里拜访袁晓园,请她为金陵之声广播电台题词。当时,她从北京参加中央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袁晓园百岁(虚岁)诗书画展”后回到南京不久。她谈起书画展的盛况,兴奋之情依然溢于言表:“这次诗书画展,共展出我近年新创作的一百件作品,中央领导和海内外各界上千人出席隆重的开幕式。”她特别谈到这样的场景:展品正前方是她1996年书写的“叶落归根”四个大字,一字一张大纸,气势恢宏,苍劲雄浑,彰显出画展的主题,也体现出她的心声。展厅右侧是一副气势非凡的对联:“华夏腾飞看今日,金瓯重圆不待时”,令海内外同胞驻足动容。原来,这副一丈二尺高的对联是前一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关于台湾问题白皮书发表后,她夜不能眠,奋笔疾书,表达肺腑之言。她在跋款中这样写道:“寄语台湾故旧及同胞,识大体、顺潮流、反台独、促祖国统一。”当她向我们展示这副对联时,心情有些激动,还解释了对联的内涵,表达了她对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

  工诗词、善书画的袁老先生,在北京和深圳先后举办“百岁诗书画展”后,特别是她突然患重病住院期间,还念叨着要创作一批有关“东方明珠”的诗书画,准备去香港举办一次书画展。她还说过,最后一站是要去联合国办画展,向外国友人展示一个“联合国老工作人员”百年来的璀璨人生,展示中国这一东方文明古国的传统文化。然而,病魔使她的夙愿变成了遗愿,这一切也都成了她的“临终悟语”。

  袁老先生曾向我介绍过,近些年,她与外甥严敬一家定居在富丽山庄后,过着愉快的晚年生活,除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外,每天闲下来就习字作画,寄情于诗书画中。在翰墨艺文之家成长起来的她,原本对诗书画就有一定功底,后就读于上海、北京艺术院校,师从刘海粟、林风眠等大家。后来,辗转国外几十年,无论怎么忙碌,从没有停止过研习诗书画。回国定居后,欣逢盛世,心情舒畅,诗书画不断推陈出新,积久成帙,有《晓园书画册》《晓园作品选》等出版问世,还先后在常州刘海粟艺术馆、南京金陵饭店、江苏省美术馆、北京中国美术馆等地举办过书画展,海内外好评如潮:称赞其诗词,情真意切、清新脱俗;其书法,小楷工稳雅秀、隽逸俊美;大书纵情挥洒、遒劲有力,达到一种张弛有度的境界;其画作以山水为主,气韵流畅、苍润浑厚、尽显大气、独具传统功力。我每次去展览馆欣赏她的书画作品,总能感到,她的诗、书、画,既各放异彩,又交相辉映,颇有特色,会情不自禁地击掌叫好。纵观袁老先生的诗书画作品,我还感受到,她的许多晚年作品,浓缩了她的思想结晶,既是艺术活力的展示,更是她爱国情怀的抒发。

  步入政坛开始展现才女风采

  袁晓园原名袁行洁,1901年5月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一个翰林之家。她的曾祖父袁绩懋曾历任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曾祖母左锡璇是一位文学才女;祖父袁学昌为光绪五年举人,祖母曾懿为清末著名女中医暨女诗人,曾外祖父曾咏是清朝翰林;父亲袁励衡是民国初年交通银行第一任行长,有“中国银行之父”美称;二伯父袁励准是末代翰林,当过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现挂在北京中南海的“新华门”匾额,即出自其手书。袁氏家族可谓是士宦门第和书香之家。袁晓园是长女,下面有七个弟妹。四妹袁行规(袁静),后来成为著名的新文艺作家,有《新儿女英雄传》等著名作品问世。三妹袁行恕,培养出大名鼎鼎的台湾言情小说作家琼瑶。

  袁晓园天资聪明,受家学熏陶,3岁吟诗,4岁作画,深得父母宠爱。但是,在“男尊女卑” “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世袭观念根深蒂固的家庭里,女子只能深居闺中。家中为两个弟弟请来私塾老师,她便在书房的后面“旁听”。“偷学”的她,不但文章比弟弟写得好,还练就一手漂亮的书法。15岁时,她就能帮身体不好的父亲整理公文了。受五四运动影响,18岁时的袁晓园向家人宣布:“你们关了我18年,我要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深知女儿从小就有叛逆性格的父母,这一次终于“破例”放行,从而开启了她坎坷传奇人生的篇章。

  走出封建家庭藩篱的袁晓园,根据自己从小的兴趣和爱好,最先来到新兴产业城市上海,踏进了刘海粟艺术学校。2个月后,江苏省政府招考公务员,她闻悉后,急赴南京,以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被录用为江苏省农矿厅厅长的中文秘书。这是她平生获得的第一个社会职务,从而步入政坛,开始活跃在社会舞台上。期间,她不但工作出色,而且继续习字练画,作品开始参加各种艺术展览,博得书画名家频频夸奖,在社会舞台上开始展现才女风采。

  抗战史上的独特贡献

  特立独行的袁晓园,没有满足现状,而是向往着更加广阔的天地。已经29岁依然独身的袁晓园决定自筹资金,只身赴法国勤工俭学。国民党元老、时任江苏省政府主席的叶楚伧(亦是以诗文誉世)被她的才智和勇气所感动,嘱咐同船赴法国学军事的儿子叶南要途中加以照料,当好“护花使者”。一个是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一个是英俊潇洒的高官公子,同船共渡30多天,后来顺理成章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体现独立性的袁晓园,当时婉拒叶家的经济帮助,靠给中国驻法国使馆抄写文件赚钱谋生,在法国普鲁士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结业。回国之际,正值十九路军的将领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发动“福建事变”,成立新政府广纳人才。袁晓园前往应聘,被委任为厦门市税务局副局长,成为中国第一位女税务官。她按章辦事,税务工作很有起色;她清廉从政,两袖清风,成了浑浊官场上的一股清流。正因为如此,她得罪了那些“靠税发财”的腐官们。那些腐官处处刁难她、忌恨她,干了仅一年的袁晓园便“自动辞职”。

  后来,全民抗战开始,袁晓园积极投身到战时保护儿童事业中去,担当起保护、抚养抗战中失去父母的烈士遗孤和难民子女的任务。几十年后,当年的孩子都已经变成了老人,见到她时仍尊称她为“袁妈妈”。每当忆起这些往事,袁老先生仍倍感欣慰。

  1939年,袁晓园再度赴法国留学,在巴黎政治学院攻读国际关系学。两年后,辗转回到战时首都重庆,在国民政府外交部谋得专员职位。6个月后,她被外交部委派为驻印度加尔各答领事馆的副领事,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

  袁晓园曾向我介绍过,当时国内抗日烽火风起云涌,她不遗余力奔走呼号,动员华侨为抗日捐款,购买军火转运回国。那时许多通道被日军封锁,印度政府也发出种种禁令。“当时,中国驻印度总领事是个典型的旧官僚,一根雞毛掉下来也怕被打破头。我是个新上任的,为了抗日,什么都不怕,豁出去了!”当地政府多次无理扣压军火,她一次次登门,辩明是非,据理力争。她那无所畏惧的气势和锋利的外交辞令常使对方折服:“这个中国女外交官太厉害了。”正是通过她的不懈努力,一次次打通了向国内运送军火的通道。我认为,在中国艰难困苦的抗战史上,袁晓园的独特贡献,应该留下辉煌的一笔。

  义务反顾毅然回国定居

  袁晓园和夫君叶南都曾是国民党的“国大代表”。面对国共内战不断升级,他俩从民族大义出发,联名疾呼国共合作,实现国家统一,还痛陈国民党的腐败。蒋介石大为恼火,以“附匪有居”之名,宣布将他们开除党籍,并加以通缉。他俩在发表了脱离国民党的告示后,取道香港去了美国,开始了38年旅居海外的生涯。

  在美国几十年中,叶南做生意,袁晓园则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联合国秘书处,任中文秘书,主要翻译中文等事务。工作中,她越来越感到中文汉字太复杂,笔划太多,一字一音,难认难记,要成为国际通用文字,必须实行改革。经过不断探索,她终于研究出一套“袁氏拼音方案”:先从中文字母中提炼出108个拼音字母,分为基本公音、基本母音和混声合音,运用公母形声组合原理,使学习汉语的人能够做到“见字就会读、会说即会写”的程度。1974年,她应邀回国参加新中国成立25周年庆典活动时,就把这一花费多年心血研究出来的成果,特地面献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很高兴,并安排她到有关单位进行演讲介绍,这使她深受鼓舞。后来,她联合海内外学者发起成立汉语现代化研究会,并在北京召开汉字改革学术研讨会,将这一研究不断推向深入。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儿子叶漳明也积极投身到这项研究中去,并作出不懈的努力和贡献。可惜,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最终未能普及推广。

  袁晓园身在国外却一直心系祖国。1971年,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刚从联合国秘书处退休下来的袁晓园,以美籍华人身份,申请并组织了40多名旅美各界人士组团访华,成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直接从美国进入中国大陆的访华团。此后,她几乎每年都要往返美中之间,还写了不少反映中国日新月异变化的文章在美国报刊上发表,为中美文化交流牵线搭桥,竭尽全力。期间,周恩来、邓颖超、宋庆龄、叶剑英、李先念、江泽民等许多中央领导人先后亲切会见过她。一次次回国参观,探亲访友,亲情交融,她终于作出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放弃美国国籍回国定居。当她到美国驻华使馆咨询有关事宜时,那些使馆人员都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当时正是出国之风大盛之时,他们过去所接触的都是来问如何获得美国国籍的,从来没有见过询问放弃美国国籍的,袁晓园是第一人,而且是一位已经84岁的白发苍苍的老人。使馆人员问:“中国现在还比较穷,你一家人在美国生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放弃美国国籍呢?”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是中国人,要叶落归根。中国现在虽然没有你们美国富有,但正因为如此,我才要回到自己的祖国,贡献绵薄之力。”她的话,字字句句,铿锵有力,重若千斤,充分表达了她的赤子之情、报国之心。

  1985年,她带着半个世纪的风尘,毅然离夫别子,只身回国,在北京定居,这件事当时在海内外引起很大轰动。

  老当益壮增进中外交流

  袁晓园回国定居后,祖国和人民给予她极高的荣誉和应有的待遇:她连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还担任民革中央监委常委、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会长、北京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并受聘为6所大学的名誉教授等,享受政府的特殊津贴。她虽已84岁高龄,却仿佛又回到盛年时期,除参加与她的职务有关的各种活动外,还热心于各项公益活动,每天日程排得满满的。她曾捐出个人积蓄,在北京创办“晓园中医院”,并在北京友谊宾馆开设“中医国际门诊部”,为外宾和侨胞治病;曾在北京开辟了一块国际友谊林,专供各国驻华使节和夫人及其他来华的外国友人进行植树纪念活动;曾以美中文化交流基金会的名义,邀请了一批美国儿童画家到北京,与中国小画家们共同开了一个画展,后来又把中国儿童的绘画作品送到美国展览,受到美国人民的赞赏。她还曾多次为慈善机构义卖字画,捐款兴建学校;亲自到南京周婷婷聋童康复中心探望儿童,并接受康复中心的顾问聘书;到南京肾友会去看望并鼓励肾病患者与疾病作斗争。

  最令人难忘的是1997年,正值香港回归祖国之际,她来到当年《南京条约》的签订处静海寺撞钟,并挥毫留下“鸣钟堪警世,知耻足兴邦”十个大字。1998年,洪魔肆虐神州大地,百万军民抗洪抢险,老人心系日夜坚守长江大堤上的抗洪军民。8月23日下午,年近百旬的袁老先生冒着34度的高温,在家人的陪同下,踏上长江大堤,亲手将一批毛巾、饮料、书籍和手书条幅送到已坚守24个昼夜的“最可爱的人”手中。

  见证传奇人生的足迹

  2003年11月17日,与“世纪同行”的袁晓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与世长辞,享年102岁。在由各级领导、海内外各界人士及其亲友一千多人参加的追悼会上,我代表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暨金陵之声电台送了花篮,并怀着沉痛的心情,随着人流向鲜花丛中她的遗体告别,祈祷她“一路走好!”

  2008年3月,“袁晓园珍贵遗物展”在南京市中心的新街口天时商贸中心展出,展览厅内展出大量珍贵遗物和诗书画作品,见证着这位世纪老人历经百年风云的传奇人生足迹。出于对袁老先生的崇敬,我曾两次前往瞻仰。

  展厅内,我看到有两张委任状十分引人注目。一张是由福建省财政厅于1933年2月2日签发的委任令:“兹委任袁晓园为思金营业税局副局长。”另一张是时隔10年后的1943年12月3日由当时国民政府外交部宋子文签发的外交部令:“派袁行洁代理驻加尔各答领事馆副领事。”这两张非同小可的委任状,是袁老先生谢世后,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偶然发现的,这是她前半生的历程中,不断追求和进取的见证。展厅内我还看到,袁老先生生前十分喜欢的两枚闲章,引起了瞻仰者的浓厚兴趣。一枚是“偏不老”,这是袁老先生自封的绰号,她认为,自己欣逢盛世,身老心不老,永远不服老。另一枚是“吐丝园主”。“吐丝园”是袁老先生晚年定居南京时吟诗作画的居室名,意取她早年写的一首《述怀诗》。这是她上世纪回国参观,在从美国到北京的飞机上,因心情激动,即兴写下的抒情诗:“夕阳未必逊晨曦,昂首飞鬃奋老蹄。春蚕萦绕千千缕,愿为人民吐尽丝。”这首诗既表达了她永不服老的心态,又道出了她晚年要为人民“吐尽丝”的志向和“奋老蹄”的决心。

  两枚闲章,方寸之间,内涵深刻,是袁老先生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袁老先生的外甥严敬曾对我说过,论自然年龄,舅母是老了,但她始终葆有一颗年轻的心。平时在家,她日常起居,很有规律;吟诗作画,兴味盎然;有时与晚辈一起看电视、下棋、打扑克。他还告诉我,舅母百岁时牙齿全无缺少,每天睡眠质量很高,三段睡眠时间(早餐后睡回笼觉),加起来约十个小时,这是她长寿的秘诀之一。每天下午休息后,舅母总要认真化妆一番,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后才会见客人。兴致高时,还会与客人跳跳舞,既活跃了气氛,又娱乐了身心。客人眼中的袁老先生,始终思维清晰,精神矍铄,鹤发童颜,越活越年轻。

  袁老先生百岁时,还写过这样一首诗《百岁感怀》:“不拜耶稣不参禅,不信气功不练拳。人间哪有不老药,顺其自然过百年。”当年北京申奥成功喜讯传来,她更是心潮澎湃,伏案赋诗一首:“巨龍腾飞惊世界,国际声望震云天;百岁老人逢盛世,真想再活一百年。”这些,都充分显现出她回国以后对新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执著。

  袁晓园先生离开我们已17年了。今天,当我捧着那张失而复得的照片,追忆起采访她的历历往事,这位“偏不老”的“世纪老人”的音容笑貌仿佛又在眼前,我对她的爱国情怀、高尚情操就更多一份理解,也更多一份深深的怀念。她那独一无二的传奇人生和为国为民的不凡贡献,使其名垂青史、功耀千秋。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责任编辑:武学沪)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