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事情,在历史学家王永兴身上也曾发生过。王永兴是陈寅恪的弟子,上世纪40年代曾在清华大学任讲师工作。1990年,清华大学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讨论会出版了一套纪念文集。有一天,王永兴查阅清华校史档案,无意中发现了一封信,写信的日期是1947年,是陈寅恪给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信,信的内容是希望梅校长为王永兴解决住房问题:“思维再三,非将房屋问题解决不可”,否则“弟于心亦深觉不安”……王永兴拜读罢这封信后,“大梦初醒,悲感万分”,因为这件事陈寅恪从来没有向王永兴提起过!后来,王永兴写了《种花留与后来人》一文,表达了对陈寅恪的感激之情。
新中国成立初期,王元化忽然接到复旦大学的聘书,聘请他到复旦中文系兼课,王元化因此成了复旦大学的教授,在复旦从事了几年教学研究工作。那么,复旦是怎么发现王元化进而聘请他的呢?王元化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几十年后,王元化读到了唐弢的《狂狷人生》,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当年之所以能收到复旦大学的聘书,是出于郭绍虞的举荐。但那时两人并无来往。更难能可贵的是,几年之后,两人有了长时间的密切交往,但在交往过程中,郭绍虞从来没有提起过这件事。
以上三个小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主人公——陈寅恪和郭绍虞在帮助了别人之后,却从来没有向被帮助的人提起过。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不求回报地暗中助人则更难能可贵。陈寅恪和郭绍虞“助人不声张”的做法,使其人格修为达到了令人仰望的高度,也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诠释了“大师”两个字的真正含义。(唐宝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