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个苏中小镇的水患变水利70年

时间:2023/11/9 作者: 钟山风雨 热度: 15758
戚正欣

  

  口岸,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的一个滨江小镇,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与张士诚争夺天下的朱元璋派其部下徐达进攻泰州张士诚部,兵至这里的江边,水道不通,徐达调兵自大江口挑河15里,开济川河,通贯口岸,直达泰州南门湾,从此,口岸成为泰州及里下河地区出江入海的重要门户,一个扼控长江的重要港口。

  口岸南濒长江,南官河(原济川河)纵贯南北,宣堡港横穿东西,水资源十分充沛。大江大河虽为小镇发展带来水利,但也带来了无尽灾难。据《泰兴县志》记载,千百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影响,境内河道淤浅、水工失修,江河漫溢、堤毁人亡的悲剧常有发生,水患带来的灾难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前。

  建国初期的1954年夏天,梅雨季节比往年长了一个多月,三个多月里共降雨935.5毫米,江河水位暴涨,原本就不堪重负的江港堤坝长时间泡在水中,一触即溃。进入农历七月中,长江中上游客水大量压境,沿江水位一再突破警戒线,长江和南官河堤防频频告急,江河堤岸上防洪民工日夜巡防死守。

  灾难终于不幸降临,农历七月半后的几天里,口岸沿江有好几个村的长江堤防先后崩塌,汹涌的江水脱缰野马似地狂奔低凹处农田、村庄,沿江圩区田、河不分,一片汪洋,陆上可以行舟,积水超过1米,镇区百多米长的新民街浸泡在洪水中,前后长达两个多月。

  经过上万群众接连10多天的抢险,各处江河决口终于被堵住,但农田里的积水依然很深,镇区新民街依旧泡在水中。当年很少有排水机械,全靠自行降水,人们在积有深水的大街上用木板搭起一座空中走道,出入通行都在这走道上,这木走道直至秋后大水消退才拆除。

  这次洪涝灾害发生在建国之初,当时国家初立,百废待举,国民经济尚处于恢复时期,年久失修的江河堤防还未来得及彻底治理,灾难发生后就猝不及防,造成了房倒屋塌、农田遭淹、家破人亡的悲剧发生,1954年的洪灾给口岸人民带来的教训是十分惨痛的。

  由于南官河河口与泰州间高差较大,河道水位又无水工建筑控制,夏季洪峰来袭,撞船、沉船的事时有发生,枯水季节航运及灌溉又受严重影响。鉴于南官河在苏北地区航运及灌溉中的重要地位,江苏省人民委员会于1956年9月10日批准对南官河道进行整治,并在出江口处建造船闸、节制闸各一座。

  整治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于1956年10月开工,从口岸锅厂向北经刁铺、庙湾至泰州老通扬运河,按设计标准裁弯取直,拓宽浚深。第二期工程于1958年春动工,第二年10月结束。从口岸坝口新开河道入江,入江口从龙窝西移1.5公里至高港,甩开坝口以南的一段老南官河,并在坝口建造节制闸和船闸各1座。

  由于南官河上建起了船闸,高港通往泰州里下河的内河航运发展起来,在南官河出江口的西岸建起了泰州轮船公司口岸内河轮船码头,开通了开往建湖、盐城、阜宁等地的航线,盐城开往常州的航线也在此停靠。

  流经镇区的宣堡港源于泰兴腹部,南官河上节制闸建成前,一到秋冬,位于高砂土地区的宣堡港便干涸见底,不但严重影响交通运输,连灌溉都很困难。1972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泰兴县委、县政府决定拓宽、疏浚宣堡港口岸段,工程于当年竣工,为推动泰兴中部地区稳产、高产田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进入1991年7月上旬后,口岸的防汛形势越发严峻,10天里,“天降暴雨” “江潮顶托” “客水过境”三箭齐发,长江水位超过了发生特大洪灾的1954年。7月12日是农历六月初一,正逢天文大潮前夕,这天下午,天空忽然电闪雷鸣,暴雨如注,转瞬间,三五米外已难辨人影,至夜晚,平地积水已达数寸。

  當晚11时许,各处报警告急电话纷纷打进口岸镇防汛指挥部。最先打来电话的是镇东南部文胜河决堤,现场参加抢险的村组干群和镇分工干部100多人正在奋力抢险,但麻袋、草包、蛇皮袋不够用,急需支持。接着,蔡滩村、时仙村电告南官河水已漫过堤顶,沿江几个村则报告江堤基部发现了多处渗漏和管涌,形势十分危急。

  各处的战斗直至天明,农村抗洪的形势稍有稳定,镇区向阳南路数十居民又来到镇政府,情绪激动地反映向阳南路积水深达80公分,不少人家进了水。原来,宣堡港南1平方公里内是一个独立水系,境内雨水都是通过下水道流入宣南中沟,再由宣南中沟西的排涝站排向南官河,而此时排涝站闸门却硬是打不开。

  原来,连续多日的暴雨,宣南中沟内水早已溢过沟顶,由于排涝站长期不用,闸门已深深陷入污泥中不能拔起,内水不能外排,而排涝站机房也被淹1米多,电动机不能启动,要想向外排水,只有从水下把闸门提起。这时,口岸村支书徐勤生闻讯赶了过来,钻到污泥浊水之下,硬是用一根毛竹撬起了闸板,汹涌的积水才得以向闸外猛泄。

  7月13日后的一周是抗洪的关键时刻。全镇进入紧急状态,一切工作以抗洪为中心,机关、工厂、商店人员全都投身到抗洪抢险中,各单位人、财、物随时服从抗洪调用,基干民兵也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开赴抗洪前线。期间,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韩培信,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曹克明等领导先后亲临口岸,视察并指导抗洪斗争。

  这次洪灾,由于有建国40年来水利建设打下的坚实基础,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实现了“不死一个人”的目标,但暴雨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由于洪灾,全镇共倒塌民房350间,受灾中稻5000亩,工业直接损失300万元,间接损失274万元,已经把洪灾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1995年7月11日是个难忘的日子,这天上午11时左右,高港村永长圩江滩发生严重坍江,险情发生后,泰兴县委、县政府当即组成抗洪抢险指挥部,现场组织指挥抢险,在随后的一周内,来自5个乡镇的数万民工冒着炎夏酷暑、日夜苦战,终于筑起一道长1000余米、宽22米,用土8.48万方的二道江堤,确保了永长圩抢险的胜利。

  这次永长圩坍江,虽为不可抗拒的事件,但作为江边的城镇,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坍江险情,尽管平时对江河堤坝已进行过多次加固,但对江滩潜在的危险依然重视不够,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在思想和物质上准备依然不足,这次有惊无险的坍江,锻炼了人民,教育了人民,要想长治久安,必须排找隐患,从防洪的基础工作抓起,方能万无一失。

  总结永长圩抢险的经验,县委、县政府于当年底在全县沿江开展了“三江”(江堤、江涵、江闸)工程建设,口岸段从三福船厂至与永安洲镇接壤处,全镇上万人参加,对江堤进行加宽、加高。接着,又对境内河港进行了拓宽、浚深,使航运、排灌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昔日的水患从此变成了造福人民的水利。

  上世纪90年代中,为实施“海上苏东”战略,配合国家规划中的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取水口建设,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力量,开挖跨世纪工程——泰州引江河。该工程入江口前的4公里就在口岸镇境内,该工程的正式实施实现了1958年以来口岸人的梦想。

  工程主要由泵站、节制闸、船闸、调度闸、送水闸五座工程及配套建筑组成。河道全长24公里,底宽80米,设计规模为自流引江600立方/秒,一期按300立方/秒实施,工程总投资11.9亿元,其中枢纽投资3.6亿元。枢纽泵站远看如一艘远航的巨舰,而船闸闸首则呈倒八字型,既像风帆,又有“发”的蕴意。

  泰州引江河高港枢纽的建成,增加了南水北调的供水能力,送水量达200立方/秒;提高了向里下河和通南地区的灌排标准,向沿海垦区和各灌区供水,受益耕地达300万公顷。同时,促进了里下河地区的排涝能力,当里下河地区出现洪涝时,高港泵站可抽排涝300立方/秒入江,提高了该地区防洪排涝标准。

  泰州引江河高港枢纽的建成,促进了苏北的航运发展,形成了一条从长江到泰州的水上高速公路。又沟通了里下河和东部沿海地区,实现江海联运,振兴了区域经济;改善了生态环境,泰州引江河干流可基本保持长江水质,实施了高标准水土保持和绿化防护工程,构建了“桃李争春、绿荫护夏、枫叶染秋、红梅暖冬”的美好风光。

  泰州引江河口岸段的开挖,是口岸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水患变水利的伟大工程,也是口岸人民胸怀全局,服从大局的一次具体实践。为开挖引江河,口岸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大片土地被征用,一些生产组土地被征光,给许多拆迁户造成了生活困难,但也在口岸70年的水利建设史上留下了最为亮丽的一笔。

  (责任编辑:巫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