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永久的敦煌

时间:2023/11/9 作者: 钟山风雨 热度: 15405
王庆元

  

  三危山下,宕泉河谷,辽阔苍凉的戈壁大漠深处,敦煌莫高窟已伫立千年。2008年夏日当我见到它时,不由想起了屠格涅夫的一句话:“谁知道,谁能说,那遥远的枯枝败叶下,那最荒僻的地方,不藏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儿呢?”敦煌就是人世间最美的花儿一朵。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大沙漠之中。它的寓意是:大也盛也炽也。很难想象就在这两千里祁连山脉的西端沙海中的不毛之地,竟然隐蔽着历史悠久、規模宏大、内涵深邃、艺术精美的一座艺术博物馆——莫高窟。1600多年以前,一个叫乐尊的和尚行脚至此,看见了鸣沙山东麓那耀眼的佛光。于是,他在坚硬的石壁上开凿,开始塑造心中的佛国形象——莫高窟。他运用文字、塑像、色彩去承载思想和对真善美的理解。在历史的幽深处,发散着些许微弱却炽热而执着的光与温度。自此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在这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在极端艰险的生存环境中,信仰的崇拜者,一个接着一个,以其倾心地付出、工匠般的劳作建构起艺术生命,远远超越了自然生命,成为不朽。这就是敦煌莫高窟。

  敦煌因为信仰的镌刻,才成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东方罗浮宫,是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它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人为的破坏、列强的掠夺,但其年代之悠久、壁画之宏大、内容之丰富、想象之夸张、技法之精巧,仍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无法媲美的。

  走进敦煌莫高窟,如同进入一个美妙世界。穿越时光,这里的千年壁画和精美彩塑美仑美奂,轻轻擦拭厚厚的尘光,多少沧海桑田,多少陈年往事,仍可闪烁着一地明亮。它不仅给你留下美的印象,而且会启迪你去遐想。这里陈列着从晋到清各个朝代的壁画人物和雕塑,依然色泽温润。不论是婀娜的体态、华丽的服饰或是飞扬的发丝,都淋漓尽致地展现着传神与匀称之美,形神双绝,令世人惊叹。你看那西魏时期的“禅僧”画像,神情慈爱,给人一种敦实、稳重的美感,他目光下垂的内省表情,凝重深沉,生动地展现了进入禅定状态时的那种大彻大悟、万念皆空、高深莫测的精神境界。北魏时期的“半跏菩萨”画像,上身前倾,右手以一指轻轻支颐,五官俊美,神情庄严肃静,展现了菩萨进入思维境界时的风貌。那尊“禅定佛”身着袈裟,姿态从容,秀美的面相恬静、安详,坦然的微笑洋溢着内心的宁静,好比一个温良谦恭的君子,不卑不亢,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唐代“观音菩萨”像,身披霞彩,栩栩如生,表情慈爱安若,形象端庄,气质典雅,和蔼可亲,仿佛在聆听朝拜者的倾诉,展现了旷世的慈悲善良和智慧。特别是千手观音像,在龛窟中,观音矜持微笑着端坐在中央,呈放射状地向周围伸出近千只手。她的浅浅一笑,不经意地流露出悲悯的高贵,信仰的笃定和神态的雍容华贵。虽经千年,但她花冠的繁复、璎珞的精美、衣袂的灵动、目光的慈祥,仍留有盛世的烙印。千手,无边法力救赎众生苦难;千眼,无上智慧开悟愚痴之人。仰观之,如醍醐灌顶。心灵,在微笑的震颤中净化、升华。还有那“飞天”壁画,画中的“飞天”仙女,或霞舞、或恬静、或渴盼,服饰绚丽而多彩,妆淡而衣轻,眉黛月弯。她古雅端庄,裙带飘飘,在行云飞花的映衬下,怀抱琵琶,舞姿优美婀娜,像是翱翔在一个遥远的年代,在遥远的净空中,给尘世凡人送来祥瑞喜庆……

  日光透过古窟幽门斜洒在一座座雕塑和壁画像上,照见斑驳的颗粒和锈蚀脱落的点点,渗透着历史的沧桑。这是难得的时光,可以静静欣赏千年古迹的残缺之美,感受这些细致精美之作的前世今生,聆听时光流逝的声音在深处回荡,静享这一刻心灵深处的宁静和安详。曾经的繁华终将归于尘土,但莫高窟承载的辉煌文明将永远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至今,我们仍然无从想象,在那物资匮乏、生活动荡的年代里,这无数个精美绝伦、叹为观止的彩塑壁画是如何从坚硬的岩石中一凿一斧、一笔一画地被创造出来的。在当时昏暗的光线中,窟内的那些十几、几十平方米的壁画,每一笔、每一画都一丝不苟,没有一笔敷衍,甚至连人物须发根根清晰可见,这需要多么地精力集中,需要耗费多少心血!我想,那一定源于信仰,由信仰而生的光芒,早已照亮了黑暗,也照亮了心灵。敦煌石窟艺术主要是以佛教为主的宗教艺术,但表达的却是民众坚定而持久的信仰精神,反映的是自古以来人民较高的审美理想和追求。在1600余年间,无数高僧大德、商旅行人、兵勇将佐、达官显贵、庶民百姓、画师工匠为敦煌石窟的营建胼手胝足、竭尽全力,开凿千年不绝,体现了处在大漠深处的古代先民的坚守和传承不息的精神。

  敦煌石窟壁画中绘制的数量庞大的佛教经变画,大多是描绘未来世界的种种美好。壁画榜题,敦煌文献中的发愿文等,都记录了向往和平、安定、健康、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一些根据佛教经典、佛经故事塑造的艺术形象,如月光王施头、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尸毗王割肉救鸽、舍身饲虎;九色鹿舍己救人、丑公主变美等等,虽表达的是佛教中慈悲、累世修行方得成佛的观念,但这些故事从客观上表现了人们内心对善良、奉献精神的推崇,弘扬了善良、勇敢、感恩与诚实的美德,这些至今依然在滋养着中国人。

  壁画讲述着历史,历史被嵌进了壁画。这里每一件壁画和雕塑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每一尊佛祖和神像都有生动的传说故事。他们虽然隐居在这沙漠深处,但仍是佛光盈盈,故事流长。他们犹如大漠沙海中一泓甘美醇冽的清泉,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以庇护安抚西行路上的人们对狂风、大漠、匪祸、战饥、掳掠、山崩地裂之苦当中所感受的惊惧、困苦、孤独之身心。半月临泉,尘沙以忘,犹如俗世中伸向未知世界挂怀和向往的手臂,成为西行路上孤寂的人们内心的归处。看到这些佛像,不由会引起内心对善良、奉献等精神更加推崇,似乎觉得自己内心深处与不凡的灵魂有了相遇。

  敦煌,它生在沙海之中,生命力却异常顽强。无论是千年之前还是现如今,四周黄沙飞扬,而它,却好似一个置身黄沙中的“飞天”,舞姿曼妙,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之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在这里,我们见到的不只是壁画,还有它们与时代的互动关系,它们是在经历了屡屡的互动推演之后来到我们面前的,虽然在空间上离我们很远,但在精神上却很近。所以前来观赏的人们用一声声底蕴厚重,文化久远,巧夺天工,艺术瑰宝,韵味深邃的赞美之词,表达一种认同,一种尊重,同时,更令人在这大漠里去感悟和追寻,去收获那朦胧中使人感到一种异于寻常的安然。

  屈指算来,敦煌自唐代兴盛以来,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敦煌中的莫高窟就像一座艺术丰碑依然伫立在宕泉河畔,矗立在世界艺术史上。如今每天数以千计的游客怀揣对敦煌的信仰、崇敬和好奇,奔向莫高窟。世上的事物,但凡经得起时间淘洗的,或神奇或辉煌,大都与人的精神意识有关。这也许就是敦煌在沙漠深处历经1600余年而不衰,并始终闪耀着辉煌的缘由吧。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上,有多少东西能留存1600多年仍熠熠生辉的呢?尤其是当下,谁能说哪样东西能经得起数千年时光的淘洗,并让世人敬仰,令后人追寻的呢?

  而今,谁也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在充满浮躁,通向繁华街市的驿站中,挤满了“飞天”的后人。大多数人的脸上似乎都在燃烧着欲望的火焰,他们来去匆匆,焦急而期盼的只是实现利益欲望的满足。即使如此,依然有人崇尚精神,怀揣信仰,在他们眼里,精神才是最有价值的传承。“富”是物质的,“贵”是精神的。万物速朽,而精神永在,精神生命,比物质铸造的青铜器更长久。

  (责任编辑: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