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良相与良医

时间:2023/11/9 作者: 钟山风雨 热度: 15122
孔灏

  按《说文解字》所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巫”这个字,在甲骨文里,像古代女巫所用的道具。在小篆里,则是像女巫两袖舞动的样子。它的本义就是在上古时代,能够以舞降神的人。也有人从会意的角度解释说:“巫”,从“工”从“人”,“工”的上下两横分别代表天和地,中间的“丨”,表示能上通天意,下达地旨;加上“人”,就是通达天地,中合人意的意思。总之,在很久很久以前,“巫”,从事着一种极端高大上的职业,是贵族中的智者,或者,他们直接就是有智慧的王,有智慧的领袖。比如那个著名的治水英雄大禹,就是一位大“巫”。据说,他因为辛劳治水,长年行走于又湿又滑的泥泞中,走起路来迈不开脚,只能以小碎步的形式行进。久而久之,大禹的这种步伐就被时人称为“禹步”,成为后世的道士们作法时一种仪式感很强的步伐,也成为巫觋求神的舞步。秦汉以前,各朝统治者都以“巫”者的言教作为官方的教化,时以帝王为“巫”师。但是后来,这种言教配上了五行阴阳之说,又渗进了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的成分,并逐步走向民间,使跳神、祈雨、祛灾、治病、看相、算命、请神、走冥、招魂、灵姑等形式和功能应运而生。“巫”者,终于离开了高贵巍峨的庙堂,成了为社会主流价值体系所轻贱的底层江湖人物。

  好了,下面,即将有一位“巫”者闪亮登场了!时间:距今一千余年前的北宋;地点:今天山东邹平一个小村镇;人物:除了那位居中的算命先生,还有里三层外三层看热闹的围观者。不过,真正交钱算命的顾客,并没几个。这先生心中气恼,表面上又不便发作,只好有一搭没一搭地陪着多嘴的看客们闲话。突然,有个七八岁的孩子从大人的腿缝之间挤了进来,径直请教先生:先生先生,您看看我,长大之后能不能做宰相?先生仔细端详了一下眼前这个衣衫褴褛的小屁孩儿,刚好为自己的愤懑情绪找到一个宣泄口,斩钉截铁地说:不能!在众人的哄笑之中,那小屁孩儿显然非常失望,却并不气馁。又说:先生先生,那,您再看看我,长大之后能不能做医生?背过韩愈《师说》的人一定都记得这段话:“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大意为:巫者、医者和乐师,以及那些做各种工匠的人,是君子们所不屑一提的,但是现在,那所谓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孩子这一问,让算命先生的好奇心战胜了自己内心的愤懑,他反问这孩子说:“刚才,你小子还想着要当位极人臣的富贵宰相,怎么一下子就落到了要当地位轻贱的贫寒医生了呢?”小屁孩儿回答说:“俺娘告诉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这两件事,最能造福百姓。既然当不了好宰相,我就想当一名好医生。”算命先生听了之后,大为感慨,不由摸了摸这孩子的头说:“孩子啊,你有这份心,就是当不了良相,也能成为名将!”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确实是“然哉然哉”,诚不我欺也。这位“巫”者“铁口直断”,果然把那孩子的命运断得极准!书中暗表,故事里的小屁孩儿长大之后,自己给自己改名为范仲淹。

  范仲淹,籍贯为苏州吴县,却生于徐州。其两岁丧父,随母亲谢氏改嫁山东淄州长山朱文翰,遂取名朱说。直长到23岁了,才知道自己是姑苏范氏之子。因为不愿让母亲伤心和为难,他并没有立即提出恢复范姓之事。29岁那年,遵母命正式复姓、更名。57岁上,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中国文学史将永远记住北宋庆历六年即公元1046年的那一天:因为庆历新政失败被贬,由中央下放到地方担任邓州市长的范仲淹,面对好友滕子京关于请其为新修缮的岳阳楼作“记”的书信,面对随信所附的《洞庭晚秋图》,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会儿,他的眼前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会儿,他的眼前是“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一会儿,他的眼前是“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话说,时移事异,对景生情,究竟应该“感极而悲者矣”?还是应该“其喜洋洋者矣”?范市长这两个问题,问得很老实、很真实、也很务实。

  这种问题,有点类似于列子编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说是一个孩子讲,太阳刚升起时看起来大,到了中午时看起来小,按照近大远小的道理所说,太阳应该是早上的时候距离人近。但是另一个小孩儿又讲,太阳刚出来时天气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特别热,按照热源靠近时就感觉热、离远时就感觉凉的道理所说,太阳当然是中午的时候距离人更近。结果,据列子说,这问题连孔子孔圣人都被难倒了。

  按我的想法来说,列子的“两小儿辩日”与范市长的“洞庭湖悲喜之问”,其相似之处在于两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自己一时一地的个人感受出发,来做出判断。这样的话,天底下又哪有什么“普世价值”,或者“永恒的真理”呢?要说这“两小儿”,他们可能是真不明白;但是范市长,却绝对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他的心中,早有答案: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说得多好!在邓州的花洲书院,当此正在奋笔疾书《岳阳楼记》的范市长写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那必定是百花齐放,龙凤呈祥,天下归仁,世界大同!

  作为中国古代优秀读书人的代表,范仲淹更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典范——他从来都不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据朱熹《三朝名臣录》记载:仲淹领延安,养兵蓄锐,夏人闻之,相戒曰:“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说:“予在南郑,见西邮俗谓父为老子,虽年十七八,有子亦称老子。乃悟西人所谓大范老子、小范老子,盖尊之以为父也。”范仲淹治军,胸中自有百万雄兵,且军纪严明、战斗力倍增,西夏人相互提醒说:这位“范爷”惹不起!老百姓们,还编出歌来唱:“军中有一范,西军闻之应破胆。”又据记载,范仲淹主政苏州,曾在南园买了一块地,准备卜筑安家。一位风水先生看了之后说:这可是块风水宝地呀!谁家在此建家族学堂,必定会出文曲星,代代高中,辈辈富贵。范仲淹听了之后,说:那,太好了!就用这块地给公家建一个苏州府学吧,让吴中子弟都来受教育,大家都富贵。后来,吴中“登科者逾百数,多致显”。再后来,当年的府学,就成了现在的吴中学子们心向往之的苏州市第一所国家示范级高中、“中国百强中学”——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

  有学者考证:范仲淹终其一生,都没有去过岳阳楼。但是,他在自己的官场生涯向下走的那个阶段,为自己、也为后人,造了这座岳阳楼。他自己,先登此楼,作了示范。然后,他也想看看:看看后世的公务员们,有多少人,能登上这楼去。

  (责任编辑:巫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