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南京鼓楼广场历史变迁

时间:2023/11/9 作者: 钟山风雨 热度: 15140
周安庆

  在1929年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之前,民国南京特别市政府于1928年8月12日开工兴建中山大道,1929年5月完工。后来又陆续兴建了新街口、山西路和鼓楼等环形广场。其中鼓楼广场因为毗邻明代建筑鼓楼而得名,是人们举办集会、游行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数十年的光阴岁月中,它几经整修扩建,如今仍在南京城市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文献对其历史变迁基本记载不详,或过于笼统、或存有瑕疵,但笔者从尘封多时的民国史料中仍搜寻出当时该广场一些鲜为人知的变化轨迹。今撰此文,旨在较为完整地复原该广场的历史变迁状况。

  历史沿革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外来人口增长较快,市政建设发生了不少新变化。自从1929年中山大道完工后,南京又陆续修建了其它一些道路与设施。随着1934年中央路拓建完成,共有中山路、中山北路、保泰街(注:1959年拓宽建成的北京东路之西段一部分)等五条马路交汇于鼓楼地区,在此形成了城区新的交通枢纽。不过,这也给当时道路行驶安全带来不少隐患。据民国《中央日报》报道,南京市政府决定于1935年秋季“在该处仿造新街口(广场)形式,开辟广场”,并对广场周围建筑进行拆迁。但这一工程却因种种缘故多次推迟,直至1937年6月前,该广场的圆环形道路都未能开建。至于当代《鼓楼区志》称该广场“于民国23年(1934年)建成”,恐怕与实际情况有出入。

  1937年底侵华日军疯狂进攻南京,是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民国首都因此落入日军魔掌。1938年1月1日、3月28日,日伪“南京市自治委员会”及“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先后在此成立。据当时档案记载:1939年3月,伪维新政权“南京特别市政府”开始着手修建鼓楼磨盘道安全岛(注:其中椭圆形环岛,南北向长径约为42米、东西向短径约为18米),旨在进一步改善这里的交通安全状况。

  据当时日伪势力控制的《南京新报》等记述:1939年“维新政府”在其成立一周年之际,在自身势力控制的华中各地,构筑了16个“维新政府成立初周纪念塔”。其中有4处建在南京,分别立于新街口、鼓楼、山西路和夫子庙地区。而在鼓楼快车道两旁竖立的则是两座方塔。该塔“顶上加以较大盖,塔之四周,挂以五色布条”(注:伪维新政权的“国旗”由红、黄、蓝、白、黑五色横条拼成),时称“洵为壮观”;两塔外表分别写有“维新政府初周纪念”,以及其它一些所谓“国基奠定,福及兆民”等自我美化内容的宣传标语,竭力为该政权成立初周“庆典”造势。由于当时财力拮据、筹备时间亦短,这两座方塔皆属临时搭建,随后便被拆除了。

  1939年9月南京鼓楼广场磨盘道安全岛工程完工后,当局决定在该广场中央,重新竖立一座“维新政府成立初周纪念塔”,作为标志性建筑留下一个永久“纪念”。该工程于当年年底动工,次年初基本完工。人们通过昔日泛黄老照片可知:该塔属于砖混结构,高约10来米、长方形塔基,塔身上面为一个单檐长方亭、底部则有四个塔门,塔身外表则有“维新政府初周纪念”字样。

  1942年2月19日,汪伪“中央政治委员会”第八十二次会议在南京市颐和路34号“汪公馆”举行,汪精卫在该会上提议并通过议决,将此后的每月8日定为“保卫东亚纪念日”,并且要求所辖地区“各娱乐场所,除电影院外,均停业;除亲友便饭外,各宴请会均停止,以普及实行同甘共苦之意旨”。汪伪“中央宣传部”遂紧密配合形势,决定将南京鼓楼广场中央原先竖立的“维新政府成立初周纪念塔”,改建成“保卫东亚纪念塔”。据当时汪伪势力控制的《民国日报》报道:该塔改建工程系“聘请专家设计”,采用中国“宫殿建筑形式图样,富有东方色彩”。修葺一新后的该塔上部,仍为单檐歇山顶飞檐翘角方亭,塔身南北两面换成了“保卫东亚纪念”字样,东西两侧则有“厉行新国民运动”字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汪伪政权随即也宣告垮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于1946年5月由重庆正式“还都”南京,日伪统治时期一切带有丧权辱国烙印的标志符号,都要予以去除。据这年7月20日南京特别市政府《函市临参会秘书处〈关于改挹江门为凯旋门、刻石立碑及拆除伪府建筑之还都纪念塔,设立主席铜像两点商复〉》的档案记述:日伪政权建于鼓楼广场中央的这座方塔“业已拆除”,有关方面已在此种植花树,计划将来拟为蒋介石竖立铜像所用。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市政府从城市发展需要出发,于1958年冬天将早前该广场的格局,扩建成如今这样的椭圆形环路规模(注:其中椭圆形环岛南北向长径约为120米、东西向短径约为60米),整个工程至1959年2月初结束。于此毗连的北京东路和北京西路,亦在这年拓建完成。当时鼓楼广场椭圆形环路以内区域,均已改建成与外环路面基本等高的平整场地,日常情况下可置盆栽花木等以美化环境,遇到重要活动则可临时充作会场或供游行队伍通行。该广场扩建完成后,南京城市的政治活动中心逐渐地由新街口广场转移至这里。每逢国庆节或其它特定时期,人们在此进行各类群众集会,1981年7月31日,当地军政机关还在此组织过一次驻宁部队阅兵活动,吸引了许多围观群众。这些情形从昔日报刊及图片中,亦可窥见一斑。

  上世纪后半叶“文革”期间,南京市内不少地名一度都被改为具有某些特定政治色彩的新名稱。如鼓楼区改称“延安区”、玄武区改名“要武区”、中山路改叫“人民路”、中山北路改叫“人民北路”、中央路改为“大庆路”、鼓楼广场亦被称作“人民广场”。这些都是那个时代曾经留下来的地名烙印。

  1980年以后,南京市政府决定将鼓楼广场椭圆形环路内的区域改建成植有花木的大草坪。每逢重大节日或活动,搭建一些植物雕塑或具有特定色彩的标志物等。1996年还将鼓楼广场南侧(今电信大楼)前的一片地块,改建成南京首个市民休闲绿化广场,1998年该广场二期东扩工程完工。除了鼓楼地下隧道及地铁建设工期外,整个广场基本上都保持着改建时的格局。

  四周建设之变迁

  该广场北侧的鼓楼,原系明代初期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造,主要为京师击鼓报时,或迎王、接诏等庆典之际所用。延至清初,城阙尚存,而基座上的鼓楼则已经圮废。清代康熙皇帝首次南巡期间,曾在金陵一再告诫大小官员,务必“洁己爱民、奉公守法、激浊扬清、体恤民隐……”两江总督王新命随后便在该楼基座上,建起了“圣谕戒碑”及碑楼。上世纪20年代以后,该楼一度改作气象观候所、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临时办公场所,周围也整建为市民公园,成了百姓休憩观览、访古寻踪的好去处。据1948年7月8日《申报》报道,国民党当局拟将鼓楼“改建为‘忠烈祠及无名英雄墓,以纪念(南)京市抗战死难军民”。此举后来亦因内战升级而流产。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市政当局比较注重新街口地区建设。直至抗战胜利后鼓楼广场一带,才陆续新建一些较大体量的建筑。如在广场北侧的中央路和中山北路之间,金城银行南京分行于1946年筑起了金城大楼,1949年后该楼长期为鼓楼食品商店使用,楼上还有鸡鸣酒家,江苏电视台早先的播出地点亦曾设于该楼上,以后一度改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而在广场西北侧的中山北路上,馥记营造公司1948年亦兴建了馥记大厦,新中国成立后曾改为鼓楼百货商店大楼。1958年曙光电影院在广场西北角竣工,深受广大百姓欢喜。百年老店“马祥兴”清真菜馆,也由城南地区迁至该广场西北隅。“文革”期间建于中央路口的红霞纺织品商店大楼,设有当时南京最大的纺织品专业商场。1969年有关方面还在广场西侧,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检阅台。

  改革开放以来,上述一些建筑因为南京旧城改造而逐渐被拆除。鼓楼广场周边陆续又建起了邮电大楼(注:今电信大楼)、江苏电视台大厦、邮政大厦、中信银行大厦、鼓楼医院新楼、消防大厦和紫峰大厦等现代化建筑。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鼓楼广场地区,现已成为古都南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回眸往昔沧桑变化,人们分明能感受到整个时代的飞速发展。

  (责任编辑: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