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南京,刘奎龙,这位现年78岁土生土长的“老南京人”,对于南京市民,尤其是“老南京人”来说,还是比较眼熟耳闻的,这主要因为在人们眼里,他虽文化不高,但才艺高超,虽然社会地位不高,但却能与国际奥运界高层人物长期联系,他既被认为是“奥运中国民间使者”,又是南京非物質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京吆喝”的传承人,被誉为“南京吆喝第一人”。他在南京市民的心目中,是一位很有名气与影响力的“草根明星”,大伙喜闻乐见的“老民星”。
刘奎龙工人出身,相声爱好者,他14岁参加区文化馆业余相声队,1973年参加市工人文化宫曲艺队,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用南京方言在曲艺舞台上为群众演出,他是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京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有关他的趣闻轶事着实不少……
与萨马兰奇12年情缘
当年,刘奎龙出于对摄影与体育的爱好,更为了配合和支持北京申奥,拍摄了许多南京的风光照片,并大胆地给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写了一封信,向他介绍了我国申奥的优势,表明了中国人民是有能力举办奥运会的,同时,还随信赠给萨马兰奇10张南京风光照片。在信中,刘奎龙以一名普通南京市民的身份,邀请他到中国来参观、旅游和考察,并热情欢迎萨翁到其家中做客,请他进一步了解中国,助中国申办奥运会一臂之力,圆中国人民百年奥运梦。
使刘奎龙不敢想象的是萨翁——这位世界奥运界的“风云人物”,竟会在他的信寄出不久,给他回了信,还寄来了其本人亲笔签名的照片和名片,从此,萨翁就与这个普通中国市民交上了朋友。他们书信往来长达12年之久,萨翁每次寄给刘奎龙的信,都附有珍贵的纪念品,刘奎龙每年除了其他的去信,有三封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萨翁的生日、圣诞节和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寄出的。在给萨翁寄去的礼品中,有中山陵纪念章、雨花石、云锦小挂件、花灯、金箔相片、书签等。
要说萨翁与刘奎龙的情谊之深,以下两件事足以证明:一是2002年7月,萨翁寄给刘奎龙一枚“稀世之宝”,这是一枚极其珍贵的银质纪念章,纪念章下面是萨翁半身肖像和他的英文名字,以及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21年年记,背面是五环标志及奥林匹克英文名称。这枚纪念章是国际奥委会为记录萨翁21年的光辉业绩特意制作的,发行量很少,弥足珍贵。二是2008年是萨翁88岁华诞之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之时,萨翁特地邀请刘奎龙到北京与他会面。8月22日这一天,当工作人员把刘奎龙领入北京饭店的会客大厅,走在过道中,刘奎龙突然看见萨翁站在他的眼前。萨翁满面笑容地迎来,上前热烈地拥抱了刘奎龙,并牵着他的手步入室内坐下,像与久别的老朋友见面一样,喜笑颜开地与刘奎龙说话,还竖起大拇指连声说道:“OK!OK!”坐在一旁的翻译译道:“欢迎你,我的老朋友!今天你穿的服装很漂亮,没想到在中国北京和你见面了,以后还要请你到巴塞罗那——我的家乡去做客……”刘奎龙也请翻译告诉萨翁:“谢谢老朋友的盛情邀请!等到2010年老朋友您90华诞之时,如条件许可,我一定前往给您祝寿!如不能成行,我也会在我的故乡——南京为您祝寿!更欢迎您到南京时,一定要到我家来做客!”萨翁听完这番话,连声向他表示感谢,随后,他又请翻译问刘奎龙哪天过生日,刘奎龙回答是2011年过70岁的生日,萨翁听后笑道:“那好,2010年你先到巴塞罗那去旅游,2011年我再到南京去做客,同时去为你祝贺生日……”
谁知2008年的北京之行,竟成了刘奎龙和萨翁的最后一别!
正由于刘奎龙与萨翁——世界名人与异国平民、忘年交之间的感人情缘与佳话,刘奎龙的知名度在国内迅速提高,众多媒体相继报道,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也在2001年7月派员到南京采访他,并以“照片背后的故事”为题,公开播放。
与国际奥运名人联系广泛
多年来,刘奎龙长期与国际奥委会高层名人保持联系,除萨马兰奇外,还有后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与马赫。像刘奎龙这样一位“平民”,能与三任“国奥会”主席成为好朋友,可谓世上绝少,故而被传为国际佳话。此外,刘奎龙还与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新加坡青奥会组委会主席黄思绵、国际残奥会主席克罗文等有所联系。罗格夫人来南京时,会见了刘奎龙,并与他交谈合影。刘奎龙还不遗余力地为2014年在南京举办的“青奥会”进行宣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此,曾任南京市委书记、江苏省委副书记的朱善璐,还致信刘奎龙,对他对南京申办“青奥会”、筹办“青奥会”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和敬意。
日前,巴赫主席还给刘奎龙寄来了一张亲笔签名的照片及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件,照片上面写着“赠给我的朋友刘奎龙。巴赫”。信件全文是:
亲爱的刘先生:非常感谢您的来信及随信附上的照片,这些照片我非常欣赏。我非常高兴看到您既是前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老朋友,也一直对奥林匹克运动有很大兴趣。
正如您知道的,2014年青奥会在您的家乡举办得非常成功。想必您在那里也目睹了让人十分惊叹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并且出席了一些体育赛事,作为一位南京市民,您真的应该对您的城市和那些为青奥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们感到自豪。
很感谢您热情地邀请我来南京,如果未来有机会能再次造访这座美丽的、具有丰富历史底蕴的城市,我会非常荣幸的。
请容许我借这个机会对您一直不断关注奥林匹克运动表达衷心的谢意,并且真诚祝愿您在将来能够幸福和健康。
您真挚的朋友
托马斯·巴赫
随信还寄赠了一件精美的银色奥运五环图案的纪念品。
一声吆喝“喊”上央视
能登上中央电视台,与全国观众见面,不仅是文艺界专业人士的期盼,更是民间业余文艺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愿望。2011年元月5日清晨,中央电视台一套的《生活早参考》节目,特邀了一位从南京请来的“草根明星”:他就是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吆喝”代表性传承人、“南京吆喝第一人”刘奎龙。
节目一开始,“扎筲簊”……,一声高吭响亮的南京地道方言吆喝惊爆全场,声音不仅洪亮,曲调弯绕,而且爆发力极强,现场分贝数达到112.5,“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身着红色唐装的刘奎龙闪亮登场。
“我刚才喊的不是符离集烧鸡,也不是肯德基卖的鸡,而是北方叫做淘米箩的篮子”,刘奎龙一上场就风趣地解释说,随后他又表演了“破布烂棉花拿來卖”的号子。
为了验证刘奎龙的肺活量,主持人请了四位观众和他比吹气球大小,结果,老、中、青的观众代表都败下阵来。
刘奎龙现场还向观众传授了他能高亢吆喝的“秘笈”和他的文艺与运动“养身法”。
刘奎龙表示:“南京吆喝是最有老南京韵味特色的说唱艺术,也是古城南京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他希望能让广大观众,特别是南京观众,从“南京吆喝”节目中听到、看到家乡和国家的变化。家乡的发展与祖国的强盛,不仅要留住古城南京历史的痕迹,更要让大家来传承传播它的文化,并发扬光大,他要尽其所能、尽心尽力把“南京吆喝”与他自创、自成一家的“南京爽口白话”节目,搬上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舞台,让世界各地的友人在“南京吆喝” “南京爽口白话”声中了解南京,了解改革开放的中国。
“嘴上功夫”声震江南
刘奎龙的“嘴上功夫”,不仅名扬南京,而且声震江南。
他曾应邀到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用“南京爽口白话”现场直播《南京故事》节目,每周两次,每次半小时,持续八个月;从2008年至今,他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表演“南京吆喝” “南京爽口白话”近千场;他热心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多次在街道社区免费开设“南京吆喝” “南京爽口白话”儿童培训班,在明志学社担任街道夏令营、冬令营授课老师,给孩子们讲解“南京吆喝” “南京爽口白话”的基本常识;还在有关街道开设“书场”,用“南京吆喝” “南京爽口白话”给市民讲老南京和新南京的故事;他还把“南京吆喝” “南京爽口白话”喊上了小学生的课堂,开展了传承民俗文化——让“老吆喝进课堂”的“非遗”文化教育传承活动。
2004年,刘奎龙表演的“南京吆喝”《修菜箩》等节目,参加长三角地区 “嘴上功夫”民间艺术邀请赛,荣获银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应萨翁邀请到北京见面时,还表演了《吆喝小调迎奥运》。刘奎龙还应邀参加过多家海内外电视台、电台、报刊的演出和访谈,他不顾年事已高,热心社会公益活动,经常无偿为省市乃至中央电视台演出,受到了广泛赞誉。
多年来,刘奎龙获奖很多。2000年,在由文化部等单位主办的“世界华人艺术展”上,他荣获“世界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2002年,荣获“南京市首届好市民”称号;2011年,被南京建邺区“老龄委”评为“十佳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17年,他又荣获江苏省“十佳优秀文化老人”光荣称号……
如今,刘奎龙的代表作品《报菜名》《趣说南京桥》《古城老街巷》《吆喝小调迎奥运》《喜迎青奥志愿者之歌》以及20多种已消失久远的“老吆喝”,已成为他的“看家之作”。
刘奎龙决心,在继承发扬非遗文化的基础上,潜心尽力挖掘传统南京文化中的“语言”节目,同时与时俱进、创新求新,努力做到“古为今用” “中为洋用”,用“南京吆喝”与“南京爽口白话”创作出更多更好更受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让它们成为代表家乡、代表祖国文化艺术花丛中的一张瑰丽夺目、有声有色的名片。
(责任编辑:吕文雯)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