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刘仁航与泰戈尔

时间:2023/11/9 作者: 钟山风雨 热度: 15569
程荣华

  刘仁航与泰戈尔,一个是饮誉世界的印度诗人,一个是江苏邳州籍的中国学者,集教育家、诗人、哲学家、佛学家诸多头衔于一身。他们是怎么联系到一起来的呢?他们之间又建立怎样的友谊呢?说起来倒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佳话。

  泰戈尔访华与刘氏会晤北京法源寺

  1924年4月12日,一艘海轮缓缓驶入上海汇山码头,泰戈尔和他率领的印度国际大学访问团一行6人,在热烈友好的氛围中踏上中国土地。这是印度诗人泰戈尔首次访华,发起邀请的是中国学界泰斗梁启超、蔡元培。

  作为诗人、文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泰戈尔此行,与此前罗素、杜威访华,一并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界的大事。

  轰动民国的泰戈尔访华之行,自到达上海之日起,至5月30日离开上海赴日访问,在中国访问49天,日程安排非常紧张,最主要的逗留城市则是北京。笔者在网络和民国报刊上搜寻到泰戈尔的北京行踪——4月23日泰戈尔抵达北京,5月20日离京前往太原。在北京期间,媒体跟踪报道:泰戈尔频频出席中国学界举行的欢迎会、茶话会、联欢会、祝寿会(5月7日适值泰戈尔64岁寿辰);频频访问清华园,会见北京大学生,到法源寺观赏丁香花,到贵州会馆参观画展,在开明戏院观看梅兰芳演出《洛神》,所到之处按照计划发表系列演讲等等。媒体报道中时时涉及诸多名人,比如“前往贵州会馆参观画展,会见徐悲鸿、齐白石、陈半丁等画家”。报道还称,“也有许多文明人前去访问泰戈尔,和他讨论诗篇和东方文明”,却始终不见刘氏仁航的名字。

  其实,刘仁航此时正在“满院丁香含笑开”的北京法源寺,曾与泰戈尔会晤,只是媒体未报道。

  刘仁航,1881年(清光绪七年)出生于江苏北鄙邳州坊上村,16岁入泮(俗称秀才),弱冠辞家游学,先后入读徐州云龙书院、江南高等学堂、上海广方言馆、两江师范学堂。民国肇建,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就任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校长(徐州)。因受驻徐军阀辫帅张勋迫害,东渡留学日本。在日本闻母亲离世噩耗,“忡忡方寸乱”,乃入佛门。归国后任江苏省视学,在上海主办中华模范自治讲习所,应聘山西阎锡山督军府参议。在晋三年,继胡适之后,讲学洗心社。1924年春,刘仁航携妻子离晋抵京,寓居法源寺。刘仁航作为学者,此时著作与译述有《孔教辨惑》《近世美学》等近十部;作为诗人,他的诗集《乐天却病诗》十四卷即将付梓。寓居法源寺时,正在修订主办中华模范自治讲习所的讲稿《东方大同学案》(本书为其倾力之作,两年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此后出版的《乐天却病诗》卷十二收入题为《泰戈尔》诗一首,自注曰“十三年(1924年)来京,晤于法源寺”。诗中有“花放天开新,水流鱼跃快”之句。“花放”,应指法源寺的丁香花盛开。

  位于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的法源寺,是京城最古老的名刹,丁香花被称为法源寺“三绝”之一,不但数量繁多,千百成林,而且品种与花色各异,每年4月至5月初是法源寺丁香花的花期。丁香花绽放时节,诗人在此聚会吟诵,名曰“丁香诗会”,相传明清时代即有此雅事。

  试想,泰戈尔一行来到京城古刹法源寺,与中国学界名士畅叙友情,和当年媒体报道“4月26日前往法源寺观赏丁香花”正相契合。

  刘仁航先生的文友与诗友、曾与刘氏合译《民法与社会主义》(2003年被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列入“中国近代法学译丛”出版)的张铭慈(字幼怀,云南大关县人),有诗记载泰戈尔在此与刘仁航晤面的情景,诗曰:“前年印度来诗哲(胡适称泰戈尔为诗哲),伊是明月我作花。古寺堂前共笑语,莺声燕语出流霞。”(见《乐天却病诗》卷十二)“古寺堂前”,应是法源寺大雄宝殿前。据说此间所种丁香为最,品种罕见,除了国内原产的紫丁香和白丁香,还有南洋马鲁群岛所生的洋丁香(传说郑和下西洋时带回),其花为四瓣,盛开时花瓣边缘颜色更深,呈欲滴之势。

  泰戈尔访华前后,中国国内涌起“泰戈尔热”。刘仁航与泰戈尔会晤,谈诗论文,受其影响,在北京发起成立“觉华诗社”。他在《觉华诗社宣言》小序中说:“余在北京,值泰戈尔东来,颇受其诗化影响,约同志组成觉华诗社。由余作宣言书。”

  觉华者,以诗唤起国人之觉悟也。泰戈尔在北京有一段精彩的演讲,他说:“我相信,你们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相信,当你们的国家站起来,把自己的精神表达出来的时候,亚洲也将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泰戈尔高瞻远瞩的预言,在今日中国已成为现实,然而彼时在刘仁航来说只是一个热切的“梦想”。他在《觉华诗社宣言》中历述人类有史以来,诗之源流与进化之趋势,预言“二十世纪之文化,为美化与诗化时代”,宣称“窃不自量,爰邀同人,发起诗社,取名觉华,撷灵化之趣,放自由之花,以文字之音缘,友万国之士女,喜庄周之梦蝶,念弥陀之化鸟,敢效凤鸣于丹山,聊作鸡喔以待旦。伏愿有情,同申美感,倘惠琼章,即行露布。文言俗语,贵道真情,斜上旁行,皆公同好。将见弹影枪声,化盈空之天乐,鸟啼花放,登斯世于春台。”

  觉华诗社发起人,除“灵华居士”(仁航法号灵华)外,还有六明居士、梅久居士,琴隐居士、融明居士、六即居士、秀贞居士、绍斌居士(女,张铭慈夫人)、友莲居士、明池居士、妙明居士、梅竹居士、碧溪居士、秋明居士等。

  宣言发表后,山东琅环诗社同人,“见宣言即闻风全体加入”。刘仁航欣然曰:“足见铜山洛钟之感召矣。”

  刘氏访印再会诗友荣获泰戈尔赠序

  刘仁航与泰戈尔北京法源寺会晤之后第六个年头,1930年,刘仁航赴印度及东南亚诸国考察宗教与风土人情。他在印度游览佛教圣地,广结高僧與佛界领袖人物,到国际大学拜会诗友,荣获泰戈尔赠序。1932年,刘仁航考察归来,撰有《印度游记》和《南洋游记》。而今游记已失传,我们无法得知刘仁航在印度与泰戈尔重晤的详情,所幸载有泰戈尔赠序的《慈航画报》为宋庆阳先生(苏州市姑苏区作协副主席)珍藏,且慷慨公诸同好,现将赠序译文抄录如下:

  刘仁航先生坤化大同运动序

  太戈尔

  刘仁航现在担任一种工作,要于东西不同的文化中,建立起文化的友谊。在其诚恳的言论与组织之天才中,是可以证明的。

  其对于建设与和平之努力,可以使民族间,相互了解而认识。当此时代,最不幸的兄弟间之残杀恶性,把人道主义(深深的封锁)。刘先生对此惨剧,反抗的热情,特别锋利。乃作大无畏的宣传。按其理想之国际政治,为人类和平之组织。

  我知道刘先生将往欧洲与非战团体接洽,我切望他的使命,在远大的东西和平联络上,圆满成功也。

  太戈尔 一九三一,三,二七

  于印度国际大学

  《慈航画报》系刘仁航创办于1933年7月。编辑部设在上海,由广东佛山慈航会馆出版,每周一期。其宗旨是“劝善去杀,宣传佛教慈悲济世之真义,发扬东方文化之精神,化兵戈为玉帛,转娑婆成净土”。泰氏赠序的原文与译文,刊载在《慈航画报》1933年9月20日第12期。

  据赠序推知刘仁航与泰戈尔重逢,时间应在1931年3月27日或稍前,地点在印度国际大学。

  印度国际大学系泰戈尔创办于1921年,校训是一句古老的梵语,意为“世界相会在一个鸟巢中”。他要把这所大学办成东西文化交流的平台,访华归国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国际大学成立中国学院。他在中国学院首届开学典礼上,发表著名的演讲《中国和印度》,期待中国学生到中国学院学习语言,中国学者到那儿研究印度历史、哲学、文艺。他说:“让我们常来常往,我邀请你们,一如你们邀请我。”在泰戈尔办学宗旨与友好的氛围中,刘仁航的光临受到欢迎与款待是不难设想的。旧友会晤,泰戈尔不吝笔墨,慷慨赠序。

  赠序,亦为文体之一种。姚鼐《古文辞类纂》曰:“赠序类者,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亲友别离,赠言规勉,“所以致敬爱、陈忠告之谊也”。泰戈尔对于刘仁航的友谊,包含对其事业之评价与期待,表述在一纸序文之中。

  泰戈尔将刘仁航的大同学说与坤化学说合称“坤化大同运动”。刘仁航融中西文化著成《天下泰平书》(1928年上海泰东书局出版发行),提倡坤化主义。他从生物科学上和人类历史上发现雄性残暴,女性慈祥,男杀女生之公例;又从人类科学史考察上古本是母系时代,母子相保,乐治雍熙,及男系握权,乃争杀大起。故而主张以女子为世界中心,实行组织统一之女性政府,男子副之,庶几可去兵废杀,达天下太平。此前,刘仁航著有《东方大同学案》(192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融会中西社会理想及耶佛教义于一体,创立新大同学说,主张以农村建设为路径,而不以暴力手段,逐步实现大同理想。“坤化大同运动”是对刘仁航的理想学说及其践行的概括。

  刘仁航与泰戈尔重晤之时,印度尚处于英国殖民统治末期,全国掀起反殖民统治的抗争。中华民族亦将大难临头,日军占领中国东北地区的叫嚣已经公开化,世界正处在第二次大战的前夜。中国和印度,刘仁航与泰戈尔,被置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上。面对即将降临的恶性残杀,刘仁航“反抗的热情,特别锋利”,在“作大无畏之宣传”,为“人类和平”而努力。我们从序文中得知,此后刘仁航还将前往欧洲,与非战团体接洽联络,从而架起东西和平友谊的桥梁。这也正是泰戈尔所希望的,所以在赠序的最后表示,“我切望他的使命”,“圆满成功也”。

  泰戈尔所赠《刘仁航先生坤化大同运动序》成为历史的见证。

  赘 语

  1932年,刘仁航考察归来,从印度带回三尊金佛和诸多佛学典籍,定居上海乐天修养馆,自号“坤化博士”,闭门治学,并主编《慈航画报》。1934年12月,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五中全会在南京举行,刘仁航拟订《上五中全会创造大同国际请愿书》,未果。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上海“八一三”事变,淞沪抗战爆发。刘仁航离沪抵达武汉,投奔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武汉会战前夕,乘轮船赴重庆,行至宜昌附近江面遭日机轰炸罹难。泰戈尔的“切望”成为泡影,“兵戈”未化“玉帛”,刘仁航不幸在战事全面爆发之际就成为无辜的死难者。

  当时居住在沦陷区南京一隅的刘仁航家人听到传言,并不置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因公务赴宁,偷暇看望刘仁航家人,证实刘仁航由武汉赴重庆乘坐最末的航班遭到日机轰炸,其遇难的消息才得到确认。刘仁航夫人李云侠1970年初病故于苏北农村(由南京下放灌云縣南港公社南于大队),她临终依然不相信丈夫遇难,因为她知道刘仁航随身带有金佛与舍利(佛指骨),她相信有佛保佑,丈夫或许是去印度见佛祖,到天国见上帝去了。李云侠女士年轻时受戒皈依佛门,法名“常妙”,享年83岁。

  (责任编辑:武学沪)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