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近代的山东,有一位为聋哑儿童服务了一辈子的女校长,她就是梅耐德女士。梅耐德女士是美国人。她是如何来到中国,又是因何投身于聋童教育事业,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为爱来华
要讲述梅耐德的故事,首先要从其丈夫梅理士说起。
梅理士(Charles Rogers Mills,1829—1895,又译为米尔斯),是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1856年从神学院毕业,同年10月和新婚妻子麦克马斯特女士离开美国,乘船来华传教。1857年初,他们抵达上海,梅理士从此在中国度过了39年。1892年,梅理士夫妇离开生活了5年之久的上海,来到了山东登州(今蓬莱市)传教。他们生养了4个子女,不幸其中的一个儿子盖雷,3岁时因病致聋。1874年,梅理士的夫人病逝,留下遗嘱希望聋儿能得到特殊教育,也希望和儿子同病的中国聋儿们都能得到特殊教育。
梅理士不忘妻子遗言,但当时的中国没有特殊学校,过了4年,他只好把聾儿盖雷送到美国纽约市著名的罗彻斯特聋哑学校,并认识了小他24岁的安妮塔·汤普森(Annetta Thopson,1853—1929)老师,两人逐渐熟悉、相爱。
安妮塔是纽约人,5岁丧母,从小和祖父母生活。父亲再婚后,继母生养了一个孩子,不幸从小失聪。为了让同父异母的聋哑弟弟上学,她一边陪着弟弟在罗彻斯特聋哑学校上学,一边系统地参加了该校的师资培训,并留校任教,成为聋哑学校的优秀老师。
学校送她去进修了一年哑语(手语),和梅理士相爱后,她特地到美国卫斯理学院再次进修,以便将来能在中国创办、管理聋哑学校。
1884年,为了爱情,为了中国的聋哑儿童,安妮塔带着未婚夫的聋儿盖雷,来到了山东登州,和梅理士结婚成家,从此成为中国特殊教育事业上留下重要一笔的梅耐德女士。
万事开头难
梅耐德来到登州后,一边勤奋学习中文,一边筹备成立聋哑学校。她用五个星期的时间,学会了220个汉字组成的190个句子。
她为中国的聋童编写了《启喑初阶》的教材。因为聋哑人生活在无声世界中,所以她用形象生动的图片,对应具体的汉字,形成一个字的概念,接着用手语图片教聋童学会手语,然后再教其发声,即用手语和口语对接的方式,让聋童通过口语最后落实到书面语上面。以“笔”字为例,对开两面为一部分,第一面图文并茂,上半页是“笔”的图片,中间左边是其英文拼音,中间为中文“笔”字,右边是“笔”的贝尔可视语言图片,下半页是“笔”的手语指样。第二面是“笔”的不同组词,依次是毛笔、笔记、衣装笔挺等。
1886年,梅耐德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因为专注于教学,未能全心全意地照顾孩子,其长子得了严重的痢疾,一只眼睛差点瞎掉。她的工作被迫停下,直到孩子康复才继续投身于学校的筹备。
1887年,梅耐德夫妇在登州成立了“登州启瘖学馆(启喑学馆)”,“启瘖”是让哑巴开口说话的意思。学校第一位聋童大约12岁,是一位木匠的儿子,入学不久即因其父大病未能再来上学。接下来,该校招收了两名学生——李三元、刘堂凯。紧接着又来了一位聋人,但他已经30多岁,心智模式已经定型,无法学习新知识,梅耐德只好遗憾地让他回家了。
1890年,学校又来了三名聋童——张毛、大哑巴、杨方云。梅耐德聘请了懂英语的基督徒李元凯来校任教。
就这样,学校有了5名聋哑学生。其实,登州及其周边有很多聋哑儿童,但很少有人愿意来,因为家长对梅耐德还不够信任。一次,为了劝说一位富人送其聋儿来校上学,李元凯老师带着学生刘堂凯到其家,这个富人对刘的书写、理解汉字的能力感到惊讶,也想送其聋儿到学校来,但是当他看到刘堂凯能与他们对话,而且借助唇读能看懂他说的话,这位富人马上端茶送客,因为他不相信刘堂凯是聋哑学生,认为遇到了两个骗子。
由于学校办在梅耐德夫妇的家里,5个聋哑学生加上梅耐德夫妇2人、2个小孩、1个保姆,加上李元凯老师,11个人使得家里显得十分拥挤。梅耐德写信向其母校——罗彻斯特聋哑学校求助,并向在华的美国人、英国人募捐。其母校汇来500美元,并捐赠了一些学习生活用品,在华洋人也纷纷捐款。
新学校建好了。一共建了两栋5个房间,每个房间都垒砌了土炕,一铺炕可以睡三位聋哑学生。新校舍中的两间是学生宿舍,一间作学生餐厅,一间作厨房,其中用布帘隔开一块地方作浴室。最小一间只有15.4平方米,是老师的办公室。其家里的餐厅作教室。这样的办学、居住条件,在20世纪末的登州,可以算贵族学校了。
学校为聋哑学生免除了书学费,还为每一个聋哑学生发了一支毛笔、一块写字石板、几块墨和一只小水杯。可是,聋哑儿童的家长依然不信任梅耐德。一直到1890年5月,学校才迎来第六个学生。
为了让更多的聋哑儿童能接受教育,梅理士夫妇在登州走访了44个聋哑儿童家庭,他们的年龄都在8岁到16岁之间。他们估算,全中国至少有50多万聋哑儿童,让他们接受教育是十分急迫的事情,如果错过了最佳教育期,他们将真的成为又聋又哑的人了。
为了吸引聋哑(童)家长的关注,激发其对特殊教育的兴趣,梅耐德决定用已在校接受特殊教育的聋哑学生的案例进行宣传,以便招收更多的聋哑学生,同时设立师范部,进行聋哑教育师资培训,为在中国创办更多的聋哑学校储备师资。
1892年,梅耐德借回国休假的机会,到处为学校募捐办学经费。每到一处,她都提到了学校的办学成就、收支情况,以取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恳求大家伸出双手帮助中国孤苦无助的聋童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梅耐德回国后,陆续收到了许多捐助,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梅耐德对未来满怀憧憬。
化悲痛为力量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895年6月21日,67岁的梅理士因为积劳成疾,突发心力衰竭逝世。梅耐德十分悲痛和茫然,家里顶梁柱的去世,导致家中、学校失去了一笔重要的经济来源。她已经有了三个小孩,为了领取长老会的工资养家,她只好像丈夫一样去传教。endprint
1896年1月,梅耐德忍痛关闭了学校。当她把十几个可爱的聋哑学生送走之后,十分伤心,但她坚信自己会重新办学,并把学校剩下的200美元经费存入香港银行。
从1896年到1898年,她虽然专职传教,但心里一直牵挂着那些聋哑学生,她不断地向美国那些给聋哑学校捐过款的组织和个人写信,诉说自己的办学梦。
其母校校长威斯特·维尔特博士收到信之后,回信请她重新开办聋哑学校,由母校为她提供办学经费和其一家人的生活费。读完母校校长的来信,梅耐德心里重新升起希望。经过反复思量,她决定把学校迁到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的烟台,离开登州这个狭小的城镇。
1898年,梅耐德带着全家人离开生活了14年之久的登州,来到烟台,租赁通伸旅馆为校舍,正式重办聋哑学校,并改名为“烟台启瘖学馆”。
正当梅耐德全身心投入学校工作的时候,不幸再次降临,她和亡夫唯一的一个女儿露丝因为猩红热夭折了。丈夫、爱女的先后离世,令梅耐德几乎崩溃。但她是个坚强的女性,埋葬了爱女之后。她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投入学校的工作之中。
筹钱建校
1899年,租赁通伸旅馆的合同到期了。梅耐德在英美传教士和美国国内聋哑学校的支持下,向一家银行高息借贷了5500美元,加上丈夫的保险费和自己所有的积蓄,在烟台东山海滨购买了一块地皮,准备建一座新校舍。为了提防不理解她的人说她洋化聋哑儿童,梅耐德特地把学校的建筑物设计成中国风格。
新校舍建筑速度很快,1899年11月便交付使用了。新校舍的建造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此梅耐德有了永久性的校舍。之后两年,梅耐德又募集了一笔钱,买下了学校的北边、西边的几块地皮,校园面积扩大到46亩,建起了6栋楼房、几十间平房,其中教室76间、办公室16间、男女生宿舍20间、礼堂10间、游艺室10间,另设有校办工厂、澡堂、厨房、食堂、成绩室、接待室、传达室等。校具、教具、标本等也得到了充实。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所需要的经费也日益增加。梅耐德每年都认真地撰写学校的年度工作报告,向所有的捐助者详细汇报学校的工作和资金使用情况,并希望其捐助能继续下去。
1904年,梅耐德回到美国,在各地大力宣传烟台启瘖学馆,募集办学经费。她几乎拜访了所有的捐助者,为他们播放了100多张反映学校教学情况和聋哑儿童生活的幻灯片。33天之内,她举行了29场演说,写了40多封信。
在一位聋哑学院院长的引荐下,梅耐德得到了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接见,总统对其工作进行了高度评价。美国著名作家、盲聋哑人海伦·凯勒听说其故事后,十分感动,捐赠了700美元,还在报上发表文章,呼吁社会各界为梅耐德的学校捐款。
此外,梅耐德创新了捐助方法,她提出可以让美国的组织或者个人负责一位或者几位聋哑学生的上学费用,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她直观地说:“你捐助1美元可以让一名奄奄一息的华人聋哑儿童吃饱1个月;你每月节约2角钱,一年可积累到2.4美元,能让一名华人聋哑儿童吃饱2个月。”于是,有些好心的美国人认捐某个学生一年的伙食费,有的认捐某个学生三年的伙食费。
美国200多所聋哑学校19000多名聋哑儿童,发起了援助中国同病儿童的活动,每人每年节省两角钱,每年捐助梅耐德的学校约4000美元。同时,美国聋哑学校的教师们也纷纷捐款,这些捐助一直持续到1941年。
梅耐德对美国人民的捐赠,均十分珍惜、感恩。有些美国人没有现金捐助,他们捐给她一些旧衣服、旧家具等杂物。梅耐德夫人认为这也是一片爱心,也是对烟台启瘖学馆的支持。所以,她高兴地接受下来,仔细登记,逐一整理打包,带回烟台。
除了向美国友人求援,梅耐德还组织学生勤工俭学,如培植花卉、做手工等,赚钱维持学校运转。
巡回演说
为了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了动员更多的人支持特教事業,弘扬人道主义,梅耐德决定在中国进行巡回演讲。
1908年10月,梅耐德带着一位教师、三位男聋童,开始在中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说。这三位男聋童中,有一位就是后来去美国罗彻斯特聋哑学校留学的夏绍芳。
他们一行从烟台出发,行程累计6400多里,先后在天津、北京、武汉、上海等16个大城市举行了50多场演说,累计有3万多名中国官民听到了聋童读出、说出中文。人们对聋哑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她这次巡回演讲,受到了清朝教育部副部长(学部侍郎)严修、直隶总督杨士骧、两江总督端方、北洋大学校长、美国驻华大使等人的高规格接待。
在梅耐德的感召下,中国的聋哑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如保定聋哑学校、杭州私立聋哑学校、南通盲哑学校、私立北平聋哑学校、成都盲哑学校、上海福喑学校、南京市立盲哑学校、天津市聋哑学校、福建古田县聋哑学校等。
再造之恩
烟台启瘖学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不错,如1914年、1915年两届毕业生,基本都被安排在商务印书馆工作。商务印书馆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出版社,职工待遇很好,编辑两个月工资可以在欧洲旅游半年。因为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曾经考察过欧洲的一些聋哑学校,他对聋哑人及其教育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他优先安排烟台启瘖学馆毕业生到其单位就业。
在烟台启瘖学馆,刚入校的学生多为乞丐、弃婴或者孤儿,经过几年至十几年的学习,大多成为身心健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的有用之材和受人尊敬的公民。
聋哑女童李迎春的生父是叫花子,家中已经有了一个聋哑男孩。生父打算把她卖给富人家做养女、丫鬟,因为她是聋哑人,卖不掉,白送也没人要。最后生父只好把她和哥哥送到了烟台启瘖学馆。梅耐德收留了他们,对他们进行抚养、教育。李迎春慢慢长大了,十分惹人怜爱。梅耐德担心其生父把她接走再次卖掉,于是和其父签订了协议书,规定李迎春将长期留在学校。14年后的1920年,李迎春已经长成一个美丽的大姑娘了,梅耐德聘任她为学校正式教师。
王凤英,小时候一场天花让她成为聋哑人,而且眼睛失明,成为盲聋哑多重残疾的小女童。被父母遗弃之后,她流落街头乞讨为生,后被香港九龙一位好心的修女收留,并被送到烟台启瘖学馆。在梅耐德等人耐心教育下,她学会了盲文、手语,被誉为中国的海伦·凯勒,毕业后在香港一所盲校任教。
像夏绍芳、李迎春、王凤英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在烟台启瘖学馆获得了新生,成为自食其力的公民,成为近代中国的奇迹。
永被尊敬
1923年,70周岁的梅耐德老人光荣退休了。退休后,烟台市政府给了她极高的评价,说她是“中国特殊教育的先驱,用自己全部的身心开创了这种工作,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社会接受了这种工作,直到聋哑学校成为关爱饱受折磨的聋哑人解脱痛苦的化身”。
退休后的梅耐德到了南京,和儿子一家生活,其子在南京一所教会大学任教。
1927年,北伐战争爆发,南京成为直系军阀孙传芳部和北伐军反复争夺之地,为了人身安全,梅耐德和儿子搬回美国定居。1929年4月,77岁的老人在美国逝世。
为了纪念这位可敬的美国友人,山东省烟台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内,竖立着梅耐德的汉白玉雕像:梅耐德侧身而坐,她引导一位头戴瓜皮小帽垂着一条小辫的聋童的手,一只手指向自己的鼻子,一只手指向自己的喉咙,这就是她当年教育聋童用触觉感知声音的教学情景。每年都有许多特教人士来此地向梅耐德女士表达自己的敬意。
(责任编辑:武学沪)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