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在蒋介石一生中,下面几件事令他耿耿于怀,感慨良多。
学历是他心中之痛
蒋介石在弱冠时曾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后因不守堂规而被除名,他为挽回影响而东渡日本求学。由于某些原因,他未能进入日本士官学校深造,而就读于日本陆军振武学校,接受军士教育程度的训练。这件事一直使他心中不快。
1928年7月,复出不久的蒋介石以总司令的名义驻节北平。他派人到米市胡同南兵马司,和士官学生总会的总召集人刘宗纪接洽,以蒋氏为日本士官第六期毕业生的名义捐款5万元,作为同学会的经费。当时有些人向刘宗纪质问:从哪里冒出这么个叱咤风云的贵同窗?刘宗纪说:“我们活动经费短缺,有人捐巨款还不好吗,何必深究呢?”
后来,李宗仁对此评价道:“英雄不问出身,蒋先生实在是多此一举。”
批准戴笠为“党外人士”
1938年3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中央委员会临时全体大会时,蒋介石欲圈定戴笠为中央委员。戴笠得知此事后,连忙向蒋介石报告:“我连国民党党员都不是,又怎能当中央委员呢?”蒋听了非常惊奇,忙问:“你既是黄埔学生、复兴社社员,又在我身边干了这么多年,为何还不是党员?”戴说:“我以往一心追随校长(指蒋介石),不怕衣食有缺、前途无望,入党不入党,决不是学生要注意的事。高官厚禄,非我所求。”蒋介石听了这番话非常高兴,立刻写了一张条子,戴笠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蒋中正介绍戴笠为中国国民党党员”几个字,他连忙推辞,坚决表示终生只做蒋的“无名学生”,不当中央委员,“只要校长信任,就感到莫大的光荣了”。
后来,国民党资深特工郑介民在评价戴笠的为人时说:“雨农的鬼把戏,总是能讨老头子欢心,真是高人一筹。”
1945年,在重庆召开国民党六大时,蒋介石又要圈定戴笠为中央委员候选人,戴又坚辞不受,并再三向蒋表示,“唯校长信任是图,‘党‘官二字是无所谓的”。蒋介石从此对戴更是格外垂青。
隐瞒密信铸大错
蒋介石是个很自负的人,他在一生中很少检讨自己。但有一次他却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发自肺腑地向孙中山作检讨,虽然蒋介石最终得到了孙中山的谅解,但他却始终不能原谅自己,按蒋介石当时的话来说,他肠子都悔青了。事隔多年,蒋介石在一次和宋美龄的谈话中,还悔恨地追忆此事。当年这事发生后,孙中山也痛定思痛,发自肺腑地当着蒋介石的面反省自己,并与蒋约定:只此一次,下不为例!这是件什么样处置严重失当的经国大事,让孙中山和蒋介石如此地刻骨铭心呢?
这事得从头说起。1918年5月,历时10个多月的护法战争失败后,孙中山虽已开始认识到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但由于手中没有一支完全听命于自己的“革命军”,只得把统一中国、实现三民主义的希望寄托在援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的身上。然而,当时陈炯明正暗中和湖南水陆军总司令赵恒惕(后任湖南省督军、省长)勾结,拟暗中互相照应,一旦时机成熟即公开结成“陈赵联盟”,软禁或架空孙中山,实行“联省自治”,称雄一方。
谁知,赵恒惕在1921年8月间致陈炯明的一封密信被时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官的蒋介石截获。蒋介石本想将这封密信呈报给孙中山,突然“灵机一动”,想弄顶“大师”的桂冠戴戴。蒋介石为了显示自己有超人的洞察力,在晋见孙中山时竟隐瞒了此事,故作先见之明地对孙中山说,陈炯明大奸似忠,乃心怀叵测之辈,应尽早设法削弱、解除其兵权。蒋介石暗忖,他的“远见卓识”肯定能得到孙中山的赏识。可他没想到,由于他隐瞒了足以证明陈炯明可能异动的密信,孙中山并没重视他的意见。其时孙中山正坐镇桂林,准备入湘北伐,他仍将留守广东大本营的重任交给了陈炯明。陈炯明因此而赢得了时机,顺利地于1922年6月公开发动武装叛乱,致使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护法战争归于失败。
据上述史料来看,倘若当年蒋介石能及时将截获的密信呈送孙中山,孙中山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必定会重新进行战略布署,这样一来,陈炯明叛变事件或许可以避免,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历史亦将改写。
晚年被黄庭坚的《清明》诗打动
1969年9月16日下午那場车祸后,蒋介石的健康每况愈下。1975年清明节前几天,住在台北荣民医院的蒋介石突然显得精神很好,事后证明这是“回光返照”现象。
当时,精神不错的蒋介石为了应景,请护士罗小姐念几首与清明节有关的古诗给他听。罗小姐找来唐诗宋词,先念了杜牧写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蒋介石对这首知名度极高的“清明诗”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他只听了一遍,便叫罗小姐再念别的。当罗小姐念到黄庭坚所写《清明》诗的最后两句“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时,蒋介石为之动容,他叫罗小姐多念几遍给他听。末了,蒋介石老泪纵横。起初,罗小姐还不太懂这两句诗的寓意,后来找来译本,她才明白,“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的意思是说,不论你是圣贤高官还是庸夫俗子,当其生命终结后,都是一个长满荒草的小坟堆。
据蒋介石的大公子蒋经国在一次与张学良谈话时说,蒋介石在临终前几天曾说,1969年9月16日下午那场车祸使他少活20年。而如果他早一点读到黄庭坚的那首《清明》,必将有助于他悟出人生三味,而悟出人生三味之后必能大悟大彻,将人生观升华到看破红尘彻底“觉悟”之至高无上、至虚至空之境界,此境界有助于颐养天年。
(责任编辑:武学沪)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