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良泉,男,1917年11月生,江苏省如皋人,系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离休教师,如皋县第五届政协委员。今年正值老人百岁寿诞。他抗日战争前参加革命,投身教育事业,开展地下斗争。由于抗战有功,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他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徐良泉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人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
抗日反蒋,虎口办学
徐良泉从小和哥哥徐浩泉被父母送进“洋学堂”读书。1936年春,他以优异成绩考进东台大丰垦区一年制简易师范,毕业时留母校附小任校长。工作不久,父亲病故。寡母在极度贫困中,为他和妻子完了婚。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入侵,国难当头。抗日救国,义不容辞。他随即加入所在区抗日委员会,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新四军北渡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徐良泉和哥哥徐浩泉报名参战。为了掌握敌情,如西县人民政府委派徐良泉到通如公路边的任口,在敌寇眼皮底下办学,他肩负两个任务:刺探敌方军情,教好抗日课本。徐良泉紧紧依靠群众,以教学为掩护,观察敌伪动态,隔日向区情报站传递信息。任口小学距敌伪据点仅300米左右,上课时,徐良泉指派学生在校门前轮流放哨。他采用两套书教学,一套是三分区统编的抗日课本,另一套是传统《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识字课本。由于据点西边是根据地,日军人少轻易不敢下乡。一旦发现日军下乡,学生们立即藏好抗日课本,课桌上则换上《数学》和识字课本。伪军更是稀里糊涂,一直认为学校是伪组织建立的白蒲分校。五年多时间,徐良泉在虎口里带领学生天天高呼:“打鬼子,救中国,爱人民,保家乡。”除了组织儿童团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他还发动贫雇农开展“二五减租”和反对抽丁抽捐的斗争。由于情报、教学双丰收,如西县人民政府于1943年、1944年两次传令嘉奖了徐良泉。
1946年,蒋介石背信弃义,违反国共《双十协定》,明和暗打,发动内战,徐良泉和哥哥又迅速投入反蒋活动。1月15日,国民党军队悍然进攻已经解放了四个月的白蒲镇,所到之处杀人放火,白蒲人民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美方、国方、共方军事调处部“三人執行小组”前来如皋调处,徐浩泉、徐良泉兄弟向“三人执行小组”揭露了国民党军队破坏原防协定、搞“假谈真打”的阴谋,要求和平,反对内战,此举激怒了国民党代表,即派特务盯梢,徐浩泉回家不到一小时,即遭特务枪杀,年仅33岁,惨案震惊全国。而弟弟徐良泉自然而然也成为敌人斩草除根的对象,如皋县委考虑他的人身安全,调他去如城养正小学任校长。暑假中,国民党军队继续进攻如皋,徐良泉决定投笔从戎,参加新四军做后勤工作,随军配合反攻。不久,领导又派他前往磨头区云阁小学任校长。鉴于北撤受阻,处境险恶,徐良泉接县长张继中命令转移到江南敌占区打埋伏,待机归队。
1947年5月,徐良泉潜伏到南京,加入教师队伍,担任三区承恩寺小学六年级班主任,继续虎口办学。他上语文课以及早操集训时,大讲中国兵(八路军、新四军)杀敌的故事,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由于教学有方,1948年春他被提升为教导主任。他动员妻子邵秀英前来南京一起开展反蒋活动:一是号召全班学生订阅上海地下党出版的《中国少年报》,人手一份,并逐渐扩订到全校乃至校外,建立了代销站,化名“徐源清”,帮助发行了100期,宣传进步思想。因为销售量日增,被敌人发现,勒令停售,险遭杀身之祸;二是国民党统治区的南京通货膨胀,再多的纸币也无法抵消物价飞涨,只有兑换成黄金,方能减少贬值。于是,徐良泉动员全校教职工排队挤兑,给国民党政府制造了许多麻烦。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徐良泉在承恩寺小学主编出版了第一期欢迎解放军的墙报,宣传解放军进城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抗日战争胜利过程和三大战役近况,并展望全国解放形势。墙报一出,轰动三山街,引来大量的市民围观。接着,连出五期,影响极大。学校5月1日复课,他参加了军管会三区文教接管小组,接管了三区各级小学,负责清点校产。因捣蒋有功,军委会委任徐良泉为南京市三区中心小学校长。学校除了办好30个正规班外,还招收失学儿童组成了3个扫盲班,一律免费教学。《新华日报》予以报道,引来全市小学参观学习,军委会嘉奖了这一创举。
回归故乡,主抓文教
1950年暑假,如皋县教育局来函,动员徐良泉归队。经领导批准,他办理了调动手续,离开南京,回到家乡培育建设人才。
徐良泉被组织上指派到白蒲区姚园小学任校长,当时该校是仅有两个年级、两个教师任教的初小,借用的是民房。他提出扩办区中心小学的建议,五、六年级招收新生22人,编为复式班。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才紧缺,兴办教育非常重要。学生虽少,但思想教育抓得很紧。他首先参与建立了全区第一个少年先锋队,从而推动全区各校陆续建队。徐良泉亲任新成立的白蒲区话剧团团长,带领话剧团深入全区10个乡公演,配合党政中心工作,宣传土改、参军、征粮、抗美援朝和党的政策。参演学生上午上课,晚上演戏,宣传、教学两不误,流动办学,不荒课业。徐良泉既是团长又是老师,他负责上政治、史地课,学生回校后再补上语文、数学,获得区领导、干群、家长、学生“四满意”。学期结束,县政府传令嘉奖他。第二学期徐良泉被评为“南通专区模范教师”,光荣出席专区庆模大会,地区行署专员叶胥朝为他佩戴大红花、颁授奖章。回校后,徐良泉调升白蒲区专职教育工会主席。
1951年冬,徐良泉调任江防区文教助理。他参加了全县冬学教师培训班,回区召开扫盲动员大会,利用冬春农闲三个月,在六个乡兴办了30多所冬季扫盲学校,学员冬学情绪高涨,扫盲运动蓬勃发展。哪里出现问题,徐良泉就奔赴哪里解决。由于扫盲成绩显著,江防区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县“冬学模范区”。他在江防区还创办了三洞口民办初中。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小学迅猛发展,初中未能跟上,小学毕业生升学非常困难,群众强烈要求妥善解决。江防区区委书记找到徐良泉,要求他创办民办初中,并在申请县教育局批准后,调来三位小学教师协助招生。广告贴出后,江防区和邻县靖江前来报考的学生有200多人,通过考试录取120人,编成两个班。鉴于学生思想复杂,徐良泉挤出时间,每周到校上2节政治课。他还在该校筹建了由村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的校委会,将乡政府办公室改造成临时校舍,号召群众集资,解决了上课所需的桌凳。三洞口民办初中后来发展为江防初级中学。endprint
徐良泉在江防区前后工作了四年,1954年底,他调任马塘区文教助理。一年后,随着行政区划调整,他又担任了磨头区文教助理。每到一区,他大搞整顿发展,特别是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大办冬学,大力开展成人扫盲,他所在的区个个被评为“冬学模范区”,推动了互助组、高级社快速形成。他想方设法改造提升马塘小学,配备教师,扩办年级,一年后升格为区中心小学。他协同教育工会,购置了一套飞机、大炮、机枪、坦克模型,到各校巡回展览,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强化少年儿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1955年春节后冬学复课,如皋县扫盲工作团委派徐良泉兼任城西分团团长,负责城西、磨头两区各乡扫盲工作。
创办农中,影响巨大
1958年1月,党中央号召试办半工(农)半读性质的学校,满足小学生升学需求。徐良泉响应上级指示,从如皋县水利局秘书岗位,到勇敢乡下放劳动。3月20日,勇敢乡农业中学正式成立,并在乡政府大会堂举行开学典礼,这是继海安县双楼农中、邗江县施桥农中之后的如皋县第一所、全省第三所农业中学,办学方针是“半耕半读培养新农民,边学边干建设新农村”。徐良泉被任命为勇敢农中教导主任,负责教学工作。当时,办学条件异常艰苦,仅有三间破堂屋用作教室,教师3人,没有桌凳。3月25日,72个学生在农家小院里席地而坐,徐良泉为他们上了开学后的第一课。他从实际出发,提出办学实施间日制,即一天上课,一天劳动,三年后确保学生达到初中毕业水平。
当年4月28日,省政府在扬州召开全省农中代表会议,交流创办经验。徐良泉作《教学为生产服务,学校在群众中扎根》的发言,介绍勇敢农中开学一个月,做到了学生满意、家长称心、干群拥护,这引起了与会省领导的注意。会上,副省长管文蔚插话:“如皋县勇敢农中是典型,为全省树立了样板,王厅长会后要好好总结推广。”休会时,副省长管文蔚在徐良泉的日记本上留言:“徐良泉同志,你办的农中很好!”7月11日至14日,省教育厅在勇敢乡召开农业中学现场会,副省长管文蔚、吴贻芳到会作指示,参加会议的有各地、市、县教育局长、股长和农业中学代表400余人,还有来自上海、南京等地高校的教授、讲师和《光明日报》、《文汇报》、《新华日报》、省电台记者40多人。他们听取了勇敢乡创办农中的经验介绍,观摩了徐良泉的农知公开课《帮帮玉米的忙》,参观了勇敢农中的校舍和棉花、玉米试验田,由此掀起了全省学习勇敢农中经验的高潮,进一步明确了农业中学的办学方向。7月23日,《新华日报》发表省委书记陈光赞扬勇敢农中的文章《六间破堂屋,偏偏出状元》,同时刊发了该报记者采写的新闻稿《向勇敢乡农中学习先进经验》,刊登了江苏省教育厅的文章《勇敢乡农业中学巩固与提高的经验》及《勇敢乡农中制订发展规划》《一次现场会,胜读十年书》《三个小故事》等文,《光明日报》、《文汇报》相继转载,吸引了上海、浙江、安徽、江西、山东、吉林等外省市教育参观团纷纷前来取经。凡来参观者必定参加三项活动:一是听取勇敢乡党委介绍办学经验,二是观摩徐良泉老师的一堂农知课,三是召开一次师生座谈会。当年8月30日,全省农业中学代表会议在南京召开,徐良泉再作交流发言,大会编印了经验介绍材料《学“勇敢”、超“勇敢”,办好农业中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印刷12000册,向全国发行。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李汉章为此在《江苏农业中学典型经验》一书中撰文《一所农业中学以事实驳倒了观潮派》。9月4日,省新闻电影制片厂前来补拍《勇敢农中席地上课第一堂》电影纪录片,在全国放映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9月14日,勇敢农中办学事迹在全国农业展览会文教卫生馆展出。11月21日至12月2日,陈华同学光荣出席了团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被团中央授予“青年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红旗和“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奖章,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首长的接见。
徐良泉主抓勇敢农中教学,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他根据本乡生产的主要农作物,教授了棉花选种、浸种、闷种,营养钵和方格育苗,棉田管理整枝摘芯等技术。在他的具体指导下,学校创办一年中,试验田由3亩增加到60亩;棉花(棉籽)产量有3亩田亩产达420斤,另外46.5亩平均亩产达250斤,总平均亩产260.3斤,是该乡平均亩产150斤的1.7倍。此外,还培植了30亩三麦丰产片;开办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细菌肥料厂、土农药厂、农具机械厂;饲养了猪、羊、牛、鸡、兔,并进行猪的二割试验;栽培了果树林苗;开展科学研究,革新农具技术,发明了坐式脚踏吸水车、水龙式吸水机、水泵式吸水机、方格苗床用多刀快速切泥器、脚踏绳索牵引犁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空前高涨,推广了农业科学技术,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发展。徐良泉呕心沥血,默默耕耘,为乡、社、队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农技干部。
徐良泉是公认的“农业专家”,他的农知课形象生动,一听就懂,远近闻名,受到领导、同行、学生和农民欢迎。华东师范大学张惠芬教授在1958年第2期《生物学教学》杂志上发表了《介绍一个农业中学的农业知识课教学》,盛赞徐良泉的教学特色。群众评价徐良泉的授课:“教学很实际,学习赶普中,推广新技术,全社都带动。”1958年8月28日《光明日报》第2版刊载徐良泉的文章《我怎样教农业知识课》,《光明日报》为此发表短评《农业中学的好典型》。在半耕半读教学实践中,徐良泉有多篇农业知识课教案被如皋县科协编印的《科技普及资料》刊用,作为全县农村业余技校教材和广播、讲演、黑板报参考。他主编了《以季节为顺序的农业知识》读本,1959年5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向全国发行。他的多篇教学经验总结和农知课教案,被选入《农业中学教育经验汇辑》《江苏教育学院农中教师培训班教学经验交流材料》《江苏省半农半读教育会议农业中学经验交流材料选编》出版,或通过《人民教育》《江苏教育》杂志发表。1959年9月,《人民中国》杂志第9期(法文版)刊登新华社南京记者于哲英采访勇敢农中的报道《奇迹般的一年》,同時配发了徐良泉带领学生在小麦试验田治虫的图片,使勇敢农中真正走向了世界。endprint
勇敢农中声名远播,各方关怀也纷至沓来。1959年3月14日,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给中共江苏省委复信,并答复勇敢农中,提出办好农业中学的四条原则。1959年秋季开学后,副省长吴贻芳、省委宣传部部长欧阳惠林、省教育厅厅长吴天石再次来校视察,参观了学校的试验田、养殖场,召开师生座谈会,了解办学情况。同年12月,勇敢农中被评为全省农业中学“先进集体”。1960年秋,省委书记陈光又一次莅临学校视察,鼓励师生克服困难,坚定办学信心。勇敢农中建校7周年之际,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部长陆定一也发来了贺电。
正当徐良泉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1966年8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而来。造反派诬陷徐良泉是“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批斗他50余次,徐良泉教学靠边站,工资遭停发。乌云散去,拨乱反正。1971年初,如皋县教育局正式通知徐良泉为全县教师上农知公开课,他终于获得新生,恢复名誉,恢复自由,又一次站在了三尺讲台,讲授他所钟爱的农业知识。
老骥伏枥,奉献一生
勇敢农中从创办到巩固、发展,又历经混乱到转折,徐良泉在此工作了15个年头,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由于徐良泉既是抗战前的老革命,又在建国后教育教学工作中久负盛名,因此,1973年春,如皋县教育局将他调到重点学校白蒲中学,任教初、高中16个班农知课,一干又是10年。他自编教材《科学种田,越种越甜》,讲课生动活泼,学生一学就会,县教育局将此材料印发到全县各中学作为教学参考。他利用校园空地搞“山芋下蛋”试验,种植8个小山芋,收获200多斤,轰动农业战线。他不遗余力地带领学生植树造林,美化校园。他们培植出的三个水杉园和一片桑木林,成了学生的避暑胜地,加之栽种的凌霄花遍布校园,每每红花盛开,白蒲中学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园中学”。这一年刚好放忙假一周,他组织初一年级学生到农村劳动,研究棉苗保全、移栽玉米、栽插山芋、传授三瓜整藤技术,送科技到生产队。1975年秋,他又带领高中毕业班200人前往江防五七农场劳动锻炼。1976年夏,因白蒲中学设置地震预测点,迁班至蒲西乡14大队广场上课。他牺牲了许多的节假日,率领学生深入社队推广农业技术,使生产队粮食增产。1978年,如皋县召开工农业生产战线积极分子表彰大会,本不包括教育界,因为白蒲中学农知课紧密结合农业生产,特色鲜明,影响甚广,有关方面特邀徐良泉参加,并向他颁发“先进工作者”奖状。
1979年秋,县里批准徐良泉光荣离休,享受县处级干部生活待遇。他虽然离开了学校,但仍然离不开教育岗位,工作变得更为忙碌。徐良泉当选为勇敢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后,生命不息,“关工”不止。他将农知、生物专业知识传授给农民,在全乡引种草莓、葡萄、桃、梨,推广繁殖幼蚌、河蚌育珠、饲养鹌鹑等,促进老百姓致富。他心中装着教育,时刻关爱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勇敢乡有7个中小学,他经常去走走看看,讲故事、做报告,先后为白蒲地区中小学生作革命传统教育讲演近百场,精心培育下一代爱党、爱国、爱家乡、爱人民的优秀品德。每年清明节,徐良泉都会在哥哥徐浩泉烈士墓前,热情接待前来扫墓的中小学生,作《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报告,受众达两千人次。国庆50周年前夕,他撰写了一本革命回忆录《松筠集》,既是徐家的传家宝,又是教育后辈的好材料。他撰写的十多篇回忆文章被收入中国老年诗文集和《中华颂》文集出版,他的照片和履历荣登《中国当代知名学者辞典》。奖状成叠,奖品成堆。他获知筹建勇敢中学纪念馆,立即将自己保存了半个多世纪的许多珍贵资料无偿捐出,展现了一名老教师的高尚情操,受到各级领导、中学校友的高度称赞。
走过人生百年,经历新旧社会,传奇老人徐良泉献身教育,为革命、为国家奉献一生,为世人称颂。如今,他正享受着晚年生活的清静与快乐。他说:“欣逢盛世,生活无忧,我要感谢共产党,年届耄耋,待遇丰厚,心满意足,晚年幸福。”
(責任编辑:顾鸿)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