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曲友中擅演“小生”戏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现代昆曲界泰斗级大师俞振飞,另一个就是昆山曲友殷震贤。这两个人都被梅兰芳邀请配过戏,又同是当时昆曲名曲家,并称沪上曲界“双璧”。昆曲里面唱腔各有讲究,俞振飞精于唱法中的擞腔,殷震贤则擅长笑功,时人有“殷笑俞擞”之誉。殷震贤最拿手的戏就是饰演《金雀记·乔醋》里的潘岳一角,举手投足,若诗若画,遂有“殷乔醋”之称。
出生名医世家,不忘昆曲风雅
殷震贤,字邦良,江苏昆山正仪镇人。生于光绪十六年(庚寅)七月廿八日(1890年9月12日);逝于农历庚子年四月二十日(1960年5月15日),享年七十岁。
殷震贤的父亲名叫汤致祥,入赘苏州思婆巷殷氏,改殷姓。其大伯母闵氏出身昆山著名“闵氏伤科”。殷震贤从小跟随大伯母学医,学成后于民国初寓于昆山南街行医。汤致祥为昆山曲界前辈,熟悉音律,善于度曲,吹得一手好笛。殷震贤从小耳濡目染,也喜爱上昆曲,各个行当都学,最擅长的是“巾生”戏。后来还跟从苏州名师沈月泉学习,唱、念、笛、鼓皆精,串戏更兼上乘。随着伤科医业的拓展,殷震贤跟从父亲到上海白克路(今凤阳路)永年里10号设诊开业,因医术高超,很快名扬沪上,业务兴盛。
殷震贤学的“闵氏伤科”技艺,是昆山传承几百年的伤科技艺,有非常独到的神奇功效。殷震贤生性聪敏,对“闵氏伤科”的精髓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殷氏伤科”疗治方法。殷震贤特别精于伤科手法,凡脱骱者,应手辄愈。他也善用祖传伤膏伤药和活血丸、止痛散等方剂,治疗伤骨骨折、跌打损伤等症,俱获显效,被列为“上海八大伤科名医”之一。
殷震贤的伤科名药“殷氏万应膏”非常有名。当时很多苏南市郊农民患有新老宿伤都赶来白克路求治,曾有不少伤者贴膏药痊愈后,再将用过的膏药数度借给其他伤者,伤膏敷贴,仍然见效。后来该方被殷震贤的次子殷孟超捐献给上海中医药卫生管理部门。
殷震贤到上海后,不仅行医济世,而且积极参与上海的昆曲交游活动。他一人参加了上海的倚云集、赓春社、平声社、青社等不同昆曲曲社,不仅和沪上来往的穆藕初、俞振飞、徐凌云、项馨吾等友善,还到处交游,红豆馆主溥侗和海宁王欣甫等都是他经常往来的曲友。他们一起唱曲护曲,留下了许多风雅而感人的故事。
曲尽昆腔之妙,技称昆曲“一绝”
殷震贤研习昆曲声腔、说白、身段、指法,刻意求工,绝不草率行事。拍曲不达到滚瓜烂熟的地步,不轻易上笛。平时教导儿辈及后生:“念白比唱难,一啼一笑务必扣贴入微。”殷震贤除了要求“字正腔圆”、“注意层次”外,还要掌握“运气”、“透气”、“收”、“放”等要领,视剧情之缓急,身段之转换,能够极各种伸缩顿挫变化之能事。所以殷震贤不仅能唱曲,更能够串戏,上台演出。
1921年1月4日、5日,上海钧天、嘤求、润鸿三个曲社在“诒燕堂”举行清客大会串,邀请苏州全福、大章、大雅三班的旧人为班底。殷震贤作为曲社的活跃分子也参加了这个曲会。曲会上,有著名昆曲名家徐凌云主串的《跪池》,俞振飞主串《望乡》等戏码,殷震贤主串了他的拿手好戏《乔醋》一段。
1922年1月,穆藕初在上海倡议成立“粟社”,以研习昆曲大家俞粟庐的唱法为宗旨。这个“粟社”公推穆藕初为社长,谢绳祖为副社长。参加者都是上海苏州一带富有影响的曲家,有徐凌云、张紫东等,殷震贤也是其中之一。
殷震贤不仅积极参与曲社活动,自己也出面组织曲社,殷震贤自家的寓所,就是上海曲友活动的场所之一。当时上海的名曲社还有一个叫“益社”,便是由俞伯陶、殷震贤等旅沪江浙各省昆曲家组织。上海历史最久、影响较大的曲社——赓春曲社,1933年起社务由徐凌云(海宁人)主持,曲社活动也多在殷震贤寓所举行。因为热心曲社活动,殷震贤同时成为上海倚云集、赓春社、平声社、青社等曲社的台柱。
殷震贤擅长演的戏很多,最擅“巾生”戏,如《拾画》、《藏舟》、《断桥》、《玩笺》等,兼工“小官生”和“旦角”。有一次曲会上,殷震贤唱了一折《拾叫》,这是《牡丹亭》里柳梦梅的戏。殷震贤表演得儒雅清新,功力造诣极佳,观者无不叫好,大呼过瘾。当时在场的昆曲大家俞粟庐先生听罢击节赞赏,对俞振飞先生说:“殷震贤的戏,神情气足,还伴有一条好嗓,可称一绝。”可见殷震贤技艺之高。
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到上海演出,当时梅兰芳誉满天下,红遍上海滩。梅先生特邀殷震贤和他合作演出《惊梦》、《贩马记》等昆曲剧目。梅先生也很有雅量,不突出自己,对殷震贤的客串配戏给予很大的尊重,演出的台上特地放着演示牌,上面刊印“特邀殷震贤先生客串演出”几个字,表示对殷震贤的“礼仪之重”。当时昆曲里面能够和梅兰芳先生配戏的,也不过俞振飞等寥寥数人。殷震贤在上海曲友之中的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昆曲演唱要求很高,基本是按律行腔,不允许随便改动,所以不像其他越剧、京剧之类会产生不同的流派。但是殷震贤对昆曲唱腔的研习有他独到的心得体会,所以也传授了不少学生。跟随殷震贤学习昆曲的人很多,比较著名的有上海的周萼轩、樊诵芬、柳萱图,苏州的俞锡侯、姚明梅,还有美籍曲友唐瑛等,都是他的传人。殷震贤是昆山乃至苏州地区对外影响最大的曲友之一。
参与昆剧传承,为“昆”尽心尽力
现代人都知道“苏州昆剧传习所”为保存昆剧所作之功。其实“苏州昆剧传习所”前面还有一个“上海昆剧保存社”,是在上海地区率先兴起的“保护昆曲”的社团组织。“上海昆剧保存社”是穆藕初、俞振飞等人发起组织的,殷震贤就是其中热心参与的发起人之一。
“上海昆剧保存社”成立之后,苏州曲友发起成立“苏州昆剧传习所”,因为经费不足,半年后由穆藕初接办。穆藕初为昆曲所做的最有影响的事情,就是以“上海昆剧保存社”名义在上海“夏令配克戏园”(今新华电影院)义演筹募资金。穆藕初的记谱先生沈彝如《传聲杂记》里记载了当时筹集资金的情况:
沈彝如正月十三接到“上海昆剧保存社”的请帖,邀请他到四马路“一家春”西菜馆叙餐,讨论串戏的有关问题。“会串”定在正月十四开始,正月十六结束。当时参加的昆山人有张志乐、沈梦伯、闵采臣、王尧民、殷震贤等。其他苏州、上海的曲友大约有百人参加。昆山笛师许纪根也在。穆藕初主持这次昆曲大事。晚上九点散会,每人还交了三元钱徽章费。会议之后,每个串戏的人都在练习,练习的地点就在殷震贤家中。
这说明殷震贤是这次活动的重要筹备者之一。因为参加人数众多,活动影响很大,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上台演出的机会。经过协商决定穆藕初﹑张紫东等28人登台演出,串演昆剧传统折子戏30余折。殷震贤在三天的演出中连演三折:第一天是和项馨吾合演的《佳期》,第二天和陈凤民合演《偷诗》,第三天和陈凤民合演《乔醋》。
这次“会串”在昆剧演出史上是很有意义的盛举,“会串”属募捐义演性质,券价客座5元﹑3元两种(按:其时梅兰芳在沪演出最高价为2元)。花楼(包厢)留订,每间有百元到千元不等,一切演出开支,均由参演的曲家共同分担,所得收入八千大洋赠予苏州昆剧传习所,保证了昆剧传习所的开办。
除了这次义演,殷震贤还多次参加“传字辈”的演出活动。1924年5月23日至25日,“传字辈”以“昆剧传习所”名义首演于上海笑舞台,献演了《浣纱记·越寿、拜施》,《千金记·追信、拜将》,《烂柯山·痴梦》等传统折子戏四十八折。每场活动都由俞振飞、项馨吾、殷震贤等著名曲家加串名剧。这次演出也是“嘉宾满座,蜚声扬溢”,场场爆满,盛况空前,扩大了昆剧传习所在上海的影响。
抗战期间,“仙霓社”昆剧班在上海大新游乐场演出,当时人心惶惶,昆剧上座的情况很差。殷震贤不忘昆曲,经常带着叶小泓到这里代替艺人客串表演助兴,这在昆剧行话里叫“爬台”。殷震贤经常演出《玉簪记·琴挑》、《金雀记·乔醋》、《白蛇传·断桥》、《狮吼记·跪池》等,他“爬台”一丝不苟,用自己的名气和技艺吸引观众,尽心尽力为“仙霓社”挽救危局。其对昆曲“嗜爱”之心,令人动容。
提携后进曲友,兰芷芳馨长留
上海“赓春曲社”经常活动的地点,就是殷震贤的凤阳路寓所。这里嘉宾如云,群贤毕至。殷震贤因为是昆山人,所以经常邀请昆山的曲友到他的曲会里,设宴招待,一起开展“同期”活动。常去的昆山人有俞翰屏、陈中豪、杨友仁、胡福章等。“赓春曲社”有一位常客,就是昆曲名家俞振飞。俞振飞的笛子,被誉为“大江南北两只笛”之一,他不轻易为一般曲友吹笛伴奏。昆曲里面的吹笛很有技巧,好的笛师能够引领曲友的唱腔,起到珠联璧合的作用。有次活动时,俞振飞蒙殷震贤盛情,为昆山曲友每位伴奏一曲,令昆山曲友倍感荣幸。事情过了很多年,昆山曲友还感慨十分,殷震贤提携后进曲友、帮助家乡人的情怀令人感动。
1923年昆山“玉山曲社”一周年纪念活动时,殷震贤邀请曲友共赴昆山参加曲社庆典。当时的纪念活动在“山高水长”宁绍会馆,一共举行了两天。8月12日是玉山曲社社员的自唱,8月13日是邀请苏沪曲友一起会唱,所唱的曲目有四十出,盛况空前。参加这次纪念活动的名家有穆藕初、俞粟庐、俞振飞、高砚云、项馨吾等。昆山曲友殷震贤、闵采臣、沈彝如、李伯薇等大显身手,称得上是昆曲界一次群英盛会!从那以后,昆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么热闹繁盛的局面了。
殷震贤还经常对艺人施以援手。民国时候鸦片祸害极大,有些艺人也染上毒瘾。殷震贤多次出资帮助几个吸毒的艺人戒除恶习。昆山曲友沈彝如经济困难,殷震贤介绍他到穆藕初的工厂做事,也发展了他的昆曲才能。老伶工沈盘生生活困顿,殷震贤主动把他请到家里,长期供应他衣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推荐他到北昆去供职。沈盘生后来在北昆培养了许多昆曲后进,对昆曲艺术传承作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殷震贤依旧孜孜不倦为昆曲做事。1956年9月,江苏省文化厅在苏州主办昆曲观摩大会,殷震贤已经66岁,和叶小泓合演《乔醋》一折,这是他生平最后一次上台演出。1957年4月,殷震贤和赵景深、管际安等发起成立“上海昆曲研习社”,社员大多来自民国时期上海各大曲社。直到这个时候,殷震贤还没有忘记他的“昆曲”使命。1960年,殷震贤身患胰腺肿瘤病故于寓所,为昆曲一痛。
2011年12月,“上海昆曲研习社”还举行了“纪念曲家殷震贤诞辰120周年曲会”。“上海昆曲研习社”直到今天还在不断举行“同期”活动,一些年轻大学生陆续加入曲社,为昆曲传承作出贡献。
昆剧能够保存传承下来,一些嗜好昆曲之人功不可没,其中多有江浙沪一带的贤士。反过来,如果这些地方没有出现几个为了昆曲而孜孜不倦奉献努力的人,则地方文化黯然无光,地方人文精神也无以彰显。昆山幸矣,出了个殷震贤。殷震贤一出,昆山昆曲乃至昆山人文骤然增色。所以有人赞誉殷震贤说:“医坛圣手,声遍江左,赖有传人光庭训;曲苑名流,誉满寰中,欣留兰芷沁心田。”
(責任编辑:顾鸿)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