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忆历史学家方诗铭

时间:2023/11/9 作者: 钟山风雨 热度: 15163
翁长松

  

  

  

  方诗铭(1919—2000),我国著名历史学家。1919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读书做官的富裕家庭。家中藏书甚丰,从小在父母熏陶下开始翻阅古书,经史子集、志怪传奇,无所不读,打下厚实的国学基础,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进入齐鲁大学之前,先生就很喜欢读《古史辨》,对顾颉刚先生十分崇敬,因而选择上古史作为专业。抗战时期山东齐鲁大学迁至成都,当年顾颉刚在齐鲁大学历史系开设《中国地理沿革史》、《春秋史》二课,先生都选读。顾老十分欣赏先生,曾在给顾廷龙的信中称方诗铭“学问甚好,将来必露头角者也”。1945年先生于齐鲁大学历史系毕业,由顾颉刚推荐,在重庆附近的北碚修志馆工作,并在中国出版公司兼职。一年后,也是在顾老推荐下,先生转到文通书局编辑所担任编辑,所长是顾颉刚,副所长是白寿彝。编辑所设在苏州,先生从四川来到苏州,开始了他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工作是编辑《文史杂志》和《文讯》月刊。1948年先生到上海工作,先后在上海博物馆、上海文管会、上海历史所任职。自1957年2月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后,长期从事中国中古史的研究。“文革”中,先生也与当年广大知识分子一样遭受磨难,一度被下放到干校劳动,约于1972年前后因“廿四史”中《宋史》及其他古籍整理和标点工作需要,先生重返坐落于徐家汇漕溪路上的历史所工作。1978年历史所完全恢复正常运转和研究工作后,先生先后出任室主任、所长、名誉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史林》主编等职。对先生的学识才华,史学家熊月之曾于2010年4月在《博识通透的历史学家——读〈方诗铭文集〉》中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其写道:“仔细研读了先生文集,读着读着,渐渐读出了滋味,读出了兴趣,不知不觉间,从内心深处涌起一股介绍先生学术的冲动。我不能不从心底里佩服,这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一个学问坚实的人,一个见识通透的人,一个极其睿智的人。”熊月之还将先生的治学特点概括为八个字:博识、坚实、通透、睿智。

  一

  我与方诗铭先生相识于四十余年前,即1974年2月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那时已进入“文革”后期,我是作为《文汇报》通讯员,在理论部主任张启承先生推薦下进入历史所学习的。那年先生55岁,我才23岁。当年先生虽处在人生逆境中,但即使在这万马齐喑的暗淡岁月里,他也不趋炎附势,依然读书、治学不止,保持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独立思考。我从小嗜好读史,有机会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学习,如鱼得水,自然是整日泡在阅览室中,一头钻入故纸堆。先生也常来阅览室,这就便于我及时求教解惑。我在治学上不断得到他的精心指教,获益匪浅,相识日久,一老一少,竟成了忘年交。

  当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坐落在徐家汇漕溪北路40号的一幢花园式大楼内。这里绿树护荫,环境幽雅。所里不仅环境好,而且是个读书、治学的好地方。首先这里图书室藏书极为丰富,尤其是文史类读物更是品目繁多;其二,这里有宽敞明亮的阅览室,近百平方米的阅览室,分门别类地陈列着学术期刊和古籍经典,可任意选择和翻阅;其三、这里拥有方诗铭、汤志钧等多位国内著名史学家,史学上的疑难问题可以随时求教。这对一个当年仅有初中文化程度又有强烈读书欲望的我,是件多么快乐和幸福的事。但要在短短的一年多的学习时间里,通过边学习边写作,成为史学领域的青年学子,谈何容易!我感到压力很大,但充满着强烈学习愿望的我,以“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勇气和毅力,一头扎进故纸堆里,刻苦攻读。当年我被分在隋唐史组,因此我首选的读物是《隋书》、《新唐书》、《旧唐书》。但那时这三部史书还没有中华书局标点本,使我在翻读这类线装本读物时颇感吃力,为此,我读得非常慢,效率很低。好在不久,我找到一条学习研究的捷径,发现图书馆藏有的陈登原著的《国史旧闻》是本很适合我使用的书。这是一部具有古籍介绍和通史札记性质的读物,文字流畅,条理分明,通俗易读。我花了数周时间,边读《国史旧闻》,边对照着读《隋书》等三史文献,做些读书札记,日积月累,逐渐对隋唐社会的政治经济有了粗浅的认知,并撰写了一篇有关隋末农民起义的小文章,在《解放日报》上得以发表。现在看来,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但对当年才20岁出头的我,能在上海主流党报上发表处女作,是一种幸运吧。

  回忆起这段日子,我最大的收获是不仅读到了许多过去知其名而没有见过面的名著,如《史记》、《汉书》、《三国志》、《日知录》等史学名著,还见到了当时沪上著名的史学名家,并聆听他们的教导。当年我们16位学员的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听课为辅,所听课程虽不多,但每次讲堂上为我们授课的教授却个个都是当时的名家。方诗铭为我们讲授两汉三国史。先生个子不高,戴着一副深度的老花眼镜,显得体弱消瘦,但聪明睿智,学术造诣深厚,记忆力特好。每讲一个问题,他都能娓娓道明史料的来源和出处,为我们查寻和研究史料指明了途径和方法。此外讲授先秦史的是复旦大学著名教授杨宽先生,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以《战国史》一书而享誉史坛;讲授魏晋南北朝史的是谭其骧教授。谭先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领域最著名的教授,也是国内一流的魏晋南北朝史专家。他授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把鲜卑拓跋部的崛起、孝文帝的改革,讲得精彩纷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还有徐仑、汤志钧、马伯煌研究员和陈旭麓教授,分别为我们讲授社会发展史、经学、宋史和中国近代史。

  二

  我们第一期历史学习班是在1975年3月结束的,此后,我回到了原单位工作,但对史学的爱好及与先生的友情却一直没有中断,而且伴随交往日益加深,友情愈加笃厚。他当年居住在新华路445弄内的小屋内,上世纪80年代末迁至徐汇区双峰路上一幢高层住宅的四楼三室一厅居室内,居住环境大有改善。迁入新居后,先生的妻子也从苏州搬来,夫妇俩和大女儿方小芬同住,共享天伦之乐,其乐融融。1976年我结婚成家后,先居住在卢湾区重庆南路近淮海中路的一间亭子间内,80年代后期迁至徐汇区肇嘉浜路上(乌鲁木齐南路口)的祖屋内,因离先生家不远,所以我常会抽空骑着自行车去看望他,请教和聊天。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