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第一篇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纪实小说《干妈》

时间:2023/11/9 作者: 钟山风雨 热度: 13934
经盛鸿

  在日军南京大屠杀后不久,曾亲身经历了南京大屠杀恐怖日月的中国作家,迅速用文学的形式反映与揭露这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战争暴行。其中,广东籍作家黄谷柳写的《干妈》,是最早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纪实文学。

  纪实文学,它既是历史的,又是文学的,还兼有新闻性,是带有文学性的历史与新闻,而第一位的,是它的真实性!正如一位专家所言:“纪实文学留给当前的是信息,传给后世的是文献,而信息传播与文献留存的载体则是有欣赏价值的文学。我们在兼顾到这三种价值的同时,偏重的是文献价值。旨在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直接观察和原始文献。”因此,报道与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纪实文学,与中国难民声泪俱下的控诉、中国报刊义正词严的报道和评论一样,都是对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真实的记录和严峻的抗议与声讨,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与文献价值。

  在南京保卫战中,粤军部队——第六十六军叶肇部与第八十三军邓龙光部是英勇善战、功勋卓著的部队之一。他们开始担任南京城东外围汤水镇一线的防御,英勇地抗击了敌人疯狂的进攻。1937年12月8日,南京外围防线被火力优势的日军突破后,他们奉命撤退进城里防守。1937年12月12日傍晚,当中国守军遵令撤离阵地时,大多数军队都无序地涌向城北下关长江边,粤军第六十六军与第八十三军却冒险从太平门出城,向东冲破正面之敌,在付出很大伤亡,牺牲了第一五九师代师长罗策群少将、第一五六师参谋长姚中英少将、第一六○师参谋长司徒非少将等许多官兵后,终于杀开一条血路,经紫金山麓,向浙皖边界突围而去。

  当时在粤军部队中任下级军官的黄谷柳,原名黄显襄,广东梅县东兴人,1908年11月15日出生于越南海防市一个三代华侨家庭,毕业于云南省第一师范学校。1927年3月,在大革命的高潮中,19岁的黄谷柳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旋赴广州准备参加国民革命军。不久因国共分裂,黄谷柳与组织失去联系,生活无着,遂进《循环日报》社当校对,开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曾在《大公报》发表通讯《过海防》。1931年夏,他加入粤军陈济棠部第二军第四师,任文职,先后任上尉科员、秘书、中校科长等职。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29岁的黄谷柳随军先后参加了淞沪抗战与南京保卫战。在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陷后,他因故未能随大部队及时撤出,与几个粤军士兵一道被困在南京城中大方巷一家煤炭店的地下室中,面临着日军搜捕与屠杀的危险,幸得这家煤炭店老板娘冒死相救,才得以在南京城里隐藏了两个多月,于1938年3月逃离南京,辗转回到广州。

  黄谷柳经历与目睹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那些血泪岁月。回到广州后,他以亲身经历与对那位不相识的南京老板娘冒险相救的感恩之情,写下了纪实文学《干妈》,发表在著名抗战刊物《文艺阵地》第3卷第15期上。

  《文艺阵地》是大型综合性的文艺刊物,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1938年4月16日创刊于广州,16开本,生活书店出版发行,初为半月刊,由茅盾主编。1938年七八月间,广州遭日军轰炸,杂志移香港编辑,在上海付印。1939年1月16日第2卷第7期出版后,茅盾去新疆,由楼适夷代行编务。1939年6月16日第3卷第5期起,刊物随楼适夷转移到上海,在半地下状态中编辑出版。1940年4月16日,第4卷第12期后改出月刊,为24开本,并使用两种封面形式。

  黄谷柳的《干妈》以第一人称“我”——一位南京守城军人的口吻,记述了南京保卫战的悲壮战斗,也以文学手法描述了南京城陷后日军大屠杀的悲惨血腥:

  从水西门外驶进的(日军)军用汽车用油布密密盖着,不让人民晓得上面堆垒得满满的是什么东西。可是在汽车上面正盘旋着追逐腥臭的乌鸦,汽车下面正淌滴着鲜红的血水……

  读者明白,在那日军军用汽车里装满并用油布密密盖着的,是刚被日军屠杀的无数中国战俘与平民的尸体,他们的鲜血还在不断地流淌,染红了道路。

  《干妈》重点描述了一位善良、坚强的南京老板娘的形象。她实际上是当时受苦受难而坚强不屈的中国妇女的缩影。她在日军疯狂的屠城与血腥的大屠杀期间,竟然冒全家被杀的危险,在家中隐藏了几个不相识的中国守军官兵——“我”与几位战友,时间长达三个月之久。她将全家仅有的口粮节省下来,供给这几个中国守军官兵。她不畏惧日军的凶暴,当杀气腾腾的日军闯进家门,将雪亮的刺刀指向她的胸前,逼问她:“正规军的有?”她面不改色地摇摇头,冷然以对。每当日军的铁蹄从门前经过,她总要咒骂这些侵略者与杀人魔鬼:“天总是有眼的。杀千刀的东洋鬼子,看你哪天尸也拖不回去。”到了1938年3月,当日军大屠杀的高潮过去,她不惜倾家荡产,甚至遭受日军的强暴,最终将这几个中国守军官兵安全送出南京。她强忍创痛说:“你们能平安出去了,一切都有望了,我受罪算得了什么!”真诚朴实的话语显示了一位中国母亲的伟大胸怀与崇高人格,令读者为之垂泪。

  当这几个中国守军官兵即将离开南京的前一天,这位母亲生怕“我”与战友在外出的路上遇到日军盘查,违心地为他们缝制了日伪当局强行规定中国居民佩戴的“日本膏药”臂章。但那几个中国守军官兵表示“宁死不当亡国奴”,拒绝佩戴“日本膏药”臂章,这位母亲就将臂章扔进了火炉里。但过了一夜,到第二天,她又重制了臂章,说服中国守军官兵,必须暂时隐忍,与敌周旋,戴上臂章,才能安全逃离南京,回到抗日大后方去。她一切都是为这几个官兵的安全脱险着想。

  那几个中国守军官兵就要出发了。这位善良、坚强的南京老板娘将她身边仅有的几块“袁大头”(印刻袁世凯头像的银元)全部硬塞给他们作路费,并燃烛焚香,向神灵祷告,举行了一个简单而又庄重的送别仪式,祝福他们一路平安。作品写道:

  神台上点着融融烛光,干妈双手捧着炷香,口里念着一串吉利话,为我们祝福。我站在这虔诚的伟大的母亲面前,站在庄穆的辉煌的烛光影照之下,我的心一阵酸楚,眼睛也模糊了,看见无数慈爱而愁苦的女像在眼前晃动打转,恍惚看见所有南京女像之群合十祷告,跪在神明的面前为那些苦斗着的健儿祝福。

  这就是人心!就是无数的善良、坚强、不屈不挠、决不向侵略者大屠杀低头的中国人的人心!它是中国伟大的抗日战争最终必然胜利的最可靠保证!

  因此可以说,《干妈》虽是小说,但它的纪实性与时效性,使它成为记述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史料。

  《干妈》是黄谷柳最早发表的纪实文学作品。当时他才30岁,在创作界也没有什么名气。皖南事变后,他辞去在国民政府部队的军职,专事创作。1943年9月,发表中篇小说《杨梅山下》,后连续发表话剧《碧血丹心》、《墙》等。抗战结束后,应夏衍之约,在《华商报》副刊上连载发表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虾球传》。1947年底,他参加十万大山地区的中共粤桂边纵队,任纵队司令部秘书。他后来又发表了《七十二家房客》等作品,并于1949年2月在香港由夏衍与周而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共和国建立后,他历任广东省文学创作室的专业作家,兼任《南方日报》编辑、记者,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等。但不幸的是他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分子”,备受迫害,于1977年1月2日去世。

  (责任编辑:武学沪)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