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3日起,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在黄金时间推出《战争中的三十六计》系列节目。节目由国防大学多位著名教授、军史专家主讲。《战争中的三十六计》是集各路大家之所长,用我国传统的三十六计来诠释中外军史上著名的战例,特别着重运用于一战、二战和我国历史上的战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战例。每天讲述一计,举出五六个战例,节目最后还有互动环节。整个系列分两个阶段讲述,由薛国安教授与任力教授分别主持。
在节目的第一天,中国孙子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国防大学教授、薛国安大校作了一番简要的介绍,他说:“人们都以为三十六计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书——《孙子兵法》中的一部分,其实这是个误解。《孙子兵法》中总结了十三篇战论,仅有部分内容与三十六计相似。经多方考证:第一个提出三十六计实质内容的应是南齐名将王敬则,是王敬则在评论南齐萧明帝之子萧宝卷溃逃时说,‘莫若檀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也有的史书记载王敬则说:‘檀道济避魏之策,三十六计走为上。以后经过历史上多位学者的收集与汇总,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例、民间流传的计谋汇集总结,于明末清初形成有关《三十六计》的书本,具体作者已无法考证。”他还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地位作比方:“用兵之道如孙子,策谋之源三十六。”
那么这个王敬则又是谁?王敬则出身于今江苏常熟海虞镇福山,当时称南沙。南北朝时期,王敬则策划诛杀了残暴无道的宋明帝,协助萧道成建立了南齐政权。又为南齐拓宽疆土、抵抗北魏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担任吴兴郡(今杭嘉湖地区)太守时,对稳定地方治安、减轻农民赋税徭役方面,颇有政绩。特别是当时的南沙、即今日常熟福山,是长江下游重要的港口,经常有海匪上岸劫掠,骚扰当地居民。王敬则得知此讯后,派兵埋伏于南沙附近,乘海匪上岸劫掠时,包围聚歼,以报一方平安。此事传至今日,如今福山的殿山上,还有纪念王敬则当年在此祭神灭寇,保卫家乡而建立的真武殿,又称东岳庙,至今从未损毁过。由于王敬则最后反对齐明帝滥杀无辜,以谋反而被打入另册,史书、志书上都无详细记载。就连常熟地区最为经典的《重修常昭合志》也仅有寥寥十来字,说“加大司马王敬则反……”。《南齐书》中则有较详细的记载,生长于福山地区的老人还能讲述一连串关于王敬则的传说。
据考证,王敬则所说的檀道济,是南北朝(刘)宋名将,官拜征南将军。他在督师伐魏时觉察敌众我寡,兵力悬殊,于是明智地选择撤兵转移的战术。檀道济死于432年,王敬则大约生于435年,死于498年,檀道济比王敬则去世要早66年。有的资料上说是檀道济提出三十六计,这种说法是没有依据的,真正将檀道济这一战术上升到理论、首次为“三十六计”赋于实质性内容的还应当是王敬则。
薛国安教授在回答网友提问时对“三十六计”作进一步解释。他说:“自古中国人将奇数作为阳数,偶数作为阴数,其中‘六是阴数之极,6个‘六则是集‘阴之大成。所以三十六计是最深奥的‘阴,也就是顶级的计谋。其实我国流传至今的计谋有许多许多,而具体内容是从王敬则开始,经过上千年,逐渐汇总填补进去的。”
9月3日起,节目由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任力教授主持。他再次肯定说:《孙子兵法》一书明确是由春秋吴国的军事家孙武编写的。流传于中国民间1600多年的“三十六计”,是从南齐大司马王敬则开始才真正具有实质性内容的。由此看来,王敬则对三十六计的首创作用,是经当代军史学家一致确定的。
任教授还介绍,1988年,瑞士的汉学家胜雅律将中国的“三十六计”翻译成英语版本,取名为《智谋》,一年之中即有十多个国家争相翻译出版。一位有名的军事家在法国著名的《费加罗报》上撰文说:“这是一本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如何摆脱困境的奇书。”文中特别提出了王敬则对三十六计形成的贡献。
三十六计的内容来源:有的计谋确实来自于孙子兵法,如“以逸待劳”、“上屋抽梯”等;有的是根据古代战争史中的战例,如春秋战国时代的“围魏救赵”、“假途灭虢”;还有来自于汉代的“欲擒故纵”、“暗度陈仓”等;有的是根据民间常用口头语,如“指桑骂槐”、“笑里藏刀”、“关门捉贼”等;有的来自于传统经典名著中,如《三国演义》中的“苦肉计”、“空城计”等;有的甚至还带有一些迷信色彩,如“借尸还魂”等。
三十六计又分为六套,分别是“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由于“走为上计”是战败后的计谋,所以被排列在最后,但并不等于此计不重要,恰恰它是三十六计的第一个名正言顺的计谋。
“三十六计”的内容流传上千年,有多种说法,到明末清初开始逐渐有了定论。据现存资料考证,最早将三十六计汇总编成的称《秘本兵法》,又名《九行兵法》。又经过多次修改认定,清末的帮会中流传一种手抄本,称《三十六招》。1941年,成都的新华印书局第一次用《三十六计》为书名印刷出版,时为纸质很差的小32开本,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三十六计》的版本。1951年,吉林人民出版社重版《三十六计》,成为正规出版物。以后有关《三十六计》的版本就越来越多了。不过无论有多少版本,溯本清源,《三十六计》还是应从王敬则开始的。
韩国的历史教科书中清楚地叙述中国南北朝著名将领王敬则的生平与业绩。美、日等国的军事院校中,讲到中国军史上兵法的应用时,无不提及王敬则在三十六计中的表率作用。所以,2012年,苏州市档案局与苏州市图书馆联合编撰的《苏州人物史》中,要求常熟提供的40余位著名历史人物中就有王敬则。
(责任编辑:武学沪)endprint
2013年8月13日起,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在黄金时间推出《战争中的三十六计》系列节目。节目由国防大学多位著名教授、军史专家主讲。《战争中的三十六计》是集各路大家之所长,用我国传统的三十六计来诠释中外军史上著名的战例,特别着重运用于一战、二战和我国历史上的战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战例。每天讲述一计,举出五六个战例,节目最后还有互动环节。整个系列分两个阶段讲述,由薛国安教授与任力教授分别主持。
在节目的第一天,中国孙子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国防大学教授、薛国安大校作了一番简要的介绍,他说:“人们都以为三十六计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书——《孙子兵法》中的一部分,其实这是个误解。《孙子兵法》中总结了十三篇战论,仅有部分内容与三十六计相似。经多方考证:第一个提出三十六计实质内容的应是南齐名将王敬则,是王敬则在评论南齐萧明帝之子萧宝卷溃逃时说,‘莫若檀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也有的史书记载王敬则说:‘檀道济避魏之策,三十六计走为上。以后经过历史上多位学者的收集与汇总,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例、民间流传的计谋汇集总结,于明末清初形成有关《三十六计》的书本,具体作者已无法考证。”他还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地位作比方:“用兵之道如孙子,策谋之源三十六。”
那么这个王敬则又是谁?王敬则出身于今江苏常熟海虞镇福山,当时称南沙。南北朝时期,王敬则策划诛杀了残暴无道的宋明帝,协助萧道成建立了南齐政权。又为南齐拓宽疆土、抵抗北魏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担任吴兴郡(今杭嘉湖地区)太守时,对稳定地方治安、减轻农民赋税徭役方面,颇有政绩。特别是当时的南沙、即今日常熟福山,是长江下游重要的港口,经常有海匪上岸劫掠,骚扰当地居民。王敬则得知此讯后,派兵埋伏于南沙附近,乘海匪上岸劫掠时,包围聚歼,以报一方平安。此事传至今日,如今福山的殿山上,还有纪念王敬则当年在此祭神灭寇,保卫家乡而建立的真武殿,又称东岳庙,至今从未损毁过。由于王敬则最后反对齐明帝滥杀无辜,以谋反而被打入另册,史书、志书上都无详细记载。就连常熟地区最为经典的《重修常昭合志》也仅有寥寥十来字,说“加大司马王敬则反……”。《南齐书》中则有较详细的记载,生长于福山地区的老人还能讲述一连串关于王敬则的传说。
据考证,王敬则所说的檀道济,是南北朝(刘)宋名将,官拜征南将军。他在督师伐魏时觉察敌众我寡,兵力悬殊,于是明智地选择撤兵转移的战术。檀道济死于432年,王敬则大约生于435年,死于498年,檀道济比王敬则去世要早66年。有的资料上说是檀道济提出三十六计,这种说法是没有依据的,真正将檀道济这一战术上升到理论、首次为“三十六计”赋于实质性内容的还应当是王敬则。
薛国安教授在回答网友提问时对“三十六计”作进一步解释。他说:“自古中国人将奇数作为阳数,偶数作为阴数,其中‘六是阴数之极,6个‘六则是集‘阴之大成。所以三十六计是最深奥的‘阴,也就是顶级的计谋。其实我国流传至今的计谋有许多许多,而具体内容是从王敬则开始,经过上千年,逐渐汇总填补进去的。”
9月3日起,节目由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任力教授主持。他再次肯定说:《孙子兵法》一书明确是由春秋吴国的军事家孙武编写的。流传于中国民间1600多年的“三十六计”,是从南齐大司马王敬则开始才真正具有实质性内容的。由此看来,王敬则对三十六计的首创作用,是经当代军史学家一致确定的。
任教授还介绍,1988年,瑞士的汉学家胜雅律将中国的“三十六计”翻译成英语版本,取名为《智谋》,一年之中即有十多个国家争相翻译出版。一位有名的军事家在法国著名的《费加罗报》上撰文说:“这是一本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如何摆脱困境的奇书。”文中特别提出了王敬则对三十六计形成的贡献。
三十六计的内容来源:有的计谋确实来自于孙子兵法,如“以逸待劳”、“上屋抽梯”等;有的是根据古代战争史中的战例,如春秋战国时代的“围魏救赵”、“假途灭虢”;还有来自于汉代的“欲擒故纵”、“暗度陈仓”等;有的是根据民间常用口头语,如“指桑骂槐”、“笑里藏刀”、“关门捉贼”等;有的来自于传统经典名著中,如《三国演义》中的“苦肉计”、“空城计”等;有的甚至还带有一些迷信色彩,如“借尸还魂”等。
三十六计又分为六套,分别是“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由于“走为上计”是战败后的计谋,所以被排列在最后,但并不等于此计不重要,恰恰它是三十六计的第一个名正言顺的计谋。
“三十六计”的内容流传上千年,有多种说法,到明末清初开始逐渐有了定论。据现存资料考证,最早将三十六计汇总编成的称《秘本兵法》,又名《九行兵法》。又经过多次修改认定,清末的帮会中流传一种手抄本,称《三十六招》。1941年,成都的新华印书局第一次用《三十六计》为书名印刷出版,时为纸质很差的小32开本,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三十六计》的版本。1951年,吉林人民出版社重版《三十六计》,成为正规出版物。以后有关《三十六计》的版本就越来越多了。不过无论有多少版本,溯本清源,《三十六计》还是应从王敬则开始的。
韩国的历史教科书中清楚地叙述中国南北朝著名将领王敬则的生平与业绩。美、日等国的军事院校中,讲到中国军史上兵法的应用时,无不提及王敬则在三十六计中的表率作用。所以,2012年,苏州市档案局与苏州市图书馆联合编撰的《苏州人物史》中,要求常熟提供的40余位著名历史人物中就有王敬则。
(责任编辑:武学沪)endprint
2013年8月13日起,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在黄金时间推出《战争中的三十六计》系列节目。节目由国防大学多位著名教授、军史专家主讲。《战争中的三十六计》是集各路大家之所长,用我国传统的三十六计来诠释中外军史上著名的战例,特别着重运用于一战、二战和我国历史上的战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战例。每天讲述一计,举出五六个战例,节目最后还有互动环节。整个系列分两个阶段讲述,由薛国安教授与任力教授分别主持。
在节目的第一天,中国孙子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国防大学教授、薛国安大校作了一番简要的介绍,他说:“人们都以为三十六计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书——《孙子兵法》中的一部分,其实这是个误解。《孙子兵法》中总结了十三篇战论,仅有部分内容与三十六计相似。经多方考证:第一个提出三十六计实质内容的应是南齐名将王敬则,是王敬则在评论南齐萧明帝之子萧宝卷溃逃时说,‘莫若檀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也有的史书记载王敬则说:‘檀道济避魏之策,三十六计走为上。以后经过历史上多位学者的收集与汇总,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例、民间流传的计谋汇集总结,于明末清初形成有关《三十六计》的书本,具体作者已无法考证。”他还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地位作比方:“用兵之道如孙子,策谋之源三十六。”
那么这个王敬则又是谁?王敬则出身于今江苏常熟海虞镇福山,当时称南沙。南北朝时期,王敬则策划诛杀了残暴无道的宋明帝,协助萧道成建立了南齐政权。又为南齐拓宽疆土、抵抗北魏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担任吴兴郡(今杭嘉湖地区)太守时,对稳定地方治安、减轻农民赋税徭役方面,颇有政绩。特别是当时的南沙、即今日常熟福山,是长江下游重要的港口,经常有海匪上岸劫掠,骚扰当地居民。王敬则得知此讯后,派兵埋伏于南沙附近,乘海匪上岸劫掠时,包围聚歼,以报一方平安。此事传至今日,如今福山的殿山上,还有纪念王敬则当年在此祭神灭寇,保卫家乡而建立的真武殿,又称东岳庙,至今从未损毁过。由于王敬则最后反对齐明帝滥杀无辜,以谋反而被打入另册,史书、志书上都无详细记载。就连常熟地区最为经典的《重修常昭合志》也仅有寥寥十来字,说“加大司马王敬则反……”。《南齐书》中则有较详细的记载,生长于福山地区的老人还能讲述一连串关于王敬则的传说。
据考证,王敬则所说的檀道济,是南北朝(刘)宋名将,官拜征南将军。他在督师伐魏时觉察敌众我寡,兵力悬殊,于是明智地选择撤兵转移的战术。檀道济死于432年,王敬则大约生于435年,死于498年,檀道济比王敬则去世要早66年。有的资料上说是檀道济提出三十六计,这种说法是没有依据的,真正将檀道济这一战术上升到理论、首次为“三十六计”赋于实质性内容的还应当是王敬则。
薛国安教授在回答网友提问时对“三十六计”作进一步解释。他说:“自古中国人将奇数作为阳数,偶数作为阴数,其中‘六是阴数之极,6个‘六则是集‘阴之大成。所以三十六计是最深奥的‘阴,也就是顶级的计谋。其实我国流传至今的计谋有许多许多,而具体内容是从王敬则开始,经过上千年,逐渐汇总填补进去的。”
9月3日起,节目由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任力教授主持。他再次肯定说:《孙子兵法》一书明确是由春秋吴国的军事家孙武编写的。流传于中国民间1600多年的“三十六计”,是从南齐大司马王敬则开始才真正具有实质性内容的。由此看来,王敬则对三十六计的首创作用,是经当代军史学家一致确定的。
任教授还介绍,1988年,瑞士的汉学家胜雅律将中国的“三十六计”翻译成英语版本,取名为《智谋》,一年之中即有十多个国家争相翻译出版。一位有名的军事家在法国著名的《费加罗报》上撰文说:“这是一本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如何摆脱困境的奇书。”文中特别提出了王敬则对三十六计形成的贡献。
三十六计的内容来源:有的计谋确实来自于孙子兵法,如“以逸待劳”、“上屋抽梯”等;有的是根据古代战争史中的战例,如春秋战国时代的“围魏救赵”、“假途灭虢”;还有来自于汉代的“欲擒故纵”、“暗度陈仓”等;有的是根据民间常用口头语,如“指桑骂槐”、“笑里藏刀”、“关门捉贼”等;有的来自于传统经典名著中,如《三国演义》中的“苦肉计”、“空城计”等;有的甚至还带有一些迷信色彩,如“借尸还魂”等。
三十六计又分为六套,分别是“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由于“走为上计”是战败后的计谋,所以被排列在最后,但并不等于此计不重要,恰恰它是三十六计的第一个名正言顺的计谋。
“三十六计”的内容流传上千年,有多种说法,到明末清初开始逐渐有了定论。据现存资料考证,最早将三十六计汇总编成的称《秘本兵法》,又名《九行兵法》。又经过多次修改认定,清末的帮会中流传一种手抄本,称《三十六招》。1941年,成都的新华印书局第一次用《三十六计》为书名印刷出版,时为纸质很差的小32开本,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三十六计》的版本。1951年,吉林人民出版社重版《三十六计》,成为正规出版物。以后有关《三十六计》的版本就越来越多了。不过无论有多少版本,溯本清源,《三十六计》还是应从王敬则开始的。
韩国的历史教科书中清楚地叙述中国南北朝著名将领王敬则的生平与业绩。美、日等国的军事院校中,讲到中国军史上兵法的应用时,无不提及王敬则在三十六计中的表率作用。所以,2012年,苏州市档案局与苏州市图书馆联合编撰的《苏州人物史》中,要求常熟提供的40余位著名历史人物中就有王敬则。
(责任编辑:武学沪)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