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常州人都知道有两个史绍熙

时间:2023/11/9 作者: 钟山风雨 热度: 13283
高福民

  去年金秋十月,欣然参观常州花博会。花博会举办地在武进区美丽的滆湖畔,眺望粼粼碧波时,常州同仁相告湖之西南便是宜兴市官林镇,那里是常州中学老校长史绍熙的家乡,而老校长于2013年10月1日驾鹤西逝,享年99岁。

  常州人习惯将常州中学称为“省常中”,就像苏州人习惯称苏州中学为“苏高中”。史绍熙从1951年起担任江苏省常州中学校长,该校以教育质量和人才辈出名闻全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前曾专程赶到常中会见史校长,称赞说:“你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全面,思想活跃,才华出众,有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潜在能力,感谢你们培养了这么多的好学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史绍熙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和办学主张。1982年他发表的文章《努力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曾被全国性报刊转载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摘要播放,并介绍作者。他的创新理论,受到全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先后12次获选为全国、省、市先进教师和先进工作者。1985年史绍熙调离常州中学,担任常州市政协专职副主席。

  天津大学校长史绍熙和常州中学老校长史绍熙是孪生兄弟,常州中学的史绍熙是哥哥,天津大学的史绍熙是弟弟,弟弟原名史绍华。兄弟俩1915年出生于宜兴官林镇义庄村一个贫寒农家,母亲刚生下他们双胞胎兄弟不久便病逝。小哥俩刻苦读完小学,家里发愁供不起他俩上中学。小学校长和邻村一位前清秀才轮番上门,劝说不能让这样聪明好学的孩子失学啊!家里这才勉强答应送一个去上中学。懂事的哥哥让弟弟去考中学,自己到溧阳一家南货店当学徒。弟弟绍华考上了宜兴中学,小学校长又点拨他考无锡中学,无奈绍华的小学文凭留在了宜兴中学。哥哥一心成全弟弟,便将自己的文凭借与弟弟,绍华录取了,从此孪生兄弟都叫绍熙。哥哥后来上了宜兴中学,比弟弟低一届,初中一毕业,考虑家中困难,想报个专科早点工作,以支持已读常州中学高中的弟弟今后上大学。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是当时的江南名校,他报考土木科,以总分第三名被录取。

  苏州工专校长邓邦逖治学严谨,延聘名师,极为重视数学等基础和应用科目,主张开门办学,学校风气好,师生团结友爱。史绍熙就读三年,这一段学习经历对他后来人生道路的选择,起了重要作用。工专老师特别欣赏他的数学才华,常点名让他上讲台当众演算,当小先生,这就培养了他的教学能力;开门办学,赴茅以升主持的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实习,经受了难得的锻炼。1936年夏,毕业典礼那天晚上,学生宿舍里,同窗好友临别赠言,都力劝绍熙升读国立交通大学。“怎么承担得起那么多钱?”绍熙被他们逼急了,脱口而出。“我们一定凑钱来帮助你!”几位同学说到做到,在他们的无私帮助下,绍熙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弟弟一年前已入学天津北洋工学院。因上海交大原名南洋公学,于是,官林镇义庄村的一对双胞胎兄弟,一个考取南洋,一个考取北洋,一时在宜兴传为佳话。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铁蹄,使中国人蒙受巨大的灾难。“七七事变”后,他和弟弟所在的学校都沦陷停学,他们只好回到宜兴乡下。看到大批逃难来的孩子,他们义务办起了“国难时期中学生补习学校”,补习学生一度超过200人。后加入家乡青年抗日救亡宣传队,徒步辗转到武汉,但生活无着,挣扎在生死线上。弟弟得知北洋工学院并入西北联大,旋即赴西安复课。患难之际,苏工同学又伸出温暖之手,介绍他去上一届毕业同学任队长的贵州省建设厅工程测量队当助理工务员,有了收入资助弟弟读书。他后来获悉唐山工程学院(该校当时隶属于交通大学)在贵州平越(今福泉)复课,便加入借读近一个学期。1938年8月,自平越过镇南关(今友谊关),进入越南海防市乘船绕道香港,终于回到上海参加法租界震旦大学内交大土木工程系二年级复课。1942年7月,于上海交大毕业,回到家乡当乡村教师。1945年抗战胜利,应聘来到常州中学担任教务主任兼高中物理教师。始建于1907年的省常中,遭到日军的严重摧残。而立之年的史绍熙和同事们一起为重建这所名校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教学秩序逐渐恢复。常州中学毕业的我国日地物理学科的开拓者、国际地磁和高空物理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席章公亮回忆说:“史绍熙老师当时主讲《特夫物理学》(当时美国大学一年级的教科书),他还用英语讲解和板书,使我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影响了我的一生。”

  史绍熙在日记中写道:“没有爱,就没有教学,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办好学校的基础。不能设想,一个不爱学生的老师会热爱教育事业;也不能设想,一个对学生没有感情的校长,会有强烈的事业心。”他以自己40余年的教育生涯,对教育深深的挚爱,为这段日记做了最好的注解。“文革”中,他吃了不少苦头,但他越是经受磨难越是坚强,越是挚爱自己的学生和学校。1978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宣布恢复“江苏省常州中学”校名,并批准与南师附中、苏州中学、扬州中学同为江苏省的重点中学。昔日的江苏“四大名旦”重放光彩。

  1980年,史校长兼任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分管文教体卫,还曾兼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常州市委主委、名誉主委等职。他站到了视野更为广阔的事业大舞台。史校长呼吁在常州创办一所大学,以改写沪宁线上常州没有大学的历史,得到常州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同意自筹经费3000万元、征地300亩以筹建。在那个时候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颇有意思的是,1958年,史校长曾创办过一所江苏省常州工业专科学校并兼校长。这是常州有史以来第一所高校,而且取的校名与苏州工专相比,唯一区别是“苏”字换成了“常”字,不知是不是史校长的苏州工专情结?校址就在常中科学馆,分设三个专业。翌年,停办的镇江工专并入常州工专,迁址于常州南郊清凉寺西侧新建的两幢三层教学楼。1962年又并入扬州工专,即今天的扬州大学。史校长回忆此事时说:“那两届毕业生出了不少人才,工程师多,戚机厂都有。哈哈,我老想为常州办大学!”

  1982年,常州市一位副市长和史校长赴教育部汇报,受到教育部领导热情接待。之后,教育部领导率江苏省教育局、上海市高教局、清华大学、南京工学院等专家,为创建常州工业技术学院抵常考察和论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史校长高度重视。时任天津大学校长的史绍熙院士对常州的要求全力支持,“常州工业技术学院”的名称就出自于史绍熙院士的建议。一开始,双方有意向办成天津大学常州分校,但当时大学办分校尚无先例,教育部未批准。常工院开办过程中,天津大学给予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经教育部批准,常州第一所大学常州工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1984年,常州市委任命史绍熙校长兼任这所学院名誉院长。常州工业技术学院,现名常州工学院。

  前天津大学校长史绍熙,1939年毕业于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机械工程系,1949年获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归国后任天津大学教授、副校长、校长,中国内燃机学会理事长,国际燃烧学会中国分会主席等职。他是我国燃烧科学技术的首席科学家,我国高校内燃机专业的创建者和教学、科研的开拓者。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7年获英国威尔士大学斯王西学院荣誉院士称号。1988年获世界文化学会“爱因斯坦科学奖”。1990年获中科院授予的荣誉奖章。

  两个史绍熙,一个长期担任常州中学校长,成为我国中等教育领域的专家;一个在天津大学担任校长,成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一南一北,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祖国的教育和科技事业。两个史绍熙也弄出了不少趣闻,1987年省常中80周年校庆,天津大学校长史绍熙特地赶来参加,老校长史绍熙和1935届校友史绍熙院士共同为校史馆开馆剪彩。一位外地参观者连说“搞错了”,“怎么会有两个史绍熙呢?”在场人员做了说明,还自豪地加了一句——“常州人都知道有两个史绍熙”。

  (责任编辑:武学沪)

  去年金秋十月,欣然参观常州花博会。花博会举办地在武进区美丽的滆湖畔,眺望粼粼碧波时,常州同仁相告湖之西南便是宜兴市官林镇,那里是常州中学老校长史绍熙的家乡,而老校长于2013年10月1日驾鹤西逝,享年99岁。

  常州人习惯将常州中学称为“省常中”,就像苏州人习惯称苏州中学为“苏高中”。史绍熙从1951年起担任江苏省常州中学校长,该校以教育质量和人才辈出名闻全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前曾专程赶到常中会见史校长,称赞说:“你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全面,思想活跃,才华出众,有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潜在能力,感谢你们培养了这么多的好学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史绍熙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和办学主张。1982年他发表的文章《努力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曾被全国性报刊转载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摘要播放,并介绍作者。他的创新理论,受到全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先后12次获选为全国、省、市先进教师和先进工作者。1985年史绍熙调离常州中学,担任常州市政协专职副主席。

  天津大学校长史绍熙和常州中学老校长史绍熙是孪生兄弟,常州中学的史绍熙是哥哥,天津大学的史绍熙是弟弟,弟弟原名史绍华。兄弟俩1915年出生于宜兴官林镇义庄村一个贫寒农家,母亲刚生下他们双胞胎兄弟不久便病逝。小哥俩刻苦读完小学,家里发愁供不起他俩上中学。小学校长和邻村一位前清秀才轮番上门,劝说不能让这样聪明好学的孩子失学啊!家里这才勉强答应送一个去上中学。懂事的哥哥让弟弟去考中学,自己到溧阳一家南货店当学徒。弟弟绍华考上了宜兴中学,小学校长又点拨他考无锡中学,无奈绍华的小学文凭留在了宜兴中学。哥哥一心成全弟弟,便将自己的文凭借与弟弟,绍华录取了,从此孪生兄弟都叫绍熙。哥哥后来上了宜兴中学,比弟弟低一届,初中一毕业,考虑家中困难,想报个专科早点工作,以支持已读常州中学高中的弟弟今后上大学。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是当时的江南名校,他报考土木科,以总分第三名被录取。

  苏州工专校长邓邦逖治学严谨,延聘名师,极为重视数学等基础和应用科目,主张开门办学,学校风气好,师生团结友爱。史绍熙就读三年,这一段学习经历对他后来人生道路的选择,起了重要作用。工专老师特别欣赏他的数学才华,常点名让他上讲台当众演算,当小先生,这就培养了他的教学能力;开门办学,赴茅以升主持的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实习,经受了难得的锻炼。1936年夏,毕业典礼那天晚上,学生宿舍里,同窗好友临别赠言,都力劝绍熙升读国立交通大学。“怎么承担得起那么多钱?”绍熙被他们逼急了,脱口而出。“我们一定凑钱来帮助你!”几位同学说到做到,在他们的无私帮助下,绍熙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弟弟一年前已入学天津北洋工学院。因上海交大原名南洋公学,于是,官林镇义庄村的一对双胞胎兄弟,一个考取南洋,一个考取北洋,一时在宜兴传为佳话。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铁蹄,使中国人蒙受巨大的灾难。“七七事变”后,他和弟弟所在的学校都沦陷停学,他们只好回到宜兴乡下。看到大批逃难来的孩子,他们义务办起了“国难时期中学生补习学校”,补习学生一度超过200人。后加入家乡青年抗日救亡宣传队,徒步辗转到武汉,但生活无着,挣扎在生死线上。弟弟得知北洋工学院并入西北联大,旋即赴西安复课。患难之际,苏工同学又伸出温暖之手,介绍他去上一届毕业同学任队长的贵州省建设厅工程测量队当助理工务员,有了收入资助弟弟读书。他后来获悉唐山工程学院(该校当时隶属于交通大学)在贵州平越(今福泉)复课,便加入借读近一个学期。1938年8月,自平越过镇南关(今友谊关),进入越南海防市乘船绕道香港,终于回到上海参加法租界震旦大学内交大土木工程系二年级复课。1942年7月,于上海交大毕业,回到家乡当乡村教师。1945年抗战胜利,应聘来到常州中学担任教务主任兼高中物理教师。始建于1907年的省常中,遭到日军的严重摧残。而立之年的史绍熙和同事们一起为重建这所名校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教学秩序逐渐恢复。常州中学毕业的我国日地物理学科的开拓者、国际地磁和高空物理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席章公亮回忆说:“史绍熙老师当时主讲《特夫物理学》(当时美国大学一年级的教科书),他还用英语讲解和板书,使我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影响了我的一生。”

  史绍熙在日记中写道:“没有爱,就没有教学,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办好学校的基础。不能设想,一个不爱学生的老师会热爱教育事业;也不能设想,一个对学生没有感情的校长,会有强烈的事业心。”他以自己40余年的教育生涯,对教育深深的挚爱,为这段日记做了最好的注解。“文革”中,他吃了不少苦头,但他越是经受磨难越是坚强,越是挚爱自己的学生和学校。1978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宣布恢复“江苏省常州中学”校名,并批准与南师附中、苏州中学、扬州中学同为江苏省的重点中学。昔日的江苏“四大名旦”重放光彩。

  1980年,史校长兼任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分管文教体卫,还曾兼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常州市委主委、名誉主委等职。他站到了视野更为广阔的事业大舞台。史校长呼吁在常州创办一所大学,以改写沪宁线上常州没有大学的历史,得到常州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同意自筹经费3000万元、征地300亩以筹建。在那个时候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颇有意思的是,1958年,史校长曾创办过一所江苏省常州工业专科学校并兼校长。这是常州有史以来第一所高校,而且取的校名与苏州工专相比,唯一区别是“苏”字换成了“常”字,不知是不是史校长的苏州工专情结?校址就在常中科学馆,分设三个专业。翌年,停办的镇江工专并入常州工专,迁址于常州南郊清凉寺西侧新建的两幢三层教学楼。1962年又并入扬州工专,即今天的扬州大学。史校长回忆此事时说:“那两届毕业生出了不少人才,工程师多,戚机厂都有。哈哈,我老想为常州办大学!”

  1982年,常州市一位副市长和史校长赴教育部汇报,受到教育部领导热情接待。之后,教育部领导率江苏省教育局、上海市高教局、清华大学、南京工学院等专家,为创建常州工业技术学院抵常考察和论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史校长高度重视。时任天津大学校长的史绍熙院士对常州的要求全力支持,“常州工业技术学院”的名称就出自于史绍熙院士的建议。一开始,双方有意向办成天津大学常州分校,但当时大学办分校尚无先例,教育部未批准。常工院开办过程中,天津大学给予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经教育部批准,常州第一所大学常州工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1984年,常州市委任命史绍熙校长兼任这所学院名誉院长。常州工业技术学院,现名常州工学院。

  前天津大学校长史绍熙,1939年毕业于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机械工程系,1949年获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归国后任天津大学教授、副校长、校长,中国内燃机学会理事长,国际燃烧学会中国分会主席等职。他是我国燃烧科学技术的首席科学家,我国高校内燃机专业的创建者和教学、科研的开拓者。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7年获英国威尔士大学斯王西学院荣誉院士称号。1988年获世界文化学会“爱因斯坦科学奖”。1990年获中科院授予的荣誉奖章。

  两个史绍熙,一个长期担任常州中学校长,成为我国中等教育领域的专家;一个在天津大学担任校长,成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一南一北,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祖国的教育和科技事业。两个史绍熙也弄出了不少趣闻,1987年省常中80周年校庆,天津大学校长史绍熙特地赶来参加,老校长史绍熙和1935届校友史绍熙院士共同为校史馆开馆剪彩。一位外地参观者连说“搞错了”,“怎么会有两个史绍熙呢?”在场人员做了说明,还自豪地加了一句——“常州人都知道有两个史绍熙”。

  (责任编辑:武学沪)

  去年金秋十月,欣然参观常州花博会。花博会举办地在武进区美丽的滆湖畔,眺望粼粼碧波时,常州同仁相告湖之西南便是宜兴市官林镇,那里是常州中学老校长史绍熙的家乡,而老校长于2013年10月1日驾鹤西逝,享年99岁。

  常州人习惯将常州中学称为“省常中”,就像苏州人习惯称苏州中学为“苏高中”。史绍熙从1951年起担任江苏省常州中学校长,该校以教育质量和人才辈出名闻全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前曾专程赶到常中会见史校长,称赞说:“你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全面,思想活跃,才华出众,有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潜在能力,感谢你们培养了这么多的好学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史绍熙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和办学主张。1982年他发表的文章《努力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曾被全国性报刊转载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摘要播放,并介绍作者。他的创新理论,受到全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先后12次获选为全国、省、市先进教师和先进工作者。1985年史绍熙调离常州中学,担任常州市政协专职副主席。

  天津大学校长史绍熙和常州中学老校长史绍熙是孪生兄弟,常州中学的史绍熙是哥哥,天津大学的史绍熙是弟弟,弟弟原名史绍华。兄弟俩1915年出生于宜兴官林镇义庄村一个贫寒农家,母亲刚生下他们双胞胎兄弟不久便病逝。小哥俩刻苦读完小学,家里发愁供不起他俩上中学。小学校长和邻村一位前清秀才轮番上门,劝说不能让这样聪明好学的孩子失学啊!家里这才勉强答应送一个去上中学。懂事的哥哥让弟弟去考中学,自己到溧阳一家南货店当学徒。弟弟绍华考上了宜兴中学,小学校长又点拨他考无锡中学,无奈绍华的小学文凭留在了宜兴中学。哥哥一心成全弟弟,便将自己的文凭借与弟弟,绍华录取了,从此孪生兄弟都叫绍熙。哥哥后来上了宜兴中学,比弟弟低一届,初中一毕业,考虑家中困难,想报个专科早点工作,以支持已读常州中学高中的弟弟今后上大学。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是当时的江南名校,他报考土木科,以总分第三名被录取。

  苏州工专校长邓邦逖治学严谨,延聘名师,极为重视数学等基础和应用科目,主张开门办学,学校风气好,师生团结友爱。史绍熙就读三年,这一段学习经历对他后来人生道路的选择,起了重要作用。工专老师特别欣赏他的数学才华,常点名让他上讲台当众演算,当小先生,这就培养了他的教学能力;开门办学,赴茅以升主持的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实习,经受了难得的锻炼。1936年夏,毕业典礼那天晚上,学生宿舍里,同窗好友临别赠言,都力劝绍熙升读国立交通大学。“怎么承担得起那么多钱?”绍熙被他们逼急了,脱口而出。“我们一定凑钱来帮助你!”几位同学说到做到,在他们的无私帮助下,绍熙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弟弟一年前已入学天津北洋工学院。因上海交大原名南洋公学,于是,官林镇义庄村的一对双胞胎兄弟,一个考取南洋,一个考取北洋,一时在宜兴传为佳话。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铁蹄,使中国人蒙受巨大的灾难。“七七事变”后,他和弟弟所在的学校都沦陷停学,他们只好回到宜兴乡下。看到大批逃难来的孩子,他们义务办起了“国难时期中学生补习学校”,补习学生一度超过200人。后加入家乡青年抗日救亡宣传队,徒步辗转到武汉,但生活无着,挣扎在生死线上。弟弟得知北洋工学院并入西北联大,旋即赴西安复课。患难之际,苏工同学又伸出温暖之手,介绍他去上一届毕业同学任队长的贵州省建设厅工程测量队当助理工务员,有了收入资助弟弟读书。他后来获悉唐山工程学院(该校当时隶属于交通大学)在贵州平越(今福泉)复课,便加入借读近一个学期。1938年8月,自平越过镇南关(今友谊关),进入越南海防市乘船绕道香港,终于回到上海参加法租界震旦大学内交大土木工程系二年级复课。1942年7月,于上海交大毕业,回到家乡当乡村教师。1945年抗战胜利,应聘来到常州中学担任教务主任兼高中物理教师。始建于1907年的省常中,遭到日军的严重摧残。而立之年的史绍熙和同事们一起为重建这所名校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教学秩序逐渐恢复。常州中学毕业的我国日地物理学科的开拓者、国际地磁和高空物理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席章公亮回忆说:“史绍熙老师当时主讲《特夫物理学》(当时美国大学一年级的教科书),他还用英语讲解和板书,使我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影响了我的一生。”

  史绍熙在日记中写道:“没有爱,就没有教学,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办好学校的基础。不能设想,一个不爱学生的老师会热爱教育事业;也不能设想,一个对学生没有感情的校长,会有强烈的事业心。”他以自己40余年的教育生涯,对教育深深的挚爱,为这段日记做了最好的注解。“文革”中,他吃了不少苦头,但他越是经受磨难越是坚强,越是挚爱自己的学生和学校。1978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宣布恢复“江苏省常州中学”校名,并批准与南师附中、苏州中学、扬州中学同为江苏省的重点中学。昔日的江苏“四大名旦”重放光彩。

  1980年,史校长兼任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分管文教体卫,还曾兼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常州市委主委、名誉主委等职。他站到了视野更为广阔的事业大舞台。史校长呼吁在常州创办一所大学,以改写沪宁线上常州没有大学的历史,得到常州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同意自筹经费3000万元、征地300亩以筹建。在那个时候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颇有意思的是,1958年,史校长曾创办过一所江苏省常州工业专科学校并兼校长。这是常州有史以来第一所高校,而且取的校名与苏州工专相比,唯一区别是“苏”字换成了“常”字,不知是不是史校长的苏州工专情结?校址就在常中科学馆,分设三个专业。翌年,停办的镇江工专并入常州工专,迁址于常州南郊清凉寺西侧新建的两幢三层教学楼。1962年又并入扬州工专,即今天的扬州大学。史校长回忆此事时说:“那两届毕业生出了不少人才,工程师多,戚机厂都有。哈哈,我老想为常州办大学!”

  1982年,常州市一位副市长和史校长赴教育部汇报,受到教育部领导热情接待。之后,教育部领导率江苏省教育局、上海市高教局、清华大学、南京工学院等专家,为创建常州工业技术学院抵常考察和论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史校长高度重视。时任天津大学校长的史绍熙院士对常州的要求全力支持,“常州工业技术学院”的名称就出自于史绍熙院士的建议。一开始,双方有意向办成天津大学常州分校,但当时大学办分校尚无先例,教育部未批准。常工院开办过程中,天津大学给予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经教育部批准,常州第一所大学常州工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1984年,常州市委任命史绍熙校长兼任这所学院名誉院长。常州工业技术学院,现名常州工学院。

  前天津大学校长史绍熙,1939年毕业于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机械工程系,1949年获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归国后任天津大学教授、副校长、校长,中国内燃机学会理事长,国际燃烧学会中国分会主席等职。他是我国燃烧科学技术的首席科学家,我国高校内燃机专业的创建者和教学、科研的开拓者。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7年获英国威尔士大学斯王西学院荣誉院士称号。1988年获世界文化学会“爱因斯坦科学奖”。1990年获中科院授予的荣誉奖章。

  两个史绍熙,一个长期担任常州中学校长,成为我国中等教育领域的专家;一个在天津大学担任校长,成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一南一北,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祖国的教育和科技事业。两个史绍熙也弄出了不少趣闻,1987年省常中80周年校庆,天津大学校长史绍熙特地赶来参加,老校长史绍熙和1935届校友史绍熙院士共同为校史馆开馆剪彩。一位外地参观者连说“搞错了”,“怎么会有两个史绍熙呢?”在场人员做了说明,还自豪地加了一句——“常州人都知道有两个史绍熙”。

  (责任编辑:武学沪)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