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怀念叔叔刘兆将军

时间:2023/11/9 作者: 钟山风雨 热度: 13641
刘继业++东方木

  中国人民解放军旅大警备区原参谋长刘兆,离开人世已经8年了。每当亲友回忆起他的感人事迹的时候,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身经百战 屡立战功

  刘兆,1926年8月21日出生于江苏滨海陈涛乡七层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为家里穷,他没进学校读过一天书,13岁就担起了成年人的担子,农忙时随父母在地里干活,农闲出外做瓦工。年轻的刘兆经常忍饥挨饿,备尝人间的苦和累,蒙受无数次的屈辱。但他个性顽强,暗下决心要为人世间摆平公道,洗刷穷苦人所蒙受的屈辱。

  1942、1943年春刘兆连续两次报名参军,因为身体瘦弱营养不良都没有当上,到1943年秋再次报名,终于如愿以偿,成为新四军三师八旅第二十四团的一名战士,当年被吸收为共产党员。从那以后,无论在杀声震天的抗日战场上,还是在硝烟弥漫的解放战争中,或是在炮火连天的抗美援朝战火里,他总是身先士卒勇猛杀敌。

  1946年,四平保卫战,战斗异常惨烈,敌我双方伤亡十分惨重。敌一队骑兵向我阵地飞奔猛突过来,刘兆在斜坡上飞身一跃拽住敌骑兵队长的马尾巴追赶上去,大喊:“缴枪不杀!”被敌人用美式卡宾枪一梭子打过来,胸部连中3弹,当场倒下。他躺在血泊中隐约听到:“赶快撤退,敌人援兵来了!”此时的刘兆疼痛难忍,呼吸困难,心想这次必死无疑了。瞥见身边有颗手榴弹,便想抓过来炸死自己算了,免得当敌人的俘虏活受罪,可是身子怎么也挪不动,手又够不着,就只好有气无力地躺着闭上了眼睛。不一会儿,忽听团政委尹培良喊道:“敌人不来了,赶快打扫战场。”又过了一会儿,尹培良走到他身边,认出躺在血泊中的刘兆,连忙大喊:“这不是刘兆吗,快送去抢救!”随即他被抬上了担架。这次他被割去一片肺叶,成了二等甲级残废。1948年打沈阳,一颗流弹打进腿部,因战斗高度紧张,他竟全然不知,等到打完仗才发现腿部在流血,但他只说了一句“是轻伤,不要紧”,就叫卫生员“快拿钳子,给我挖出来”。卫生员连麻药也没有打,就从他的腿骨外边把子弹钳了出来。带兵打季家堡、打齐齐哈尔、打天津,他三次负伤,腹部和臀部留下几块好大的疤痕。而在朝鲜战场上,他被美军重磅炸弹震得耳部失聪,此后几十年,听力一直没有完全恢复。

  1955年11月,国防部在辽东半岛组织陆海空三军抗登陆大演习,一一五师代表陆军参加演习。身为三四五团团长的刘兆深知责任重大,深入营连与全团指战员一起反反复复探讨演练抗登陆、反坦克、反空降、防空袭、防原子辐射等战术及步兵、炮兵、工兵协同作战的方法,圆满完成了演习任务。这一次演习,国家主席刘少奇、总理周恩来、国防部长彭德怀以及邓小平、叶剑英、贺龙、陈毅、聂荣臻等中央首长亲临现场观看。刘兆以团长身份向参演陆军下达作战命令,这一年他才29岁。1964年,身为抓军事训练的副师长,他长期住在坦克团,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出操、同训练,摸爬滚打,每天是一身泥土一身汗。他在海洋守备区当司令员时,对参谋人员说:“我是守岛司令,党派我到这里来,我的职责就是要与你们一起做好守岛工作。”参谋人员反映说,“跟刘司令下去,不是看地形、看训练,就是查工事、查装备。他对岛上的地形、工事了如指掌,他对这里的每一项工作都专心致志,忠于职守,令人称赞”。

  意志坚定 学有恒心

  刘兆从小因家贫没有上过学,参军后,每当他见到部队里有文化的人就十分羡慕,十分亲近。于是,他暗下决心:要学文化、学理论,做个有文化、有素养的军人。刘兆参军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那时部队战士利用战争间隙学点文化完全凭自觉,部队连吃饭穿衣都很困难,哪里还谈得上笔墨纸张。在这种境况下,刘兆就以大地为纸,树枝为笔,月亮为灯,学习写字。没有书,他就听口头文艺,看部队文工团演出,快板、相声、小调,很快就能摹仿出来,有时也自编自演。

  刘兆认真读书、刻苦学习已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军校读书时,他十分用功;在工作岗位上,他也同样刻苦学习。他对书本十分爱护,把马、恩、列、斯的著作都包上了封皮。他在《共产党宣言》、《毛泽东著作选读》、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总政治部《学哲学用哲学》(100例)等许多书中留下杠杠、圈圈、点点,有的还做了批注。他一直向身边有文化的人学习,向先懂的人学习,拜能者为师。

  由于他努力学习,刻苦练笔,能力提高很快,随着军职不断提升,战前动员,作战计划,他都能自己动笔。他曾对侄儿继业讲过:“当参谋长是要拿作战计划的,一般在200字左右,不能写得太详细具体,只要把作战的目的、时间、地点、兵力部署写清楚就行了。”

  战争结束后,组织上为培养年轻的军事人才,决定安排他离职学习。1956年至1958年,他进锦州第58速成中学读书。这种脱离工作岗位、有固定的日程安排、正规教学的学习机会实在难得,他非常珍惜。虽然身兼军队要职,但他却像一名普通的在校生一样,上课认真听讲,认真作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他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时写道:“学习确实要下苦功夫,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温故知新,虚心请教,独立思考。既要博览群书,又要细心精读。”正由于他意志顽强,学有恒心,终于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连续两年被评为“二等先进学员”,圆满完成组织上交给他的学习任务。1958年至1961年,组织上又送他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军事学府——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78年至1980年,组织上再次送他到北京军政大学(国防大学前身)高级系学习深造。经过较长时间的离职学习,他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军事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坚持原则 不徇私情

  刘兆的原则性很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都区分得一清二楚。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一点都不含糊。

  20世纪80年代初,一位四川籍干部家属,从农村来到海岛躲避计划生育,有关部门几次派人做工作都毫无效果。刘兆亲自出马,找这位部下谈话:“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的大事,全国人民的大事,人人都得遵守,不得违犯。部队更要支持地方工作,带头执行国家规定,不能成为计划生育的‘避风港。我们不能因为你一个人就坏了部队的名誉。我今天来找你谈话,就是要你动员老婆明天去医院做人工流产手术,一定要做掉。如不做掉,你们就是违反纪律,违反政策,是要受到严厉处分的……”第三天,再派人去看望,这位干部家属已经做了人流手术。endprint

  刘兆有一个侄儿在东北当兵,退伍时想留在东北,便谎称自己是“孤儿”,要投靠叔父落户大连,此事只要刘兆点头默许便万事大吉,而他却严肃地批评说:“你这是蒙骗组织不诚实的表现,我怎能同意?”从此以后他再也不让这位侄儿上门,直到他去世。刘兆自己的大儿子当兵时,班里有个战士的父亲与刘兆原是一个营的老战友,想请刘兆帮忙,让他儿子学汽车驾驶技术,退伍回家后好找工作。老战友从黑龙江千里迢迢赶到要塞区,一来看望老战友,二来说说这个想法,但是老战友的要求也没有得到满足。

  1980年,他在北京军政大学学习结束时,打电话给要塞区一位副政委,问在京有没有事情要办。这位副政委的夫人在电话里对他说:“请你顺便买20斤大白兔糖果,到大石桥去看看我的儿子。”刘兆在电话里一听,顿时警觉起来,说道:“我带着糖果到部队去看望你儿子,这样做不太妥,干部战士会有想法,容易产生不良的影响,对你孩子成长不利,我也不能这样做。”然后便把电话挂了。

  刘兆两个孩子在部队当兵,部下告诉他准备提拔,而他没有同意。退伍后也没有找关系、走后门,把孩子安排到好的工作单位。他的8个儿女媳婿没有一个当“官”的,反倒有4个下岗在家。他对儿子说:“现在市场上猪肉供应紧张,人人要吃肉,我看你们到农村去养猪吧!”小儿子听了他的话,下乡养猪八年,因为没经验,亏了十几万,哥哥姐姐一直到父亲去世还在帮弟弟还债。刘兆的夫人是1956年的老兵,副师级军医当了好多年,因护理刘兆未能进修参加升级考试,许多后来者都升为正师级军医,她心里难免有些不平衡,便想找总政治部和沈阳军区熟人疏通一下。刘兆坚决反对,对夫人说:“你不能找人,这么大年纪了,正师副师无所谓,说白了就是多增加几个钱,没有意思。”夫人只得放弃了找人的念头。据刘兆的女儿回忆说:“我爸对我们要求特别严格,简直是一点人情味都没有。我们的小虎刚出生一个多月,双眼不睁,全身抽筋,想用他的车子送医院,他说:‘这车子不是你们用的,公车不可私用。我们只好抱着孩子往医院里跑。”

  亲友请他,他不予帮忙,可是一个同他没有关系的人,出于正义他却能挺身而出。大连水产公司工会主席鞠海清八次向市政府写信要套房子,毫无结果。刘兆知道后出面说话了:“鞠海清是攻打天津时被授予‘天津爆破英雄称号的人,享受国家劳模待遇,分配他一套房子不算什么特殊要求。”为此,他给当时的大连市长写了一封信,市政府很快就给解决了一套三室一厅的住房,鞠海清一家人深受感动。

  1981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沈阳军区的专讯稿,通报表彰刘兆党性第一,一心为公,严于律己,不为家人亲友走后门、办私事的先进事迹。通报说:“在贯彻《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方面,不是个别条文执行的好,而是条条规定都努力照办;不是一般的遵守,而是模范的执行;不是一时做到,而是长期坚持。”

  克己奉公 言传身教

  在刘兆的心里一直装着一个期待,就是要把大哥的遗孤刘继业扶养成人,把他培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让他继承革命的遗志。1963年继业以优异的成绩从陈涛公社条洋初级中学考上县高中时,他在给侄儿的信中说:“你是烈士遗孤,千万不能有自来红思想。革命烈士有千千万,他们为革命牺牲很光荣,你要继承他们的光荣传统,保持革命本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三年困难时期,侄儿时常向叔叔要点钱弥补不足。刘兆每次给侄儿寄钱时,总是要说上这样的话:“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从小就要养成勤劳俭朴的好习惯,这对你日后也有好处。不是叔叔不肯给你钱,而是怕你大手大脚用惯了,长大后一旦没有钱用,就动歪脑筋弄钱犯错误,到那时你就要恨我了。”1969年侄儿应征入伍后,舍不得年迈的祖母,又担心“提不了干,回家怎么办”,就在写给叔叔的信中流露出这样的想法,刘兆在回信中教育侄儿:“当兵就当兵,怎么想得这么多、这么复杂?个人的事情想多了,兵就当不好。你要抛开个人私心杂念,好好服役,做毛主席的好战士!”他还对侄儿说:“吃不得苦,挂念家庭是干不了革命的。”1973年,刘继业退伍回家,没有工作,有几次用县革委会的信封写信,刘兆来信批评说:“你不在县革委会工作,怎么老是用县革委会的信封写信?你这不是在占国家的便宜吗?这样做不好。”而据刘继业回忆说:“叔叔在部队工作时,都是用市场上买来的信封、信纸给我写信。离休后,他还是不用部队信封、信纸写信。”

  刘兆一贯奉行低调做人做事,从不张扬。他是一个高干,但从不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三年困难时期,人人饥肠辘辘,饥饿难忍,希望能吃顿饱饭。一次,刘兆与他的小舅子一起从沈阳坐火车回瓦房店,车上每人可买一只面包,部队首长不限,小舅子心想:这下子可多买几个面包吃饱肚子了。哪知道服务员将车推到他们面前时,刘兆对服务员说:“我同大家一样,只买一个,不多买!”服务员对他讲道:“首长可以多买。”他便回答说:“我同所有人一样,只买一个,不搞特殊。”

  1961年,高级干部减薪,他一次减去90元。1962年,辽宁等地发生洪水灾害,他带头捐款。20世纪80年代全国普遍盛行写回忆录,老家滨海县委党史办约请刘兆的亲属撰写有关刘兆的战斗事迹方面的文章。一个侄儿打电话给他,他说:“你们不了解我,写的不像我,不要写。”侄儿又请他谈谈过去的事,他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有什么好谈的!”1982年,经过考察,组织上要提拔他去某地当司令员,他再三推辞,说自己年龄大,没有文化,身体不好,让年轻人去吧!那年他才55岁,在高干中还算是很年轻的。

  2006年7月20日,刘兆走完了他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程。在生命的列车快要走到最后一站时,他对妻子交待后事,亲笔写下了十四个“不”:“我死后一切从简,不要打扰别人,不给子女日后添麻烦,不要铺张浪费;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发生平简历,不换衣服,不收骨灰(由火化厂处理掉);我死后不造墓,不立碑,不留牌位,不做七,不烧纸。”他说:“世界上人口这么多,活人生存要占地,死人造墓立碑也要占地,地球上往哪里摆!”还说:“我为革命贡献甚微,许多战友为胜利献出了生命,十八九岁就牺牲了,死后也是什么都没有留下,我能活到这样大年纪,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责任编辑:武学沪)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