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晋绥日报》与反“客里空”运动始末

时间:2023/11/9 作者: 钟山风雨 热度: 13830
何立波

  1947年《晋绥日报》发起的反“客里空”运动,是解放战争时期党报系统内开展的一次反对虚假报道的思想教育运动,通常被视为中国新闻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这场运动采取了发动读者揭发“客里空”和报社工作人员检查“客里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成为我党媒体进行群众路线教育的一次尝试。

  话剧《前线》中的客里空

  客里空是苏联剧作家科尔内楚克的话剧《前线》中的一个战地特派记者的名字,中文音译为“客里空”,俄文意为“乱嚷的人”、“好吹嘘的人”或“饶舌者”。

  1942年9月29日,苏联三家报纸《真理报》、《消息报》、《少年真理报》同时刊出《前线》。剧本通过对前线总指挥官戈尔洛夫、米朗、欧格涅夫、客里空等不同艺术形象的刻画,反映了“人民欢喜和要求内行的和聪明的领导”的主题。其中,笔墨较多的两个角色是戈尔洛夫和欧格涅夫,欧格涅夫被褒奖,戈尔洛夫作为后者的反面存在,是贬斥的对象。而剧本中自负、不爱学习的戈尔洛夫并不是孤立的。

  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客里空得知前线总指挥的儿子在战场上牺牲了。为了报道这件事,他坐在指挥部里就拟好了稿子。在稿子发出之前,客里空为了加上几句“漂亮”的话,又到前线总指挥部办公室找总指挥戈尔洛夫。戈尔洛夫不在,只见到一个副官。副官问客里空:“在电话里你怎么能看得见总指挥的眼睛呢?你却描写得那样逼真。”客里空回答说:“哎哟,我的天呀,假如我只写我所看见的,那我就不能每天写文章了。我就一辈子也休想这样出名了。”就这样,客里空将他“创造”的这篇报道总指挥儿子牺牲的稿子发了出去。在剧中,客里空被塑造成一个阿谀奉承、不到实地采访、编造新闻的记者形象。客里空善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他不调查了解,坐在指挥部拟稿。他根据听来的消息,就编造了总指挥的儿子在牺牲前如何发誓、总指挥听说儿子牺牲后如何痛哭流涕等情节。

  《前线》最早由从苏联回国的诗人萧三翻译,1944年春,毛泽东看过中译本后,推荐给《解放日报》。该报于1944年5月19日至26日全文连载。6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由毛泽东亲自定稿的社论《我们从科尔内楚克的〈前线〉里可以学到些什么》。文章指出:发表这个剧本的目的在于“以直接的尖锐的批评来指导实际,它成为转换战局的因素之一,因而它的价值无可比拟”。“学会赞扬好的,这是很重要的,学会批评不好的,这也同样重要。像《前线》中的新闻记者客里空那样,倒是不好的。”

  1944年9月29日晚,毛泽东和刘少奇、朱德、任弼时观看中央社会部文工团排演的话剧《前线》。据在场的人回忆,毛泽东不时与坐在身边的刘少奇议论剧中人物。演出结束后,毛泽东提出这部话剧要“到处演”。

  后来,“客里空”就成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人们在写文章时把那些歪曲事实的报道消息称为“客里空”。

  《晋绥日报》反“客里空”运动的发起

  《晋绥日报》反“客里空”运动的发生,是中国共产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作方法运用于新闻媒体自身的一次尝试,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和强烈的内在动因。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就广泛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把它概括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1946年6月19日晋绥分局高干会提出要有“从上而下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并很快在《晋绥日报》上得到落实。9月18日,《晋绥日报》纪念创刊六周年之际,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表扬“最近几个月来报纸有很大进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副书记张稼夫更明确地说:“高干会后,报纸转变很快,如揭发缺点,进行批评,替群众讲了话。”

  尽管如此,《晋绥日报》还是由于工作上的疏忽,引起农民群众的不满。1947年春,中共中央新组成的工作委员会到晋绥解放区深入了解土地改革的情况,发现农民对党报有不大信任的现象,原因是党报存在严重的失实现象。《晋绥日报》在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的指导下,开始检讨新闻报道失实的问题,发起了反对“客里空”的运动。从更深的层面来看,不真实新闻不仅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土改政策不能准确传达和落实,而且农民因不真实新闻,导致对党报的不信任将进一步发展为对党的不信任,这是事关革命战争成败的关键,也是决定《晋绥日报》发动反“客里空”运动的深层次原因。

  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第四版刊载了《前线》剧本的一部分。编辑部在编者按中指出:“这里特将剧本中关于客里空的描写原文节录刊登,希望我们的读者、记者、通讯员、编者都能够很好的读一读。”“我们的编者作者应该更加警惕,并勇敢地严格检讨与揭露自己不正确的采访编写的思想作风,更希望我们每一个读者都起来认真、负责、大胆的揭发客里空和比客里空更坏的新闻通讯及其作者”,“在我们的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这便是我们转载这个节录的用意所在”。

  《晋绥日报》对“客里空”的解释是:“他的新闻报道是不忠实于人民的,说他新闻通讯的写作特点是捕风捉影,凭空臆造,毫不过分。”

  《晋绥日报》为什么要让“客里空”从一个小角色而成为典型呢?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当时,大规模的人民解放战争和解放区土改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选择在这个时候开展反“客里空”运动,有其特殊意义。《晋绥日报》社和新华社晋绥总分社认为,要夺取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必须实现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并且把广大农民充分发动起来,以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就是消灭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同盟者及其统治的基础。为了适应解放战争和减租减息政策,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的发展,全党的各项工作包括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作风和立场,都需要有新的转变。

  在这个关键时刻,《晋绥日报》通过对报纸工作的检查,除肯定新闻报道对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战争和政党运动所起的推动作用以外,同时发现少数记者不注意对客观存在的事实和斗争实际进行宣传报道,不注意严格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和事物本身的面貌去反映客观现实,在采写和编辑工作中带有主观随意性,造成了一些新闻报道的失实和夸大。endprint

  在土地改革前期的报道上,个别记者没有真正理解土地改革政策的意义或偏听偏信,采访不深入,宣传了一些地主“献地”、“拥护土地改革”的右倾观点,发生了袒护地主和让农民退还土地改革成果等违背当时党的政策的报道。有的报道因为采访不深入,捕风捉影、道听途说,错误地把坏人写成英雄模范。有的编辑、校对责任心不强,把真实的新闻改成了失实的报道。《晋绥日报》编辑部和新华社晋绥总分社对这些不真实的报道,没有采取文过饰非、大事化小和草率收兵的态度,而是以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发动了一场以检查新闻是否真实为中心的反“客里空”运动。

  《晋绥日报》反“客里空”运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7年6月15日转载《前线》中“客里空”出场的部分到9月1日记者节,是《晋绥日报》反“客里空”运动的初始阶段。运动的目的是在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对象是客里空和比客里空更坏的新闻通讯及其作者;方式是编者、作者自己的检讨与揭露和读者的揭发。在编辑部的介绍文章中,“客里空”被描写为“大胆的谎言家和阿谀者,拍马屁、会钻营、卑鄙的家伙”。

  6月25日与26日,《晋绥日报》第四版以《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为题,整版刊出报社自我检查出的或群众检举出的11条不真实新闻。6月27日,《晋绥日报》第四版以《一个不真实报道的典型》为题,集中批评记者宏流写的新闻《地主剥削下的中农惨状》,并有三封读者来信,从不同角度指出宏流文章的疏漏之处。还有一篇编辑部的文章《刊载经过与编者检讨》。报社工作人员以及通讯员响应报社的号召,对自己采写的报道失实之处作自我检查与批评。一些县区的基层政权组织还帮助报社开展运动,发动群众检举“客里空”。在反“客里空”运动中揭露出来的失实新闻包括:单凭领导和本人的一面之词写作的《李宏瑞和他的武工队》,子虚乌有的《吃糕的故事》,以及与事实不符的《河曲县曲峪村村长张保宏帮六个复员军人成家》等等。《晋绥日报》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扬。此后,报纸上陆续出现了由读者和作者揭露出的“客里空”。但多停留在揭露1946年土改宣传以来“不真实新闻”以及写不真实新闻过程的层面上。

  第二个阶段是反“客里空”运动的新阶段,时间从1947年9月1日到1948年4月2日。反“客里空”运动在9月1日记者节后,在空间上由晋绥解放区拓展到全国各解放区,内容上转变为立场和作风的检查,才真正成为一场群众性的有组织的媒体思想教育运动。

  《晋绥日报》开展反“客里空”运动的历史意义正在于第一次将中国共产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运用于新闻媒体自身,不仅号召读者、作者揭露和批评党报的错误,并且在自己的报纸上展开严肃的自我批评。这些大胆、直率、尖锐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都在媒体上公开,显示出党报的勇气和自信。

  全国性的反“客里空”运动热潮

  1947年8月15日,《晋绥日报》反“客里空”运动开展不久,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即向各分社发出通知,“号召在‘九一前掀起学习热潮”。1947年9月1日是记者节。这天,新华社发出社论《学习晋绥日报的自我批评》,指出:“晋绥日报此次的自我批评是很好的。最近一时期,晋绥与其他解放区一样,正在进行土地改革,晋绥日报的自我批评,是土地改革中的一个收获,它必将使新闻工作更加向前推进一步。这种自我批评,不仅各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要学习,而且一切工作部门都应当向他学习,以便更加改进自己的工作。在这个意义上,晋绥日报的这一倡导,是非常有意义的。”新华社还发出总编辑部的文章《锻炼我们的立场作风——学习〈晋绥日报〉检查工作》。文章强调:“像晋绥日报这次的反对‘客里空运动,在人民新闻事业建设过程中,是有历史意义的,而且不但对晋绥一地有意义,对其他解放区同样有意义。”

  《晋绥日报》原来是一个知名度并不高的报纸,在反“客里空”事件后,一时间在全国引起高度关注。新华总社写社论来表扬一个地方报纸是前所未有的。

  9月1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晋绥军区政委李井泉在晋绥解放区“九一”记者节晚会上发表讲话,号召开展反“客里空”。他说:“最近晋绥日报办得不错,大家发扬了自我批评精神,揭露了客里空。报纸在各方面受到欢迎,陕甘宁的军民很欢迎。报社也写了社论,号召各解放区学习。这些奖励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

  9月4日,《晋绥日报》就此第一版发表消息《李政委在“九一”晚会上(肩题)号召全党开展反“客里空”(主题)“戈尔洛夫”和“客里空”是分不开的,也要公开揭露(副题)》。9月18日,在《晋绥日报》创刊7周年之际,报纸编辑部和新华社晋绥总分社联合发表《关于“客里空”的检查》,连载4天。

  当反“客里空”运动如火如荼之时,中共中央宣传部专文下发的指示明确宣称“由晋绥发动的反客里空运动,是土改中的一个重要收获”。11月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指示说:《晋绥日报》发动的反“客里空”运动,中央已号召将此种自我批评精神应用到各种工作中去。不仅是紧邻晋绥解放区的晋察冀解放区,各个解放区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客里空”运动。《人民日报》(晋冀鲁豫)、《晋察冀日报》、山东《大众日报》、陕甘宁《边区群众报》、《新黑龙江报》等各解放区报纸和新华社各分社迅速响应,在各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当中掀起了一场反对“客里空”的运动。

  反“客里空”运动维护了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发扬了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提高了新闻队伍的素质,赢得了读者对党的新闻事业的信任和支持。这一运动不仅奠定了《晋绥日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还使“客里空”一词成为中国假新闻的代名词延续至今。这场反“客里空”运动最主要的价值,是最充分地体现了党和党的报刊实事求是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以群众利益为重的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应有的作风和品格。

  毛泽东、刘少奇眼中的反“客里空”运动

  1948年3月下旬,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离开陕北,途经晋绥地区赴河北。毛泽东一直关注着《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4月2日,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发表了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谈话中,满腔热情地鼓励报社,表扬报纸的内容丰富,尖锐泼辣,有朝气,反映了伟大的群众斗争,为群众讲了话。毛泽东赞赏地说:“我很愿意看它。”他称赞编者按的形式,对于报纸发表的材料加以批注。后来的批注虽然有缺点,但是那种负责精神是好的。毛泽东说:“金圣叹批注《三国演义》,有人看不好,我看是好的,使人看时有个头绪,当然,批注得不完全对。”毛泽东指出,《晋绥日报》编者按语的主要缺点是把弦拉得太紧了。毛泽东说:“拉得太紧,弓弦就会断。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现在‘弛一下,同志们会清醒起来。”endprint

  说到这里,毛泽东一面微笑着在屋子里慢慢踱步,一面举起两只手臂,比划拉弓的姿态,在胸前一拉一合。大家都高兴地笑了起来。

  毛泽东指出,“《晋绥日报》在去年六月以后进行的反对右倾的斗争,是完全正确的”,后来出现的缺点,“主要是‘左的偏向”。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特别强调了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毛泽东认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要使不懂得变成懂得,就要去做去看,这就是学习。”

  毛泽东听了报社领导总结经验、检查工作的汇报。他说,过去的工作有成绩,但也有缺点,主要是“左”的偏向。现在作一次全面总结,发扬成绩,纠正缺点,剪了头发,洗了脸,修了指甲,就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把报纸办得更好起来。

  当时在场的《晋绥日报》编辑纪希晨后来回忆说:“从不明白到明白,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要有一个过程。从1947年6月以后进行的反右倾斗争,到1948年1月开始的反‘左斗争,虽然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斗争却使大家很快知道了反‘右反‘左是怎么回事。我们的编辑记者在革命的大风雨中,既受到了一次无产阶级立场和作风的锻炼,又受到了一次党的路线和政策的深刻教育,经历了严重的考验。”

  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发表了《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这是一篇党的新闻思想的重要文献。在这篇讲话中,刘少奇对于一年多来的反“客里空”运动也作了总结。他说:“在我们党内,有没有喜欢别人吹拍的戈尔洛夫呢?有的。你批评他,他不高兴,你给他吹吹拍拍,他高兴了。因此,‘客里空还有点地位……不过这不可靠,哪一天一说整党,就糟糕了。”“报道一定要真实,不要加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镜。”“去访问,不论访问什么人,要得到群众的真心话,是很不容易的……工作做好了,党和群众会报答你们的。但是,这是结果,不能当作目的去追求。如果你着急,马上想搞一个全国出名,那只能是‘客里空。”

  刘少奇特别强调了报纸在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中的作用:“报纸要能够密切联系群众,那是很好的;但是,如果给群众以错误的东西,散布坏影响,散布错误思想、错误的理论、错误的政策,把群众的消极因素、落后因素、破坏因素鼓动起来,就要犯大的错误。因此,报纸工作如果做不好,就是最厉害的脱离群众,就会发生很危险的情况。”刘少奇对媒体人在沟通群众与党中央的联系过程中的特殊作用方面认为:“你们记者是要到各地去的,人民依靠你们把他们的呼声、要求、困难、经验以至我们工作中的错误反映上来,变成新闻、通讯,反映给各级党委,反映给中央,这就把党和群众联系起来了。”刘少奇的讲话,成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重要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巫勇)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