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净土》人物略说·《过年》亮点谈

时间:2023/11/9 作者: 陕西文学 热度: 19143
南生桥

  《净土》人物略说

  王向力小说《净土》的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流畅自然,景物点染得宜,风格轻松明快,时带微讽,引人莞尔。下面着重谈谈人物。

  作品名为“净土”,在玉佛寺“当是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净土宗的祖庭”之外,此寺座落于玉水河中的一个孤岛上,好似与世隔绝,成了佛门净土,故亦不无象征意义。但要在滚滚红尘中求得一方净土,谈何容易。作品以宁静始,以喧嚣终,终未摆脱世俗的纷扰。此则与居于寺中的人有关。

  小说的主要人物有四个:老吴,林丰,齐小云,和尚。作者在文首引文曰:“由是如来预鉴机宜,特开净土法门,俾一切若圣若凡,上中下根,同事修持,同于现生往生净土。”这四个人物,可分别归于上中下三根之内。

  四个人中,林丰到的最早,第二个是比他迟去了一个礼拜的齐小云。他俩比老吴早到了四年。四年之间,林丰伺弄收来的石碑,闲了在河岸上吹吹笛子;齐小云生了孩子后,林丰又让她断断续续在家管了一年孩子。寺内无是无非,还算安静,确是净土。

  到新任的文管所长老吴来了以后,事情就渐渐复杂起来了。老吴原是县文化旅游局的一名资深老科员,因为“窝囊”“业务能力不强”,被人看成“干啥啥不成,吃啥啥不剩的角色”。直到48岁时,快要退居二线的领导才动了恻隐之心,让他当了个人事科长。谁知有了一点小权之后,他却又因贪“腥”而偷鸡不着蚀把米,被贬到这偏僻之地当了个所长。起初他虽有些失落,但过了一段,“竟有了君临天下的感觉。心想,咱管的地盘虽然不大,但上管这片天,下管这片地,中间还可以管住空气,好赖也算一方的土地神呢”。有了这种心思,于例行一些官样文章之外,自然也想捞点油水。然因条件所限,迄未如愿。待到和尚募来资金,寺里经过修旧建新之后,面貌一新,彻底改观。就在他正想施展一番之时,县上却派一名副局长兼了一把手,将他晾在一边。他尽管心内怏怏,但亦无可奈何。老吴虽然连个芝麻官都算不上,但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他却具体而微地具有不良为官者的两大特点:好货,贪色。只因时运不济,他才“壮志”未酬。相信他若得势,凭借此等官油子的潜在资质,他至少有望成长为一只“苍蝇”。

  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林丰是个单纯得有点书呆的业务型人物。他原在局上的办公室里写材料,但不黯官场秘笈,在三种写材料方式中舍轻取重,选择最累最费心思的“独立思考的写作”,“有时向上级汇报工作,涉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揭露的过分深刻,局长觉得这是自己拿手扇自己的脸呢,便压着不用”。虽经怜才的局长多次点拨,他“仍然悟不出其中的道理”,终于因为“拿不住稀稠”而被打发到玉佛寺来。不宜官场生存的他却热衷于文物事业,钻研业务,实在干事,终于烦请西津大学历史系齐老教授查明了玉佛寺的“真身”,在和尚募得资金之后,维修旧大殿,新盖天王殿。完工后“旅游推介会一开,玉佛寺的旅游热也骤然升温”。此时的他,冲破世俗,寻求真爱,尾追长他四岁、离异且带有一个小男孩的齐小云去了。

  齐小云与林丰的性格有相似之处,这是他们由相知到相爱的基础。他俩的爱,平淡、纯洁,虽未见烈烈轰轰,却可望天长地久。

  真正的世外高人是那位来无影去无踪、无名无姓的云游和尚。他虽只在中间出现了一段,忽焉而来,飘然而去,待到寺里修建工程完工又“到去处去了”。他看似无声无臭,实则法力不小;看似形若槁木,心如古井,实则胸有丘壑,有大因缘。他和老吴一出世一入世,冷热两极,美丑相对。其中蕴含的深意,颇耐寻味。

  四人于三品中各归何位,已见分晓。

  原来的四个人闲的闲了,走的走了,玉佛寺不但未成为“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净土,反而“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繁华刚开场。老吴来前是“隐”,老吴来后是“隐+官”,现再加上开发,成了“隐+官+商”。玉佛寺会演绎出什么新的故事,想想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的各种新闻即可知矣。看来这方土是没法净了。

  《过年》亮点谈

  一、文不对题

  春节是国人最神圣、最隆重、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但“财东过年,穷汉过难”也是事实,民谚“腊月穷汉快如马”便是其证。作品名为含有十足喜庆气味并潜存巨大吸引力的“过年”,实则起笔于小年腊月二十三,止笔于除夕,只算拉开过年序幕,只字未及过年“本体”。如果说第一部分的杀豬还有些年气,那么其后三部分不但离年越来越远,年气越来越淡,而且随着主人公的儿死,妻病,父老,兄逃,作品上氤氲的一团浓厚的悲凉凄惨之气在盘旋缭绕,挥之不去。这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文不对题,给读者打开了一个丰富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家不幸草根的艰辛之年是咋个过法?

  就连人物名字也是“文不对题”。父名广财,子名满仓、满银,除了表示草根的一点微渺夙愿,“财”何曾“广”过,“仓、银”又何曾“满”过?

  文不对题却余韵悠长,是本篇的一个亮点。

  二、组合式结构

  另一亮点是组合式结构。

  福克纳的长篇《喧哗与骚动》由四部分交叠而成(前三部分是意识流),空间相同而时间不同;加斯图里亚斯的短篇《危地马拉的周末》由七部分拼组而成,被称为七巧板结构,时间相同而空间不同。二者都是通观整体之后才能把握全貌。

  《过年》有以似之。在“一”的杀猪之后、年气渐浓之时,“二”却宕开一笔写李武强与广财老人忆说当年;正沉浸于往事时,“三”又回到全文的重心———满银儿子的不幸夭亡;正当痛心不已时,“四”又加上满仓的年底亡命。这样张-弛-张-再张,直到最后通观这四部分所组成的整体,才看到一幅完整的草根人家艰难人生图。这种结构的可称道之处在于,既非意识流,亦非七巧板,却兼采二者之长;既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又打乱时空结构,弛张收纵,在悬念的张力中戛然而止。

  有谓写作的艺术就是结构的艺术。可资借鉴者有对角线结构如短篇《麦琪的礼物》《鸡窝洼的人家》;循环结构如戏剧《禁闭》。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究在运笔时之巧思妙想。

  三、细节与呼应

  这是本篇的第三个亮点。

  一是景物烘托。天色阴沉、寒冷、模糊,风雪时起时停,阴冷凄惨、令人窒息的氛围笼罩全篇。

  巨痛压心的杨满银“每一口都抽得很用力”地抽烟,“烟头隐显着红光,迅速化成一截截白色的烟灰,软沓沓弯下来,被风吹落到地上。浓重的烟雾绕过他满是皱纹的脸颊,在磨破边的帽檐一侧打一个旋儿,就被风撕扯得无影无踪了”。烟雾虽然“被风撕扯得无影无踪”,他的痛苦磐石却仍然重压心头。

  “老黄望着屋里,一层淡淡的薄烟正贴了地面望门外流泻”,随笔点染的正是主人的心绪;满银与李武强在土场上说话时风雪越来越大,“雪筛糠一般往下落,给他们的中间垂下了一道白色的幕墙”,在大雪中对谈,读者都要打起寒颤来了。

  二是细节精准。杀猪的6人分工明确,操作有序。请看抓猪:

  另一个人横在距离猪一米远的地方,试探着将手中的一根竹竿伸向猪嘴,竹竿的前端扎着一圈钢丝套环。黑猪大概被这个在它眼前不停晃悠的东西弄得反感了,呼噜一声探出嘴巴,一口咬衔住亮闪闪的钢丝环。那人见它已咬住,立即将竹竿扭转起来,钢丝环铮铮有声,很快陷入到上颚的皮肉里。黑猪终于意识到危险,猛地发出尖厉刺耳的嚎叫。

  其后将猪掀翻抓住、抬到小桌案上以至老黄捅刀,老齐吹胀、刮净、开膛,李武强翻肠子,依次道来,井然有序,简直是一篇操作规范。

  再如广财老人说的卯榫咬合的“挣劲儿”,要求“卯榫牢牢镶嵌住,只使卯眼的四角微微鼓起细纹而无损于木料……完全是顺应而不是像一般木匠那样蛮势地挖凿木头”,这样才不至于“给木头绽了劲儿”。这种恰到好处的极致竟和两千多年前那位斫轮老手的高论不谋而合,因而具有了哲理意味。

  三是隐微呼应。木工高手杨满仓做的桌子“无论桌面、束腰还是牙板的衔接一律使用了卯榫,没有用一点木胶,更不用说钉子了”。与这种浑若天成的衔结堪可媲美的,正是本篇的隐微呼应。茅盾当年力排非议肯定茹志娟《百合花》的一个重点就是其细节照应,针脚绵密。这种“无障碍对接”的极致之美甚至会带来阅读障碍。国际知名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欧梵说:“张爱玲的《色·戒》并非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我初读时甚至觉得有点烦闷,再读一遍仍觉艰涩费解,到了三读看出它的好处。”其奥秘全在于衔接的“草蛇灰线”。

  本篇的草蛇灰线有两条。一见于满银,较为明显:年关迫近,他“把杀猪的事儿都忘了”———老黄说出“生崽”后自觉口误———老齐问满银“媳妇的病”———几个人勉强吃着味道太咸的菜后,老黄“唉!如今家成了这样子”的叹息———杀完猪后只留下李武强,几个人悄然离开。这团团迷雾到“三”才解开:原来满银遭到了人生三大不幸中的中年丧子之痛,正上大学的儿子不幸夭亡,读者甚至不知道这可怜的孩子名字叫啥!

  二见于满仓,比较隐微:几个人说到老冯家被烧:“这事都出在钱跟女人身上哩!……他倒能干啥去嘛!大家都诡秘地笑起来”———木工高手满仓“离家多年不知去向”,他住在山下的“媳妇从来未看过”他父亲,老人“也闭口不谈”———多年在外的满仓隐秘回家———满银看到李武强前来有了“不祥的预感”,果然他报信让满仓赶紧逃走———手艺精湛的满仓近年来被主人轻慢,直到他说老冯家的“火就是我放的,我是没遇见他人,遇见了,当时就用刀子把他捅了”!及临走时说“如今留个媳妇在家胡成呢”。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和满仓媳妇“胡成”的正是老冯,所以满仓才报复放火。

  对这种惨淡经营的细针密线,需要一番探隐索微才知究竟,岂能不“艰涩费解”。

  四、其他

  优秀的小说都具有全息性,能够囊括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而且不露声色。见于本篇的如村子是移民村,既有山里人的朴实浑厚、互相帮助,又有冯某的拈花惹草、满仓的放火报复;杨广财既是德艺双馨的出色木工,又有妻子被人拐卖的尴尬遭际。这些是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杀猪还要“香蜡纸表”俱全,“天地君亲师”口念心惟,这些是独特地域的古风犹存;山区教育的一鳞半爪则使人唏噓不已。巨额的医疗费使在读大学生不能得救,但他却主动要求捐献遗体以供医院研究;广财老人说的“木头也有命”和他当年高尚的职业道德;满银妻子瑞香在满仓亡命时把卖猪肉的钱要给他他却坚决不要,这正是下层人民的善良美德。而结尾广财老人“都给我好好活着”的泪吼使人想到余华的《活着》和底层百姓的无奈和顽强。

  神圣隆重的过年,满银一家固然能“年年难过年年过”;亡命在外的满仓,他能够“处处无家处处家”吗?

  责任编辑张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