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风雨汉中行

时间:2023/11/9 作者: 陕西文学 热度: 16977
石门栈道怀古

  到汉中,一定要去石门栈道看看,这是多年的夙愿。丁酉年清明时节去汉中,天公不作美,细雨霏霏,车到城固,未能去汉中,抱憾而归。己亥年夏日,省残联和省残疾人作协在汉中举办采风活动,我应邀参加,且有幸去了石门栈道。

  天气阴霾,但没有雨水落下。老天爷真给面子。

  到景区门口,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古色古香的仿古商业街,一看就是刚修建的,不免有点失落。现在各地的景区都是人造景观,也无可厚非。

  从景区到石门水库大坝,既可以乘观光车也可以步行,大约有三四公里。观光赏景,还是步行的好,只是劳累了给我推轮椅的“一家人志愿者”杨庆华女士。

  此时是下午三时,游人寥寥无几,少了热闹气氛,却多了自由随意。杨女士是汉中土著,来石门栈道无数次,对这里一切了如指掌。她一边推着轮椅一边给我当导游,说河叫褒河,栈道叫石门栈道,也叫褒斜道。

  她遥指前边的大坝说:“前边就是石门水库和栈道的入口,沿着石阶能上到水库大坝,然后就进入栈道。栈道是新修的,建在悬崖峭壁之上,蜿蜒曲折,上面是压顶绝壁和树枝,下面是深不可测的褒河水。”

  又说:“褒斜道及石门遗址被1969年修建的石门水库淹没了,现在的石门栈道是在褒斜道原址向上抬高七十多米仿古修建的。仿建的石門栈道全长三公里多,据说完全按照古代栈道‘平梁斜撑‘平梁立柱‘依坡搭架的形式建造的……”

  有这样一个既有爱心又有热心,还熟悉历史的女士做导游,一股暖流在我心中缓缓流淌……我听着她的讲解,环目四顾———石门栈道是个文化景区,商业街沿褒河修建,街的另一面是山崖峭壁,峭壁上是人文景观雕像和浮雕,以“三国”文化为主题,辅以周秦汉唐等历史故事,包括与石门栈道相关的典故,有主题群雕、有泥塑微景、有壁画故事……徜徉其中,竟有一种人在画中游之感。

  最为注目的是褒谷口瀑布下方的雕塑———一位古装美女(据说是褒姒)坐于潭水边,风姿绰约、低首抚琴。驻足细观,耳边似乎有隐隐约约的琴声从两千多年前飘来……

  褒姒是西周时代的美女,她是褒国人,姒是她的姓,乳名婉婧。“烽火戏诸侯”“千金一笑”的故事耳熟能详,说的就是她。华夏上下五千年,每个王朝的灭亡,似乎都与女人有关。夏有妹喜,商有妲己,西周则为褒姒……一个政权的灭亡是有诸多原因,完全归罪于一个弱女子是有失公允的。

  褒斜道还与另一位美女杨玉环有关。

  《新唐书》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唐玄宗李隆基的爱妃杨玉环生于蜀,喜食荔枝,她吃的荔枝是来自岭南还是川蜀,无须去考证,但运输必须穿越大巴山到达汉中,再由汉中穿越秦岭才能到达长安。

  李太白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长安去蜀地,必经汉中,且必须翻越秦岭。长安到汉中有四条通道,即: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陈仓道。由汉中出大巴山,有三条道,即: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这些道路历史上统称为蜀道。这七条道相当于古代沟通南北的“高速公路”,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是通过荔枝道,再走子午道到达长安的。荔枝是南国佳果,白居易曾称荔枝“若离本枝,一日则色变,二日则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因此,荔枝必须三日内送达长安。杜牧有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遥想当年,褒斜道一骑快马飞驰而来,骑手背负锦囊,连连加鞭。不知就里的民众都会以为那是八百里加急边关军情,谁能想到锦囊里是皇上讨好爱妃的荔枝。

  褒斜道是穿越秦岭最为便捷的一条蜀道,在蜀道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封建时代的政令畅通、商贾往来,均取褒斜道。当年,在极其恶劣险峻的地理环境下,古人完全靠人工和智慧开凿建成几百公里的栈道,使天堑变通途,其工程难度可想而知。《史记》中这样记载:“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谷绾毂(wǎngū)其口。”早在东汉永平六年,汉明帝刘庄在重修褒斜栈道时下诏书,用“火烧水激”的办法在这里开凿了一个长约16米,高宽各约4米的穿山遂洞。这是世界交通史上最早的通车隧道,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空前壮举。

  中国文化崇尚自然,讲“道法自然”,却也一直不乏战天斗地,征服自然的勇气,眼前这条悬崖峭壁上的天路,无不透射着逆境生存、不屈不挠的民族基因。

  石门栈道原本是一项强国富民工程,却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褒斜道北出斜谷可直逼长安,入南谷褒谷则可轻取川蜀,在军事地理位置上有着进可攻、退可守的余地,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历史战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发生在这里。

  公元206年,鸿门宴之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项羽的本意是要把刘邦赶出关中,可是弄巧成拙,汉中这块有着“天汉”之称的风水宝地偏偏成就了刘邦。刘邦沿着子午道离开关中时为了防止追兵追击,烧毁了子午道,后来又听从张良计策,烧掉了通往关中最为便捷的褒斜道,表示他将永居汉中,再也不会和项羽争夺天下,用此来麻痹项羽。在汉中休养生息,重整军队的刘邦在萧何的劝谏下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取得关中,为他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一条栈道与战争、与美女联系在一起,想起来几多残酷几多浪漫……

  边走边聊,不知不觉到了水库大坝跟前,轮椅无法上去,只好作罢。

  放眼望去,库面辽阔,波光粼粼,白色的水鸟在水面之上展翅飞翔。河对岸,断断续续有古旧的栈道遗迹,蜿蜒在青山绿水之间,一层薄云在山腰缠绕,极像远古还未散尽的硝烟。

  好一幅锦绣壮美的山水画!何日再重游?

  拜谒武侯墓

  大巴车在雨雾中穿行,隔窗望去,隐约可见连绵起伏的山脉。导游说那就是定军山。车拐了几个弯,停下。导游说:“到了。”

  我们是来拜谒武侯墓的,来时细雨霏霏,六月天出行,这样的天气最好。谁知下了车细雨已变为豪雨,好在我们早有准备,大家都穿上雨衣。雨衣是白色的,有朋友觉得有点那个。我说,拜谒武侯墓,这个颜色的雨衣最适宜不过。

  也许是《三国演义》看多了的缘故,诸葛丞相羽扇纶巾的形象深深地刻在我心底,亦是我心中完美智慧的化身。一直想来拜谒武侯墓,了却心中的夙愿。今日如愿以偿,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虽然下着大雨,路很不好走,但借着朋友们之力,我的轮椅跨越台阶,进了陵园。一片汉柏古松,森然、清幽、古朴。墓地原植柏树五十四棵,象征武侯在世五十四年,现存二十二棵,枝叶繁茂。最吸引眼球的是拜殿前的两株古柏,古柏上缠绕着一蔓生植物,名“凌霄花”,俗名“爬柏凌霄树”,叶似香椿而色翠,花似牵牛而色赤。导游解释:“爬柏凌霄树”每年自夏至开花到立秋止,花期长达百日之久。每当开花时节,朝开暮落,遍地红英。远而望之,只见苍苍翠柏之中,点缀着朵朵红花,红绿相映,娇艳之极,给人以千年古柏开红花之感,煞是好看。

  此时此刻在豪雨的洗涤中,凌霄花落了一地。看着落花,脑海里闪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随又想到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绝唱格言,心中顿生一股前所未有的崇敬之情。

  随后,来到大殿,大殿正中神龛上,端坐诸葛武侯宝像,身披鹤氅、羽扇纶巾、温和睿智,栩栩如生。印、剑二僮侍立两旁;威猛英武的关兴、张苞身披铠甲,手握令箭、神鞭,护侍左右,使人肃然起敬。

  到过岐山五丈原武侯祠,那里为诸葛武侯守山门的竟然是魏延和马岱,不知当年修祠者如此安排是出于何种考虑?那可是一对冤家呀!会不会打起来?武侯墓让关兴和张苞做侍卫,这真是最佳的安排,安全和谐得令武侯高枕无忧。

  武侯墓在大殿之后,状若覆斗,冢高6米,周长60米,四周以汉白玉石护栏围护,石栏上浮雕35幅“诸葛亮生平”故事图案。墓后有古桂两株,传为“汉桂”,号曰“护墓双桂”,高大繁茂,浓荫如盖,恭立致礼。冢前有四角揽顶式亭子一座,名曰前坟亭。

  亭角高翘,围以木栏,亭内高悬“双桂流芳”匾额一块,亭中坚立墓碑两通,一为明万历甲午(公元1549年)陕西按察使金陵赵健所立的“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之墓”的墓碑,一为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果亲王立的“汉诸葛武侯之墓”碑。墓东西向,头西脚东,取“永怀西蜀、兴复汉室”之意。

  墓右方兀立一棵黄果树,民间传说这棵树是先生的妻子黃月英守护于此而羽化的,与夫君相濡以沫,夫唱妇随。导游却讲得清楚,这棵树是诸葛亮逝世后一千三百年才栽种的,老百姓展开联想说这是黄月英思念夫君,托身于此不离不弃。美丽而浪漫的故事,寄托着人们对诸葛武侯的思念和美好祝福。

  绕墓冢一圈,在墓前我三揖三鞠躬,寄托对先生的景仰之情。

  身边的朋友忽然问我,这个墓冢是真的吗?难怪朋友这么问,关于诸葛亮墓的位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眼前的墓冢是后人起封的。因此,这里的诸葛亮墓,到底是真是假,一直存在争论。但是,全国有很多武侯祠,武侯墓却只有一座,似乎不可置疑。

  关于武侯墓,民间有很多传说。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墓地具体选在哪里,随天意而定。又遗书后主刘禅,嘱其在他死后,将尸体入棺,由四名士兵抬着向南走,杠断绳烂之处便是他的葬身之地。

  相父的遗言,刘禅岂能不遵?于是他命四个关西壮汉抬着他的棺椁一直往南走。这四个汉子抬了一天一夜后,终于体力不支,但是此时杠未断,绳也未烂。四个人商议后,将诸葛亮的棺椁就地掩埋。回去后,他们报告刘禅,说将丞相棺椁掩埋于杠断绳烂之处。刘禅虽昏庸,但此时却不糊涂,觉得不对劲,怎么这么快就会杠断绳烂呢?将四人抓起来严加审问。四壮汉经不起皮肉之苦,只好招认。刘禅大怒,以欺君之罪将四人杀死。四壮汉被杀后,世人就再也不知道诸葛亮的葬地了。

  故事至此就该结束了。但是后人为了渲染诸葛亮之机智,认为这一切都在诸葛亮预料之中,因为孔明早已料到,自己死后蜀国必为司马氏所灭,而蜀国灭亡后司马氏必来挖他的坟墓,所以他“导演”了这出戏剧,以保自己死后的安宁。

  令后人值得玩味的是,曹操与诸葛,都采取了隐秘的办法处理后事,但前者被认为是一种“奸诈”,后者则被理解为“机智”。

  还值得玩味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帝王将相的陵墓向来最为盗墓者所青睐。而有那么几座墓,不但完好无损,基本上也没什么人敢于去骚扰,诸葛武侯墓就是其中一座。就连当初天不怕、地不怕的“屠夫”张献忠,占据四川后也不敢稍动分毫。

  试想:千百年来诸葛亮一直是智慧和忠臣的化身,在朝野享有崇高的声望,即使乱世,也没人去动他的墓茔。而到了太平年间,统治者只会重新为诸葛武侯不断修缮陵墓,不断强化和加深对诸葛亮的宣传,扩大其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和影响力。而盗墓,也是一个古老的行当,其方式无非两种,官盗和民盗。然,盗亦有道。诸葛亮作为智慧和忠臣的化身,无论是官盗,还是民盗,谁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盗武侯墓?

  纵观先生一生,二十七岁出茅庐辅佐刘备,五十四岁病逝于五丈原,凡二十七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人曾用“一生只为酬三顾”来评说先生,不可谓不贴切。余也曾想过:先生隆中之对流传千古,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实现了对刘备的承诺。以他的大智慧和卓越的战略眼光,一定能看到灭魏除吴,一统蜀汉是水中捞月之举,可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细细深思:士为知己者死,刘备以帝胄之尊跪于面前,事事皆附之,先生岂能不感动?为了这份感动,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自己知道不可能成功之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唉,不说了,说多了令人心酸……

  告别之时,雨还在下,武侯墓隐没在一片苍柏翠松之中,然,心中的景仰和哀思尽在蒙蒙细雨里……

  责任编辑柳江子

  作者简介:贺绪林,陕西杨陵人,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400余万字,代表作《关中匪事》。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