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岐山本土文人小品十二篇

时间:2023/11/9 作者: 陕西文学 热度: 17722
杨智文

  杨智文是我要说的第一个岐山本土文人。人们谈今天的岐山文人都会说到他。大家都盼他好。他办了个已有近万名读者的“岐山作家平台”。他编不少岐山文学书集。这两件事,显示了他的组织才华和为大家服务的高贵品德。他做的事是岐山人特别需要的好事,岐山作家对他产生了一种向心力。这就应了一句老广告词:“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1986年,中国的文学热把杨智文直热得厌恶高中学业,唯路遥、叶辛们像一群骏马,在他脑子里的鄂尔多斯草原上奔跑。他觉得他的作家梦与飞扬的马蹄倒很合拍。结果,高考名落孙山,就成了“种豆得豆”的必然。他带着他的作家梦回到家乡。但他脑子仍然在“放电”,一有思想火花,他就记录下来。记了几个本子之后,他怀疑了,这路的终端果真放着一顶属于自己的作家桂冠么?春种秋收,年复一年,终于使他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作家不是谁想当就能当上的。他决定走出家门,走出村寨,先后应聘过四家报社。他有点如鱼得水,拿回两个大奖:“陕西新闻三等奖”,“全国晚报新闻一等奖”。奖给他带来了什么?你从哪儿来,还回哪儿去。这够心酸的了!但杨智文已不是当年的杨智文了,他是个为采访跑过全省三分之二县市的杨智文。他的心大了,人却会对比了。他感到了重甸甸的岐山文化的不同凡响,燃起了他在家乡做事的火焰,于是就产生了收集、整理、编辑、出版岐山文化系列丛书的想法。他要给岐山人了解岐山的一把钥匙,从心灵深处唤起大家热爱岐山,建设岐山,回报岐山的正能量。2008年,他独立主编的《歌唱岐山》问世,反响很好,旗开得胜。2011年他编的《岐山的文化符号》反响空前,好评如潮。后来又有《周公庙诗文精选》问世。这一二年,他又编了《岐山作家作品选》《岐山教师作品选》,深得民心。2019年他又联合文化馆,举办了《根在岐山》的大型征文评奖活动。他每编一篇文章,对他的欣赏、写作能力都是一次提高。他出的每一本书,是他跨越过的横栏,读者为他记着高度。他一口气编的紧扣着主题岐山的7本文学书,是他跋涉书山字海之所得。这又成了他“种瓜得瓜”的必然。

  看看杨智文走过的路上,有的是一堆一堆的艰辛,一滩一滩的汗水,幸好它们都不是烂账。只要没烂账就好,赚多赚少,他不计较。作家梦从来就是个“穷梦”。杨智文沉迷得已不管自己是什么“家”不“家”了。

  秋子红

  小小说也能造成大气象。他在国内外获文学奖共十多次。这是秋子红给我的新认识。

  我没见他人时,就读他的小说。小说是小小说,是范怀智复印了给我的。后来,从宝鸡市小小说创作总体看来,有三个冒尖的新人,新闻界有人称他们为“三剑客”。被评为岐山小小说的“能工巧匠”秋子红,为其一。我认为要论起小说的影响来,从过去到现在的岐山籍作家中,对秋子红是要刮目相看的。他虽然没有长篇,却出过好几本小说集:《世界上没有一个笨孩子》《将梦想播进脚下的泥土》……但他20多年来创作的四百多个小小说所引起的反响,可算得从岐山地面滚过的一声春雷。因为他有近百篇小小说被《小说选刊》《读者》转载,还有一篇《有一种香烟叫红豆》被选入燕京大学语文课本。还有一篇选入《中国最好的小小说》,终成了大气侯,为自己争得一方天地。据秋子红说,他上中专时发表过不少诗作,但一直没法突破,1999年改換门庭,试写小小说。《冬夜无故事》便是他的开篇之作,一下就找到了自己。那时他已在工厂上班,忙得很,但他坚持三天一篇,且有投必中。他的经验是:1)我写我自己。2)我写我周围。3)虚构要源于生活。4)喜欢生活化,颠覆概念化。5)结构要创新,破除模式化。6)从生活里寻找、深挖真善美的主题。秋子红的小说今后该如何努力,我想还是回到《三剑客》这个话题。外国的《三剑客》又名《三个火枪手》,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之一。雨果评价大仲马时曾说:“他就像夏天的雷阵雨那样爽快,是个讨人喜欢的人。

  秋子红可以细细地咀嚼一下雨果的这一比喻,我想,对他今后怎么走下去,扩大自己的疆域,必大有裨益。

  范怀智

  他的短篇今年有了大突破,其标志是《人民文学》发表了他的《那苗铁钉》。

  范怀智是岐山枣林人,中专毕业,后从工厂回到老家农村,一边务农,一边写作。已经记不得是哪一年了,他拿了几篇小说习作来找我。我看后感到他的想像力蛮不错的,认定他是一块创作的料。我的如此判断来源于他的一个现代派故事。大意是说,某人上工前,把钱放在一只盘子里,并说,你给我打些豆腐。说完就走了。等他下工回来,装了豆腐的盘子在案板上放着。再回叙那盘子如何听到卖豆腐的吆喝声,如何走到墙根,如何翻过墙,走到卖豆腐的那人跟前,买了豆腐,又如何回到案板上。忽然一天,他的父亲从岐山老家给我打来电话,对儿子不顾婚姻,一心扑在写作上,颇不为然。我向老人说,他很能写。他不是胡折腾的人。后来,小范还找我看过几次小说,也记不清是哪一次,我叫他拿些小说去找《延河》姚逸仙。后来,路遇小姚,他给我说,小伙写得不错,给发了一篇。这大概就是他的处女作了。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我因忙,大都未及拜读。一天,我读了他的网站,才知他继长篇《兽》之后,又出了一本中短篇小说集《铃铛与火焰》。《兽》在付梓之前,我曾翻过,既觉着新颖,又觉着行文叙述太细针密线。但它是一种“慢读”者的珍馐。出书后,引起多方反响,说它是第一个这样写兽的人,第一个写了人人心中之兽的人。《铃铛与火焰》出版后,赞语称他是“乡村文化的独语者”。他在《山东文学》发表的中篇散文《闲情终南话隐士》赢得的好评是“文体的独创性”。综合这些评语,不难看出他的作品的与众不同。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他的创作是命里制定的农村题材。但他又要跳出以往写农村生活的模式,于是他命里制定地要挑选一条新路子———最难的路子。就目前的读者队伍来看,“慢派”不多,也不能不说,这对范怀智如何走下去是一个挑战。

  我从他目前所处的生活环境考量,窃以为他可向路遥学习,把眼光朝城乡交叉地带移一移?他前些年不幸舍了家,现在与新人在县上开了个花店。我的这一想法似乎更接近于他的实际。

  赵林祥

  岐山出了个用笔讲话的生产队长。他叫赵林祥,巩寺村人。天把他生得很可怜,吐字不清。但他心里有话,有很多善良的话,有很多乡亲们爱听的话,有很多能使大地、山水听懂的话,有很多能叫乡亲们致富的话。他说不出来不要紧,他能用笔写出来。贴在墙上叫大家看吗?他不会是那么笨的笨鸟儿。有一句流行语:“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对赵林祥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他的那一半叫王蕊琴。妻子的腿走路不利索,嘴却利索得像切菜一样。赵林祥把他要给村上人说的满肚子话写在纸上,由妻子做他的发言人,念给大家听。他俩发明的“夫写妇唱”,代替了传统的“夫唱妇和”。有人看在这里,顿生疑窦:赵林祥真的会写吗?文学爱好者王蕊琴就因为看了赵林祥发表的散文,才动了心,委身于他。他们没有大办酒席,没有穿金戴银,但他们却有两颗金子一样的心。两人的结合,竟成了巩寺村的福音。村民见小俩口办事公道、公正、无私,一连选赵林祥当了二十年生产队长。暖了村民的心,富了村民的家,夯实了赵林祥的生活基础。他的好朋友农民诗人祝喜堂给他写过这样两句诗:“肥沃的田野铺开你的稿纸,结籽的玉米孕育出你的诗篇。”他一连三部长篇问世,其中《爱不流泪》(与朋友和作)榮获2014年陕西慈善文学一等奖。岐山大地上多了一面旗帜———文学旗,它是赵林祥双手举起来的。我在岐山参加过他的新书发行会。书名叫《人生的第一个青苹果》,很厚很厚的一本散文集。我给他的《序》很短,第一句话却说“这是一束带着露水的鲜花……”。

  杨耀峰

  在岐山本土作家中,杨耀峰可算得“首富”。我说他之“富”,并非指他的钱,而是指他的长篇之多。他在近20多年,坚持业余创作,出版了10部长篇,约200多万字。有人说,如果某人抄书,在业余抄了100万字,我都会五体投地;更何况,杨耀峰的每一个字都是从心窝里掏出来的,且多达200多万个!也有人摇摇头说,他那书是自费的,舍得花钱就行!但据我之所知,他的书,自费者有其三,书商购版权者有其三,出版社自行出版者有其二。如果我的记忆没有错的话,萧红的《生死场》就是自费出版物。只要你记得昔日鲁迅对它的赞赏,看过现代文学史书对它的评价,就会明白,对自费书不能不分清红皂白地贬损,更不能一棍子打死。书商能购版权,说明该书可占一定的市场份额。再说出版社,如果没有看走眼,她能揽了这活儿,其间必有赚头。从以上分析,可窥豹一斑。我以为,他的处女作《西府游击队》(陕西人民出版社)是写实的试作。上市后受到读者热赞。对杨耀峰来说,他找到了自我,获得了自信。源于一个真实故事的《万家镇遗事》(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因作者自小在这里生活,使他能一触即发,创造性地使用了那个故事,生发出一系列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度思考。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连播了这部长篇,40多家网站转载了这部被人称为“用灵魂写就的非凡作品”,为作者赢得了好声誉。厚重深邃的“陕牌小说”《白虹》(群众出版社,2004年10月),吸收了现代派手法,形式与内容结合得自然巧妙,极富情趣。“社会稀缺的东西(如道德)要多奉献,苦难残缺的地方总需要光明照耀。”这就是杨耀峰创作的信条。他在岐山作家里还有一个长处,他这几年东冲西突,寻找自己作品的衍生品。这是一个新的觉悟。岐山作家的小说,搬上屏幕的有两部:一是唐栋的《兵车行》,一是我的《山羊和西瓜的故事》(后改名《铁蛋》)。愿杨耀峰的小说能是第三部。

  祝喜堂

  人误历史误一时,历史误人误一生。祝喜堂不幸中了后一句:少爱诗,与一帮十四五岁的“诗虫”组织了文学社,名曰“溪流”。谁料小溪流里竞然翻了船,跌入“极左”掀来的狂潮”;更加地主成分,他真的窝死在农村,且做了孤家寡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他不是曹操,而祝喜堂,“何以解忧,唯有《红楼》一《梦》”。不料这一梦,竟梦了三十年。他在梦中哭,他在梦中笑。哭中又记,笑中又写。为他做伴者,寂寥院中,低者菊花,高者核桃(树)。菊花说,她听惯了一个农人念《红楼梦》的声音。核桃说,他隔窗看见了一个写书的胖墩墩的身影。我给他们说,他写了两本专著:一本叫《曹雪芹与脂砚》,一本叫《石头记新论》。有报上称他“农民红学专家”,我曾著文“农民红学痴人祝喜堂”。因为他在《红楼梦》中醉半生,“三十年熬夜终有明,红楼上多了两盏灯”———即他的著作。我曾口出狂言,要写《祝喜堂传》。我确实应该写。前年去祝家巷,碰见他的弟妻,也说你跟他伯(喜堂)好,几十年前,你来了就在他的土炕上过夜。是的,这笔文债拖得时间太长了。

  李三虎

  李三虎,六只眼睛看人,太厉害了!但他并不把你看扁。他要寻找什么?他要寻找“志”,他要寻找“传”。岐山人只知道他写过县志。其实他足迹遍宝鸡,包括《宝鸡市人民政府志》,他已完成了11部志书,4部年鉴,计600多万字。若论创作字数,他为岐山的“劳模”。如果他生在“三国”,说不定《三国志》就是他写的。好,不说笑话了。有一天,李三虎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我想和你谈……”听声音是个女的。李三虎三句话不离本行,问:“是不是要谈‘志?”女人说:“我脸上原来长个‘痣,昨天刚叫摆地摊的给取了……”李三虎笑了。他听到女人在电话那头说:“我不好意思给你说,我知道你会笑话我这农民的。”李三虎说:“笑话你农民?我也曾经是农民,为啥要笑话你农民?”“笑话我农民还读小说,读你的小说。”噢———李三虎这下严肃了!他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叫《困惑山庄》,写城市插队知青与山村姑娘的爱情故事,但立意不一般,写人类追求幸福的本能,和追求幸福的困惑及不屈不挠的突围精神。这位农民女人说李三虎写的是她,写的是她的故事和她的心路历程,问他是从哪里知道她这些的。李三虎说你那么遥远,我怎么能知道你那些事情,整个儿就是个虚构的小说而已。女人说她知道文学作品都是虚构的,但那些细节咋就像真的一样,太震撼人心了。说着就读起其中的一个段落,读着读着就哭了,一边哭一边读,说你这不是写的我是谁?以后很长一段日子,这个农民女人反复阅读这部小说,每读到一些章节,一激动就给他打来电话,甚至三更半夜,说她又在读哪一个段落,说你的文字为啥写得那么又传神又生动的,让人百读不厌,读一次有一次的感悟?说着就又朗读起来。眉县齐镇还有一位70多岁的黄老,看了《困惑山庄》后被征服了,给眉县县志办的老朋友杨主任说,这小说写得简直是……咋么说呢,作者是个啥人吗?杨主任说我不但认识作者我还知道他住哪儿。于是他非要杨主任带领他找到岐山与李三虎相见不可。见了真人,激动得不得了,说你的小说彻底征服了我,看了都七八遍了,有的段落不知看过多少遍,把书都翻烂了。李三虎只好又送他一本新书,从此成为“忘年交”。此后七、八年了,黄老一直坚持每年两次到岐山与他相聚交谈,这成为岐山作家中流传的一段佳话。

  李三虎的第二个长篇叫《冯家山的激情岁月》,是纪实文学,写的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修建冯家山水库的英雄壮举。他一直想着为承受苦难为子孙后代造福的父辈们立传,为牺牲的140多名建设者英雄立传,为那个时代崇高的精神立传。他用了近十年时间奔波在宝鸡市和扶风、岐山、凤翔、陈仓四县收集资料,找到了当初许多指挥部、县兵团领导和已经变成老汉老婆的兵团战士。作品首先在《宝鸡日报》连载,引起极大的轰动。为了他继续联系当事人丰富内容,编辑在最后一期破例公布了他的电话号码。于是李三虎每天接到许多电话或者短信,不是谈读后感就是提供新的线索,还有从美国打过来的。其中扶风县一妇女激动地说,她把写有他父亲的那张报纸找来,专门烧到父亲坟前,以告慰为修建冯家山水库而牺牲的亡灵。2009年8月,《冯家山的激情岁月》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在社会上再次引起轰动效应。许多人流着泪看了一遍又一遍,说把那个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写得太真实了,太感人了,如果编成电视剧,绝对感天动地!鉴于李三虎在两个不同领域都取得不小的成绩,在西府被称为“地方志和文学创作的双栖作家”。可是他从不张扬,一直只顾埋头做事。今日我算替他说了以上这些话,把他的作品如何接地氣,告白于他的粉丝。

  侯玲

  侯玲是岐山文化界的新秀。侯玲是谁?我初读她文稿的时候,这么想过。不久,我明白了,她的祖辈和我是岐中的同学。他54甲,我55丙。考大学时,我们一起在宝中考的;还有,名满岐山的三意馆就是他祖上开的。我上岐中时最爱去那里吃烩面。这下好了,侯玲是谁,记忆使我知道了。她飘雪花似地,在岐山作家平台上飘了那么多“写食主义”的美文,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她是侯门“美食第三代”。岐山人有言,“门里出身,自会三分”。所以她写遍了岐山美食,也只有她才把岐山美食大全变成了美文,换着花样奉献给另一种“美食家”———读者。后来,她要出自己的散文集《一纸流年》,托人约我写序。我很高兴,觉着我和这书稿多了一层亲情。于是就先读书,享受其间的文字亲情。等我读完,我疑心了。她的美食散文仅占全书的四分之一。那四分之三明确告诉我,她的父母与“三意馆”无关。她的美食散文是她的“全版权”。这叫我一下更为佩服于她了。她笔下的关中盛景又能一饱人的眼福,是在饱了人的口福之后。“《一纸流年》是她用文字书写的最美记忆和流年。”这是她所任教的岐山高级中学为她写的后记里的一句话。“让学生看到身边人和事皆可为文”,这是另一句话,且是学生最应该知道的一句话。

  祁建业

  老祁论字,很讲“学养”,说骨子里要有学养。要学要养,不是一功儿来的。他永远忘不了童年环境对他的熏陶。在他们那个村子里,有一处空闲地方,草窝里堆放着许多石材。写字的,刻字的,甘肃的,陕西的,东来的,西去的,在这里忙得不断头。五六岁时,父亲见他爱往那里跑,就给他买了毛笔、字帖。笔是狼毫,帖是柳公权,引导他捺大字。1959年,他人大了,心大了,考进西安艺术师范。他在那里遇到了高人。大家都很敬重的国画老师霍明,给他指点道,你不要光练唐书,要向汉(隶)走一走。后来他接触到美术界的著名画家修军、方济众等人,提醒他注意魏碑。魏碑是汉字由隶书向唐楷的转型期。他的学校,在关中书院,又东临西安碑林,那里是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家的真迹宝库。他曾和米芾、苏东坡、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等著名书家的真迹0距离接触,使他每每激动不已,视野大为开阔。他对自己如何“临池”,心里有了底。不论毕业后工作怎样七调八动,他没有放弃练字。他只是让练字更灵动地适应他的工作。1971年,是祁健业书法艺术生涯中一次大转折。他调到县文化馆搞文物工作。岐山是青铜器之乡,为了业务需要,他开始钻研古文字,学习金文。在京当考古工地上,在看《三代吉金文存》及《愙斋集古录》时,在大量摹写岐山出土的大盂鼎、毛公鼎拓片及青铜器铭文时,在识别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时,他先后向陕师大郭子直、西北大学侯志义、省考古所吴振锋,以及北大教授高明等古文字专家请教学习,聆听唐兰、李学勤等学者的讲述。如此这般,经了长达十四五年的历练。他感到了中国汉字的大美,又特别对唐楷、北魏、汉隶和金文之美进行了探索,还结合研读了中国书法史,丰富了他的学养功底。他用自己的学养功底,又来滋养笔下的书法。这时的老祁已和陕西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一批老书法家结成了文友。再到后来的一天,有人发现他在公交车上似乎在背什么。他在背什么?其时他已退休了。他完全摆脱了文化局长的那档行政事务,他却更忙了。忙什么?攻小篆,读《篆书大字典》(清)、《篆书皕韵歌》(清),又复读《说文解字》,陆续整理出一大批篆书中的通假字,记在了他的《重新识字》本本上。他脑膜上慢慢印下了《说文解字》540多个部首。其中一些就是他随着汽车马达声背下的。后来,他由小篆又倒入唐楷,下功夫去临虞世南、欧阳洵、褚遂良。苍天不负苦心人。有人评道,他的楷书一下子上来了。端庄隽美,气象古扑!据观察,宝鸡市几座石牌坊,岐城木牌坊上的显亮之柱,但有小篆,多出自老祁那一支笔。昔日,他在官场上,虽说也曾潇洒走一回,但他一生的目标是谋字不谋官。他的小楷,他的小篆,他的综合书法作品集,一本接一本,从容淡静地面世。因为他能把汉字的优美形式,再优美地书写出来。苏轼有段话,“书必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为书也。”老祁大半生的努力,就为的使他的字,“五”里不要缺一。

  张毓民

  我因为在周公庙住过几个半年,少不了隔三差五要爬凤凰山。山底下是著名的润德泉,那是上山的必经之处。所以先入我眼帘的便是那古旧的石围栏,和栏杆顶上千姿百态的石猴与表情夸张的人头像,接下来再看泉水。看够了才静下心欣赏那碑上刻的“润德泉”三字。旅游景点都很重视书法艺术,尤其重要景点,多为名家笔迹。那么,围栏北面的砖墙上,镶嵌了一块矩形青石板,板上刻的很大、很醒目的三个字“润德泉”,出自何人之手呢?细看,赫然署名者是“张毓民”。那么又该如何评价这三个字?为此我请教了汪承兴先生。因为周公庙东门顶上的匾额“古卷阿”三字就是汪先生的墨宝。他的老祖宗就是清翰林院有名的书法家。他本人因为字写得好,还在上中学时,就被部队特招了去,现在是将军级的史学家和书法家。汪先生对我的问题回答道:“‘润德泉三个字是成熟的老书法家写的,功底深厚,秀丽俊俏,可以作为张先生的代表作”。我又问,“你看他临过什么帖?”“颜真卿,后来还临过苏轼的字。”经了汪老的指点,我又找了一本《张毓民书法》拜读,见草楷皆有,大者如豹眼,小者如蚌珠,他的书艺路子宽阔,技法全面。张是我三十年前岐山文化馆的老同事。我那时已算得老馆员,而他才初来乍到。我常见他“死临池”。有一次,我多看了一眼,见他临的是颜帖。这正是:一笔一划三十年,水滴石穿才自然。莫道墨迹谁也会,力透纸背是真禅。

  上官栋

  那一年,西安岐山商会,回故籍,邀多方名家,掀起“我爱岐山”的采风活动。晚餐上,偶见书法家、热心人上官栋先生。这真是“天缘”!我与他不相见已有30多年,但还记得,他那时年少好学,英气勃勃,常来文化馆找我隔壁的书法家冯秉祥砌磋书艺。惹得我有时也去凑凑热闹。今晚因我俩相坐较远,彼此双手合十,在头顶摇了摇,一笔带过半生千言万语。餐罢,我上五楼去看书画活动。到得那里,已是灯火辉煌,人影幢幢,却静若禅房。因没有谁出场舞文弄墨,故有人怂恿静坐一旁的上官栋先生,你是(县)书协主席哩,带个头!他便毫不做作,走到新铺了毛毡的画案跟前,遂将一张六尺白宣抖开,展平两只大手,朝纸的中央向两端輕快地滑去。纸平妥了。他拔出崭新的大楷后,窸窸窣窣的脚步声响了过来,他们想要围观。我也站近了些。上官的手加快了速度,只见白毛笔头,在一碗清水中,如白鹅钻水,咕噔咕噔两下,湿透了的“白鹅”呼啦又跳入墨池,变成了“黑天鹅”。上官把它提出来,放在砚盖上翻腾了几下。这一连串动作,犹如运动员“热身”。他重新蘸饱墨汁,运一口气,笔尖着纸,墨迹游龙,飞翻不止,直到第五行那个“惊涛裂岸”的“岸”字最后一竖,用枯笔足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气概,方才收尾。随之呼出一口气来,再蘸一次墨,只见笔尖左冲右突,忽上忽下,乍抖乍停,疾书“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诗情、书情,融于一起。最后四句狂草,大小疏密,相间自然,一气贯通,犹情涌江月,使人对苏轼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与人生的态度加深了理解。他按印后,突然将墨宝送我。我暗想,笔性开了,犹昔日农民扬场,风来了,就叫他多撂几掀。我们不用叙旧了,昨天、今天和明天,天天皆在字里面。

  王雄宾

  王雄宾先生是个画家。我们是岐中的校友。我俩还是“两只兔子”。高中快毕业时,他放弃毕业证回乡了。因为他有眼光,知道自家是地主成分,神圣的文凭对他只能是一张废纸。但他离校不离书。在农业社里干活,为了歇工时能看《千家诗》,装在衣兜里太大;拿在手里煊眼,夹着尾巴当社员的他动了脑筋,心痛地剪了书的“天地”,书才委屈地装下了。歇工有书看,人才能歇下,这就是王雄宾。他一度迷上了《燕山夜话》,省吃俭用,托友人买齐了一套五本。后因朋友犯事,株连到他。他戏剧性地将“罪证”藏到麦草摞子里,但又被公安人员审判他时,戏剧性地摆在他的面前,为他硬生生地迎来抗拒从严的三年劳教。但他走时,还往铺盖卷卷里塞了一本《唐诗三百首》。看守人员哪能知道,诗里有他的灵魂。1973年,他33岁,在大口井工地干活时,不小心掉到井里。腿折了,腰坏了,他在炕上三年疼痛三年罪,命里制定残废人。人祸天灾终不悔,爱书爱到命里头。他躺在村外的闲窑里,看完12本《莎士比亚全集》。他更敬畏生命,敬畏苦难,敬畏命运,敬畏人生。所以我称他是个合格的“读者”。他终于梦似地扔掉拐杖,梦似地拿起久违了的画笔,梦似地重续绘画之路上的三原色。妻子离他早,丢下两个儿子娃。窄窄卡卡的小屋子里,灶房卧室混为一体,孩子的爸、妈混为一体,黑明昼夜也混为一体,他都不知道他是他了。现在,他都说不清那时是怎样画画的。然而他确实在画着画着。他能清楚地记得他正在收豆子,忽然天外飞鸿。他按信上的嘱咐,拿了四幅山水画,交给西安某老板。老板付他200元,夸他画中有诗,要他继续送画。他感到愕然,想不起诗是什么时候藏在他的画里?他是生平第一次装这么多的钱,好重啊!一路老担心钱挣破衣兜跑了。后来,我问“天外飞鸿”是谁写的?他答是大画家徐义生。见过吗?我说,见人在早,见画在后。见人的时候没见画,见画的时候没见人。在岐山人的关怀支持下,王雄斌逐步走进他艺术创作的佳境。《岐山八景图》是他用传统的笔法表现渭北高原风光的大幅系列代表之作。我在凤鸣国际酒店住的那几天,出出

  进进,都要站定看一阵,在心里想一阵。

  作者简介:徐岳,男,宝鸡岐山人,国家一级作家。原《延河》月刊主编。著有散文、小说及剧本十多多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