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于右任筑墓邓尉山

时间:2023/11/9 作者: 钟山风雨 热度: 16345
蔡贵三

  近年见报刊披露:1964年于右任逝世于台北,临终时举了一个指头和三个指头,有论者认为这表示了祖国统一后灵柩要归葬故乡三原。这种说法,臆测而已,并非于公确切之嘱。事实上,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于公业已择地辟寿域、营生圹于苏州邓尉山。只因政治风暴迭起,岁月又隔两三代人,致使事情的始末、地面的构筑,都湮没无闻了。直到改革开放十余年后,旧事才被重提。此事之钩沉索隐者,乃一位高僧、两块条石,此中机缘,颇为传奇。

  

  这位高僧就是“吴中第一丛林”圣恩寺的方丈融宗老和尚。他爱国爱教,一贯以保护地方文物为己任,数度舍命护国宝,人共景仰。正因他种种大善行,笔者与他结有文字缘。20世纪80年代后期,年逾八旬的融宗根据国家政策,经与有关方面多次协商后获返故地,面对满目疮痍几成废墟的古刹旧址,乃以历劫不磨之志,发心重建。1992年春,圣恩寺主要殿堂基本竣工,老和尚函召我上山,不为赡赏梵宇琳宫新貌,却是领我察看他喜获的“秘藏”——两块寺外蔓草丛中觅得的条石,从而引出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后的十年间,于右任每于桂子飘香时节就前来苏州小憩,不受官府招待,不扰地方士绅,寄寓佛门圣恩寺,与住持中恕结好。他由退隐吴门的老友李根源全程陪同,泛舟太湖,策杖邓尉,访谒韩祠,游目骋怀;又与城中吴荫培、张一等文友诗酒唱和,洵可乐也。湖光山色,人文古迹,故知友情,令他一游倾心,眷恋日深。更且体察到圣恩寺所处的地舆堪称一绝:翠峰环峙,碧水前漾,气势内敛,非同寻常。于是萌发了“终老苏州,埋骨圣恩”的心愿,且其出身苏州的夫人黄纫艾亦有此想。意既决,遂择地预筑寿域。经勘察,价购寺之钟楼侧畔一丘山地计两亩,此地块非唯形势佳胜,且亦便于今后寺僧照料。具体事项悉由李根源代理。1930年,墓园与生圹整体竣工,清幽精致,肃穆堂皇,邓尉湖山添新景。当地村民、外来游客咸知此乃于氏寿域。

  日军铁蹄作践,继之政事变幻,钟楼前的于氏寿域,连同省级文物钟楼,乃至古刹圣恩寺,都消失了。古稀之下,无人知晓。六十年一转,物极必反,如今,圣恩寺禅林重振,于公墓也露头了。

  这一式的两块条石,高、宽、厚各为155、53、15厘米,上凿刻四字“三原于界”,汉隶遒劲,非书法大师不能为。融宗觅得该界石并收藏于寺,引证了轶事一件,功在事外。他认为,此石现身是乃天意,为冥冥中于公所使然。

  老融宗奋力建设不息,在他的努力之下,于公下榻的精舍还元阁重现了,那副民国十六年九月于公手书名联“钟催明月上,风送太湖来”依式补写挂上了,于公寿域畔的巍峨钟楼也雄峙了。为此,融宗老和尚精力耗竭,世寿九十,圆寂生西,接力棒交到监院真法手中。2007年春举行了融宗生西七周年纪念活动。恰当此际,寺僧等又有惊喜大发现:贴邻的某部卫生院内有三件精工凿刻的巨石,乃是于公寿域主要构件。此石极其厚实沉重,它们分别为上刻圆形寿字图徽的墓穴盖板(210×125×26厘米),于右任自题“三吴吉壤”及吴荫培题“百世佳城”的罗城横额刻石(190×53×20厘米)。

  这批刻石的相继发现,确凿地证实了于公曾在此建寿域生圹,也无可辩驳地阐明了于公生前的意愿——埋骨苏州邓尉山麓圣恩寺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