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编演课本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下半月 热度: 22011
摘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编演课本剧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在课堂实践中,都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可以激发学生内在兴趣、增强整体语文素养、强化合作协调意识、排查语文学习盲区、培养创新和想象力。在具体课堂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准确定位教师角色、严格规范课本剧流程、完善编演奖励机制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编演课本剧;语文教学;实践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或方法,已经很难适应时代对于语文教育的要求。编演课本剧为我们体会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群,感受不同人物的喜怒哀乐,感知英雄的雄心壮志和忠贞报国精神。将编演课本剧应用于语文教学之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一、相关研究简述和概念界定

  1.相关研究简述

  本文以“高中语文”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文献全文数据库进行搜索,截至2020年5月17日共计收录了28650 篇文献,最早的是1869年,2020年也已经有了487篇,由此可知我国教学同仁对高中语文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以“编演课本剧”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文献全文数据库进行搜索,截至2020年5月17日共计收录了149篇文献,时间跨度为1994到2020年,整体发文量正在逐步提升。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于课本剧、语文教学、课本剧教学、策略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实践与探索等,由以上可知,我国将编演课本剧这种方法运用于高中语文的研究属于语文教育教学的热点主题,且仍有很大的空间待开发。

  2.概念界定

  编演课本剧,指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更为真实的体会文章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情感脉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借助戏剧表演的艺术性、观赏性、操作性等优势,将语文教学中的叙事文本以戏剧的模式展现出来的形式。它既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新的工具。语文让我们欣赏到生活中的美好,这种美好就需要依托于我们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语文学习之中[1],在情景中去体会和感知。编演课本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最接近语文情境的方式,它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弊端,更为生动、形象地引人入境,将语文内容与自己完全地融合,这对于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实践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编演课本剧应用于语文教学的作用

  1.激发学生内在兴趣

  将编演课本剧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比较新鲜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形式。这完全符合青春活泼的高中生特点,也与他们寻求新奇的成长心理相匹配。高中生是学生过度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已经逐渐成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三观”,但仍没有接触过真实的“世界”,通过编演课本剧可以使他们在角色扮演中,体验不同角色的责任和情感,真正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2]。

  2.增强整体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高的表现有文字理解能力强,文字功底深厚,语言表达能力强。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将这些融合在一起,增强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因为要完成编演课本剧,学生首先要对课本中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矛盾与冲突等有深入的把握。了解之后,還需要主动的参与到课本剧的编写之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感,用文字表达出来。课本剧完成时,还需要真实的表现出所扮演人物的特点和内心情感。

  3.强化合作协调意识

  编演课本剧单凭某个学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需要不同人物角色的扮演来协同完成,无论是最初对于课本内容的学习中,还是课本剧的写作过程中,均需要同学们充分的讨论和争论。这需要小组内部,相互协调与合作,尽可能地使人物的特点和学生的素质相匹配。

  4.排查语文学习盲区

  理论与实践,“知”与“行”在结合地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或难度。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是需要将其运用于写作或者社会交际之中。编演课本剧是一个整体性的学习过程,学生将课本中的内容加上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形体等动态表现出来,由内而外将自己与所扮演的角色融为一体。整个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也能观察出学生对课本内容掌握存在的错误或不全面的地方[3]。

  5.培养创新和想象力

  编演课本剧属于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虽然来自于课本内容,但是也需要学生在不脱离课本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课本内容进行补白。也需要学生扩充课堂知识,发挥创新精神,结合现代的表现形式整体呈现出来。

  三、编演课本剧应用于语文教学实践的策略

  1.准确定位教师角色

  编演课本剧,需要教师在其中发挥掌舵者的作用,引导整个编演课本剧的进程。首先,全程参与。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量以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将课本内容表现出来;其次,组织协调。教师无论是对课本内容还是对学生都非常了解,教师在整个流程中需要担当组织和协调者的身份,规范行为、保障教学效果;最后,担当助演。教师参与其中坚定学生信心,提升整体展现效果。

  2.严格规范课本剧流程

  课本剧的流程一般分为选篇目、写剧本、演绎、品评四个流程。编演课本剧也属于课堂教学的形式之一,需要严格掌握和把控整个课本剧流程,才能保证整体的高效、有序的实现教学目的。首先,精心选题。需要选择主线清晰、人物关系鲜明、故事矛盾明显等特点的文章主题;其次,编写剧本。不能脱离课本,也不能完全照本宣科,需要发挥学生的创新和想象力,使剧本完整和生动地呈现出来;再次,小组竞演。保障所有同学全员参与。最后,小组品评。评价过程是一个反思和提升自我的过程。

  3.完善编演奖励机制

  通过编演课本剧,学生不仅可以收获课本知识,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对于将来的成长成才有重要作用。高中生并不一定都能认知到这种教育方式对于他们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建立一定的奖励和激励机制。教师用赏识地眼光肯定学生的作品,设置各种荣誉奖励,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可以推动同学们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 王琳. 高中语文课本剧教学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2] 顾振刚.编演课本剧 胜读十遍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0(Z1):77-78.

  [3] 刘潇.课本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2014(14):51.

  作者简介:

  王瑞生,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昆明行知中学语文老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