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缺类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理论实践比较薄弱并且存在着分歧。我国文类缺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史诗和悲剧上,但中国神话的缺类也同样具有研究价值,因为缺类,中国神话相比西方更具有探索性,事物都有两面性,缺类研究也能对中国神话研究产生积极影响。这些影响既反映在对中国神话自身内部的研究上,也体现在对研究者的研究态度和文化自信等外部环境上。
关键词:缺类;中国神话;积极影响
目前,关于缺类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还比较薄弱并且存在分歧。我国文类缺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史诗和悲剧上,明确提出中国神话缺类问题的文献不多。张曦(2019)以缺类研究作为切入点,采用横向的中西比较视域与纵向的文类发展脉络梳理相结合的方法,对汉民族神话缺类问题进行考察。笔者受到启发,我们是不是应该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站在客观的角度,探析缺类研究对中国神话研究带来的积极作用?因为缺类,中国神话相比西方更具探索性、更具独特魅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成体系构建的多样性
公元前8-7世纪,古希腊神话记述了古希腊诸神的起源,《圣经》保留了希伯来神话,印度神话虽然复杂,但最早通过《吠陀经》也有了系统的组合。中国的神谱在哪?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去阅读中国上古神话,会发现,要归纳中国诸神的谱系,并非易事。《山海经》记录了炎黄帝世系,战国出现盘古和三皇五帝框架,汉初有五行五德五色学说,道教借此发展,唐宋后形成完整的三清神仙体系,凡此种种。但仍旧版本众多,众说纷纭,中国古代神话始终没有一个让人满意的终极神谱。即使最后神谱仙谱都出来了,也非常混乱,不仅有远古大神,还有各种凡人成神,比如钟馗、包拯、妈祖。笔者认为中国神话没有完整谱系未尝不是件好事,很多国家借助宗教或统治者的力量整合出了一個神话体系,比如日本就有所谓的“三大妖怪”。如果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推行一套经过筛选的神谱,那么所有与利益冲突的片段必将被删除,若干年后,没有得到认可的部分将不再被人们口耳相传,最终,中国上古神话还会像今天这样错综复杂,精彩纷呈吗?正是因为无论怎么努力拼合,都无法将中国神话熔炼成大铁块,那些彼此矛盾和冲突的残渣和片段使探索有了广度和深度,关于中国神话的体系建设也就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二、发掘差异比较下的独特性
以古希腊神话为参照,中西方神话在创世传说、造人方式、神级结构、主题等方面存在共性。然而,学者们更倾向于两者差异性的研究。缺类使我们更清醒地站在比较视域下,透过差异性,发掘中国神话自身的独特性。通过文献,我们发现两者在产生时间、众神来源、人物形象、语言风格、思想内涵、精神追求、表达和传承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中国神话的独特性不仅限于叙事方面,它强调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注重实用性,形象威严,强调个人意志,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我们分析这些差异,并不是要分出孰优孰劣,而是力求通过神话的缺类研究对中国神话形成一个新的认识,在比较中找出其自身特性,拓宽研究视野,促进中国神话研究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激发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神话的自觉性
20世纪后,西方学者特别是海外神话学家渐渐发现了中国神话的独特性, 自觉的投身于中国神话的研究中。近年来,中国神话的独特光芒也照进了西方影视领域,被搬上了电影和动画荧幕。好莱坞电影《海王》(Aquaman)在叙事上呼应多个中国神话原型——人神恋、劈山救母和英雄故事,反映了中国文化“抗争”的精神内核。海王亚瑟的父亲是平凡的人类,他的母亲是深海王国的女王,拥有超于人类的能力,他们的结合是典型的人神恋;亚瑟长大后,穿越到海沟最深处,历经千辛万苦,拿到海神波塞冬的兵器黄金三叉戟,救出母亲,这与中国神话中沉香和二郎神救母的故事如出一辙;海王最显性的主题是英雄,这也是中国神话亘古不变的主题。挑战太阳的后羿和夸父,即使被砍头也继续斗争的刑天,还有想以一己之力填平大海的精卫,和海王亚瑟一样都是英雄。第91届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包宝宝》开掘了中国神话叙事传统,包子幻化为人形与女娲抟土造人情节高度一致。可以说《包宝宝》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加拿大版的中国故事。
在缺类研究的间接影响下,不论是西方的神话学者还是影视创作者都在自觉地将中国神话纳入自己的研究或创作领域。
四、促进文化自信的建立
中国古代神话的传播与重述为我国建立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的目标提供助缘。文化“失语症”的产生归根结底是文化自信心的丧失。中国神话的缺类研究,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激发研究者们的“了解之同情”,以博大的襟怀和丰富的知识来了解前人及其生活,尽力突破时空和文化的阻隔,以期对过去做出公正而贴切的解释,进而促进文化自信的建立。文化自信又会反作用于神话研究,为其补充“钙”质,强健筋骨,就正如近年来的“神话学文库”项目,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神话学、拓展中国神话研究视野和领域,积累丰富的文化成果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它一方面是提高国人文化自信的增强剂,另一方面也不失为文化自信在神话研究领域的投射。
综上所述,学界对于缺类研究的争议以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不做过多评论。在中国神话缺类研究层面,我们不应妄自菲薄,而应从反面看到它带给我们的积极影响。缺类研究给了学者们更多的空间去构建中国神话体系,相比西方体系的单一,我们更加丰富多样;因为缺类,学界对中西方神话的差异性更为关注,多维度的比较给我们提供了挖掘中国神话自身独特性的机会;中国神话的魅力吸引着一部分西方学者当然也包括许多东方其他国家的研究者们自觉地投入研究,文中主要以西方学者为例;这些积极的影响环环相扣,最终上升到文化层面,对文化自信的建立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茅盾.中国神话研初探[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
[2]曹顺庆,徐行言.比较文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3]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2).
[4]杜彬彬.比较文学“缺类研究”的问题与困境[J].江西社会科学,2015(3).
[5]张曦.中西比较视域下的汉民族神话缺类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9.
[6]董雅莉.中西方神话文化的内涵比较[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3).
[7]田开忠.中西方神话再比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1).
作者简介:
梅那(1985-),女,江西南昌人,在读博士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夏建华,男,江西南昌人,单位:江西省农业机械研究所。
赞(0)
最新评论